對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幾點理性思考

2022-12-13 18:24:02 字數 3399 閱讀 6237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第一小學謝石月

「數學生活化」是課程理念倡導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它讓數學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有效溝通了生活與數學思考,並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促進教學的有效性,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卻發現教師對生活化數學教學的理念理解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導致生活化數學教學出現貌合神離、捨本逐末等非理性現象,因此,我們要冷靜、理智地審視當前的生活化教學,讓生活化數學回歸數學理性,讓生活化之花在數學課堂上綻放。

一、生活情境是數學學習的有效促進,而非擠兌。

「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是生活的抽象與概括」。因此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教學要注重發掘數學知識中的生活元素,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生動的生活原型為載體有效地切入數學學習,讓學習更具實效性。研究表明,生活化素材蘊含著眾多的數學元素和非數學因素,對學生來說,在現實生活的粉飾下,非數學元素更易為學生所感興趣,而且往往會沖淡甚至擠兌內在的數學元素,使其失去應有的數學味。

[教學片段]:人教五年級上冊「可能性」教學。老師創設了乙個轉盤**的情境。

老師問前來體驗的同學:「你想得几等獎?」學生很爽快地回答「一等獎!

」老師鼓勵道:「好吧,試試你的手氣如何,祝你成功!」結果轉盤指標指到了三等獎的位置。

老師問:「你滿意這個結果嗎?」這位同學有些靦腆:

「還行,不過我還是想得一等獎,因為一等獎的獎品更值錢,我還能再轉一次嗎?」接著老師又給了他一次機會,不過還是未能如願。接下來老師就在「得几等獎」上讓學生不斷地體驗,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功利意識得到空前的激發。

[思考]:生活化數學教學並不是盲從「數學**於生活」的信條,「數學是生活的抽象與概括,而不是生活的簡單反映」。在這個教學案例中,轉盤**是大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老師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了讓學生親身體驗的生活情境,但是老師在活動中的旁白、點撥明顯缺乏數學化,啟用了**固有的功利元素,反而將應有的最重要的「可能性」這一數學元素擠兌得蕩然無存,這樣的生活化教學因數學元素的流失而少了預設的實效。

生活情境的運用是數學學習過程的有效補充與促進,生活元素不應該獨立存在或因為生活元素而擠兌了數學元素,忽視了數學思考。在實施生活化的同時,要讓數學思考滲透到生活情境中,不忘適時的數學化點撥和旁白,讓學生在情境中對數學問題進行有效的思考。如在本案例中,老師可以在學生體驗前問:

「你覺得獲几等獎的可能性比較大?獲几等獎的可能性較小?為什麼?

」在轉盤體驗後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讓獲得一等獎的可能性大一些?你是怎麼想的?

」這樣轉盤體驗的生活化教學,數學問題才能得以凸現,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

二、生活實踐是數學思考的有效借鑑,而非干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新教材中呈現了大量建立在生活實踐之上的數學素材和數學問題,由於教師以重視學生生活實踐經驗為由的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也出現了生活實踐經驗干擾數學思考的尷尬。

[教學片段]:人教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教學。在鞏固練習環節,老師出示題目:

「乙個旅遊團有53名遊客,一輛客車有50個座位,一輛這樣的客車夠嗎?」學生匯報出現了兩種想法:一輛車不夠,因為剩下3人沒座位;小孩子讓大人抱著或擠一擠,一輛車就夠了。

[思考]:生活化數學教學鼓勵學生以生活實踐的眼光和經驗去審視數學問題,但並不意味著生活實踐就可以完全解釋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思考不能違背數學本身內在邏輯,不能丟失必要的數學思考。生活化必須緊扣問題的數學本質,要嚴格按照題目的既定條件,進行有理、有序的推理計算。

很顯然,在這裡學生受到了平時乘車「大人抱小孩」、「擠一擠」等生活實踐的干擾,以致影響了他們對這個數學問題本身(進一法)的思考。在學習中要讓學生認識生活實踐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如本例子中的車輛超載。生活實踐應是思考數學問題的必要參考,是一種服務的角色而非決定因素,它必須建立在嚴密的數學思考之上,才能真正讓生活實踐經驗促進數學的有效學習。

三、生活經驗是數學經驗的有效提公升之源,而非替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在生活中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往往能在他們遇到數學問題時得到啟用,並借助生活經驗去解決數學問題。但是,生活經驗並不代替數學經驗或意味他們已經獲得了數學經驗。

學習中只有把生活經驗向數學經驗作有效的運用和提公升,才能形成寶貴的數學經驗,促進學生的數學建構。

[教學片段]:人教一年級下冊「20以內退位減法」教學。教師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並齊讀題目,明確數學問題後,讓學生列式解答14-9=5,這一環節的教學即告結束。

[思考]:就學生而言,這個問題以平時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即使不思考也完全可以很快地解決,或者有的同學通過看圖也能直接數出有5個沒有套中。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了問題解決的結果,並未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應有的發展,因為數學學習前後的數學經驗並沒有得到提公升,大有以生活經驗代替數學經驗之嫌。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構建。」而教師往往就是在解決問題之餘少有考慮到問題解決的數學思維過程。

事實上,生活經驗只有通過有效的數學加工和數學提公升才能成為學生的數學經驗,而數學學習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並形成數學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數學問題:「幾個沒有套中?

」而言,生活經驗足以讓他們成功應對,但在這個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並不是簡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用減法計算,教師要在問題得到解決之時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將「生活減法」提公升為「數學減法」,突出減法運算的建構過程:看圖時讓學生明確三條數學資訊(共有14個圈,已經套中了9個,幾個沒有套中?)再引導學生交流:

題目告訴了我們什麼?要求的是什麼?可用什麼方法來計算?

以此提公升為數學經驗:知道了兩部分的總和與其中乙個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減法計算。如此以程式性數學去解釋生活經驗,把膚淺的生活經驗向理性的數學經驗轉化,建立用減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從本質上認識並理解減法的意義。

我們倡導數學教學生活化,但並不意味對生活化的盲從。生活化作為優化數學教學的乙個理念支援,其目的是提高教學有效性,在教學中要立足於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的高度,緊扣數學本質,正確認識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從數學學習的本質需要出發,科學提取生活素材,理性運用,教學理念上克服膚淺、盲從、隨意和衝動,有效溝通生活與數學,真正體現「數學**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注:本文2023年獲「中國小學數學課改十年之我見徵文評選活動」一等獎

作者簡介:謝石月,小學數學高階教師,東莞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曾獲「東莞市優秀教師」稱號,現任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第一小學數學教研組長,長期從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和研究工作。2023年至今,曾獲國家級**獎1項,獲省級**獎2項;獲東莞市小學數學教學**評比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東莞市小學數學優秀教學設計評比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鎮**(教學設計)評比獎項5項。

2008-2023年主持東莞市「十一五」普通教育科研課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規648)的研究,課題相關研究**《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有效情境的創設策略》於2023年8月在《南方教師教育》發表,課題研究成果獲2023年東莞市普通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2023年8月《因為讓位所以到位》在廣東省教育廳主管教育刊物《廣東教學報》上發表。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作者 朱瑞州 學週刊 b 2013年第09期 摘要 數學來自於生活,生活需要數學,這已成為了教師的普遍共識。應用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與生活相聯絡來進行教學。我們追求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會概括 提煉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力求實現數學與生...

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從現實生活中探尋出與數學相關的知識,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把一些較難記憶的數字運用規律更為輕鬆地理解記憶,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予以運用。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規律更是數學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任務,更能夠啟用學生的數學學習認知思維,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近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

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生活 作為數學教師,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一直有意識地堅持讓數學走進生活,從生活中學習數學。這樣既給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空間,又增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