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參考

2022-11-18 23:24:09 字數 3879 閱讀 8688

過程中去。

三、加強互動,活躍氣氛

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的例3時,教師先指導學生完成以下問題:「每組擺5盆,16盆花可以擺幾組?怎麼擺?

還剩兒盆?17盆花可以擺兒組?怎麼擺?

還剩幾盆……」然後讓學生用學具進行操作,列出算式後提問:「餘數與除數究竟有什麼關係?」這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餘數與除數」的觀察和比較之中,存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表象,最後引導學生轉入集體討論。

有的學生說:「因為每組擺5盆,除數就是5,當除數是5時,餘數

是1……」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提問:「除數是5,餘數有沒有可能是5呢?」學生回答:

「不可能是5,因為有5盆花又可以擺—組。」於是大家得出結論:「餘數都比除數小。

」這肘.教師讓學生進—步補充完整:「餘數一定比除數小。」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等學習活動,學生真正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主動獲取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提高了自己的數學思維水平。

四、關注經驗,突出實效

如教學「眾數」一課時,教師設計乙個「李叔叔求職記」:「咱們合浦縣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快,變化很大,因而有好多的外地人都願意來到我們縣工作。這不,來自貴州的小李叔叔也來到了我們縣找工作。

有一天,他在街上逛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則招聘啟事。」

招聘啟事

因公司擴大規模,現需招聘若干名業務員。本公司待遇優厚,月平均工資3000元,機不可失,歡迎應聘

公司人事處

把握教材需從學生出發

新課程改革將教材的作用定位為「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學習和建構的資源,為師生對話、共同創造搭建平台」。簡言之,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教學的資源,是教師要去加工和創造的東西。因此,教師應確立新的教材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那麼,教師應如何根據教學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本文就如何把握教材,體現「以生為本」理念談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教材的把握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考慮到中小學的銜接,新教材沒有像以往那樣運用四則計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而是要求學生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簡單的方程。教材的這種編排自有它的優勢,但同時也有缺陷。由於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有一定的侷限性,教材迴避了求除數和減數的方程,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並不領情,有些用方程來解的題目偏偏列成了未知數是除數的形式,造成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解法。

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決不能讓學生換個算式,告訴學生不要把除數設為未知數,致使學生一頭霧水。這時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智慧型,在不改變教材本意的基礎上,巧妙地提取相關舊知(四則計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合理地增加運用四則計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方程的內容,並且溝通好兩種方法之間的聯絡,使學生能融會貫通,靈活地選擇方法。

這裡,教師能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認識到學生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僅僅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具有侷限性,這一方法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果斷、及時的補充他法,收到了非同一般的教學效果。

二、教材把握應立足於突破知識的難點

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是綜合數學本身的邏輯規律、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的,這樣的編排原則無疑是最科學的。但數學的邏輯規律容易找,學生卻是活生生的,他們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不但具有一般性的普遍特點,也具有特殊的個別特點。如量角時,學生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這是教材編寫者所無法體驗到的。

首先是現在的量角器形形色色,有些過於漂亮(圖案代替了刻度線),有些乾脆鏤空(刻度線全無,量角器的中心也「鏤空」);其次是學生空間觀念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不會靈活地轉動量角器,最嚴重的是讀錯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前乙個問題容易解決,第二個問題就需要教師費一點心思了。

縱觀「角」這一單元內容的編排,教材從生活出發,抓住線段這個認知的生長點,引出射線和直線,由線到角,在學生學會量角後,再根據角的大小,進一步明確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同時很自然地增加認識了另外兩種常見的角——平角和周角,最後是畫角。教材這樣編排,完全符合數學知識的邏輯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但是考慮到量角對學生造成的學習困難確實非常嚴重,教師也可在不改變教材意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重組,重新設計量角一課的教學。如在引入量角,產生角的大小需用乙個統一的單位「度」以後,教師可把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這一內容前置,告訴學生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然後再認識量角器、學習量角的方法等。

這樣設計看似僅僅做了一次很小的變動,但是在讀刻度時,讀錯刻度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學生在讀刻度時,就會根據提前得知的概念先做乙個理性的思考:這是乙個什麼角?

度數應該在哪個範圍?然後在這個思路的指引下,確定應該讀外圈或是內圈刻度。

三、教材的把握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材的編排無疑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會遵循數學知識的邏輯規律,但有些時候,知識形成的規律往往會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發生衝突,這也是教材編寫者所不可預料的,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的匠心獨運。如教學「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一課時,教材在假分數化成整數之後,安排了認識帶分數意義這個環節:「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可以寫成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通常叫做『帶分數』。

」教材還以為例,說明了上述概念。先出示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把它化成整數,接著出示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可以把它化成帶分數。教材的這種編排不但符合知識形成的規律,而且自然貼切,步步深入,但是這種設計卻不利於學生得出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一般方法。

就帶分數的概念而言,其間隱射的是一種「化」的方法!此時教學帶分數的概念,同時也使學生得到一種方法上的暗示,導致學生在轉化時,大多數把假分數先寫成整數與真分數的和,然後再寫成帶分數,而無一人想到一般性的方法。非但如此,在以後的練習中,學生往往不用轉化的一般方法,而都採

用上述方法,教師硬塞給他們的方法似乎從來沒有在他們的腦海裡儲存過。

如何避免出現這樣的尷尬呢?我覺得可以這樣來設計教學。不妨先教學帶分數的概念,然後出示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把它化成整數,緊接著出示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讓學生來轉化。

這樣設計能使學生得到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暗示,從而輕易得出假分數化成帶分數的一般方法。

教科書是教材,學生也是教材,是一本本鮮活的教材。教師應該鑽研教科書這個教材,更要研究學生這個鮮活的教材。在當今以生為本大理念的統領下,教科書已全然不是教師和學生誦讀的「聖經」,教科書必須為教師所用,全方位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問題情境也「低碳」

——談如何創設高效的數學問題情境

很多教師都提倡課堂的情境一定要設定得好,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設計問題的情境上,結果情境營造得引人人勝,但教學卻變味了。於是,又有很多教師紛紛拿起筆批判如此情境為哪般,呼籲大家還是不要如此大動干戈地設計問題情境。因此,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任務就是如何為學生創設所需的低碳問題情境。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對於傳統的數學問題如果借助創設情境加以改造,則會誘發學生自覺地發現並提出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

一、借助生活情境,從實際中彰顯低碳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數學教學也應緊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例如,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教師設定了街頭摸獎的生活情境。

教師用數量同樣多的兩色球讓學生摸,學生學會了「可能」,而後教師拿出全部是白色的球讓學生摸,摸到黃球有獎,學生還在上一環節的定位中,最後沒有人能摸到,引出了「一定」,也引發了對街頭摸獎現實情況的思考。這一系列實際性的問題,從生活實際出發,極易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心社會,了解數學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二、借助操作情境,從動手中彰顯低碳

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問題中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依靠實物演示,動手操作。如教學「5以內的加減法應用題」這一內容時,教師用準備好的蘋果圖、蘋果樹等教具,按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在黑板上進行展示,讓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有用資訊,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然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去摘「蘋果」,並提出「樹上有5個蘋果,被摘下1個,還剩幾個」的問題。這樣,5以內的所有加法和減法問題,在學生動手操作中,被乙個個「挖」了出來,又被乙個個解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也變大了。通過創設操作情境,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趣味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三、借助遊戲情境,從娛樂中彰顯低碳

小學語文 教學反思參考 zh ch sh r

教學反思參考3 zh ch sh r 整個課堂的預先設計是這樣安排的 複習平舌音 看 講故事,引出音節zhi chi shi ri 通過學生背誦語境歌,檢查預習情況,從而進入本課教學內容聲母教學,接下來應該是整體認讀音節及其四聲的學習,複習鞏固部分,我安排了區分聲母 音節 單韻母的,在拼音句子中找翹...

小學語文 教學反思參考2 鯨

教學反思參考2 鯨 由於個人在新課標後,語文教學實踐的經驗還不豐富。同時我們師生之間的默契程度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出現了許多不當的地方。在這裡我重點想說由於在沒恰當地處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地位,而導致的不當 一 不足 落實知識和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是發揮了學習的主體地位,介紹了許多鯨的知識,讓學...

小學語文 教學反思參考4 窮人

剛剛執教完 窮人 一課,對教學中的乙個片斷深有感觸。窮人 是 著名作家列夫 托爾斯泰寫的乙個短篇 課文記敘了乙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 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是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 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