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剖析

2022-10-22 12:09:02 字數 3521 閱讀 7422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標》強調數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強調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資訊的手段和工具。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然而,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卻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究竟有哪些聯絡,學生根本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新課標》同時又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並能隨時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尋找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能從現實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數學知識,將其帶入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在課堂中實施教學生活化,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數學,也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學習數學的目的性,並能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數學,並通過參與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使他們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他們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二、理論依據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應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

2、陶行知的實踐教學法,即「教、學、做」三者合一。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導每乙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的人。因此他主張在教學方式上以「做」為中心,把教與學統一起來,改變傳統教學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行的狀況。

(二)弗賴登塔爾(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的數學教育理論。弗賴登塔爾主張「現實的數學」,主張「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

(三)活動建構的理論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行為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獲得直接經驗。學生應該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

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原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傑的認識建構理論都指出學生基本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集訓結構的。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圖體現「生活——數學——生活」的回歸,把學生生活和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師真正成為教材的再設計者和課堂教學生活的創造者,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把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3、通過研究,探索出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的具體途徑和方法,探索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找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最佳切入口,使所有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自己所必須的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在數學上根據不同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內容

(一)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經驗積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主動探索的研究。

1、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所處的校園、家庭、社會等周圍生活環境中有目的地發現和收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並養成隨時加以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以多種途徑去尋求問題的情景,並嘗試運用數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討論和解決。

(二)創設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情境,加強學生數學生活的實踐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的研究。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生經歷「生活——數學——生活」這樣乙個數學學習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也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是它被應用於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使學生明確**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

具體做法可以是:

1、創設直觀性情境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上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物創設教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展開想象。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時,開頭引入:話說唐僧師徒一路向西取經,這一天他們來到了乙個集鎮上,看到路人提著蘋果,「哇,好多的蘋果呀!

」八戒很快就看見店裡各種各樣的蘋果,饞得直流口水,乙個勁地說:「師傅我想吃蘋果。」可是唐僧說:

「想吃蘋果可以,不過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說:「有4塊蘋果,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

請寫下這個數。」豬八戒很快就寫下了這個數。唐僧又說:

「有2塊蘋果,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請寫下這個數。」豬八戒想了想,又寫下了這個數。

唐僧見豬八戒回答得這麼快就說:「很好,那麼要是只有一塊蘋果,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該怎麼寫?

」這可把八戒難住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每人分幾塊嗎?(有的說每人分一半,有的說每人得半個。)半個蘋果可以用什麼數來表示呢?

看來同學們想不出該用什麼數來表示,沒關係,今天老師特意請了一位新朋友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難題。它就是——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分數的初步認識。

思維始於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從故事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將學習分數的必要性自然展現(是因為用整數解決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數),且使學生的**意識也孕育而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進入了學習的最佳狀態。

2、創設描述性情境

所謂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語言表達的方法,為學生描述一段新鮮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例如教學《推理》時,教師課前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禮物嗎?

(喜歡)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乙份禮物(出示盒子),請你猜盒子裡裝的是什麼?(出現學生亂猜)同學們猜什麼的都有,那到底是什麼呢?請聽老師的提示,盒子裡裝的是熊大和光頭強其中的乙個。

請你猜猜是誰?(學生再猜。)這兩種情況,到底是哪一種呢?

你們能確定嗎?請聽老師的第二個提示,盒子裡裝的不是熊大。你現在能猜出來了嗎?

說說你的想法。

老師亮出光頭強,揭曉答案。剛才在遊戲中我們順利的猜出了盒子裡的光頭強。是因為老師給了大家的什麼?

對,這就說明我們在猜的時候不能漫無目的地隨便猜,而要根據所給條件來猜。像這樣根據已經知道的條件,通過我們的分析,逐步推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在數學上稱為推理。

3、創設欣賞性情境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思考

作者 鄒進晶 中學課程輔導 教學研究 2017年第05期 摘要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 操作 猜想 推理 交流等活動。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生活化 一 在生活化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 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角度...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通川區第三小學潘光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已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 以學生發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絡學生生活,小學教學內容趨向綜合化,強調學生充分運用經驗潛力進行建構性學習 因此,...

數學課堂教學要生活化

永樂中學覃素依 內容摘要 數學新課程標準 指出 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絡,從學生熟知 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託,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它的魅力,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這就要求把生活內容引進課堂,讓課堂教學生活化。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