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論

2022-10-18 06:57:20 字數 4847 閱讀 8910

新課程強調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現狀,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用權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組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本次課程改革努力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重要進展:1、明確區分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這次課程改革採取九年一貫整體設定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方式,構建分科課程與綜合的課程結構。

2、突出學生的發展,科學制定課程標準。3、加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4、以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5、建立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的評價體系。6、制定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政策,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要。

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型別主要有:1、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2、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3、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4、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1、整體設定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2、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3、從小學至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課程標準的意義和功能:《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

課程標準內涵:1、它是按門類制定的,2、它規定本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

4、它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5、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新頒布的課程標準主要特點: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5、為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本次教學改革主要任務是:1、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2、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3、要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1、關注每一位學生。2、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課程具體的學生觀:1、學生是發展的人。2、學生是獨特的人。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的。

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群的關係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群型的開放的教師。

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發生哪些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2、在對待教學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係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當前課程評價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什麼?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2、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3、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4、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5、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

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2、重視彩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而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3、考試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如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

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1、打破惟「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資訊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

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

對課程實施評價的改革重點:1、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2、以學校評價為基礎,促進新課程的實施與發展。

考試的改革重點:

1、在考試內容方面,應加強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給予多次機會,綜合應用多種方法,打破惟紙筆測驗的傳統做法。3、在考試結果處理方面,要求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不得頌學生考試成績並按考試成績排名。

4、關於公升學考試與招生制度,倡導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

新課程提出發展性評價,其基本內涵表現:1、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2、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

3、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評價發展的趨勢。4、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5、評價方式多樣化。

6、評價主體多元化。7、關注發展過程。

如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1、明確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2、選擇並設計評價工具與評價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學生發展過程和結果的資料。4、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要點並制定改進計畫。

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堅持「乙個為本」

一、 堅持乙個為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這裡的「發展」是指:

1、 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使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行到主動、全面和諧的發展示。

2、 學生的個性發展,即發現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個性、發展其特長,同時根據學生基礎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層發展。

3、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即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以學生發展為本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個調整」

1、 調整課堂教學的目標。

2、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要實現三個重新「定位」:一是師生關係的定位,師生關係定位為交往,即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是共存的主體,師生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實現共識、共享、共進。

二是教師的定位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課堂教學的策劃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的這個定位決定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實現如下五個轉變:(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的教學向重學生的學轉變。(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4)由封閉向開放轉變。

(5)由資訊的單向交流向資訊的綜合交流轉變。三是學生的定位,學生的定位也是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教學的被動者或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學習的評估,在課堂得到充分發展的主體。

3、調整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師要調整好教學方式在運用教學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4)指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5)要尊重學生的人格(6)關注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7)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育環境(8)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9)培養學生挖掘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10)要使每個學生都做到充分的發展。

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和幫助學生調整好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主動、**、合作學習。以及上述學習方式的互動使用和整合。

4、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大力推進現代資訊科技在課堂教學的普遍應用。促進現代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工具。

要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挖掘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價值,促進各種教學技術手段之間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三、明確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徵:

1、 要有科學的教學目標

2、 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

3、 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4、 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5、 要有充分的思維訓練

6、 方法最優化,手段現代化

四、課堂教學的基本觀念和基本原則

(一)課堂教學應該樹的基本觀念

1、 全面發展的質量觀

2、 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3、 民主合作的教學觀

4、 優質高效的效益觀

(二)課堂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1、 目標導向性原則

2、 主體性原則

3、 面向全體的原則

4、 知情並重原則

5、 開放性原則

五、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在把握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實際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內容,確定恰當的教學起點和標高,將教學諸葛亮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

1、 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規定,即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意和行為方面應產生的變化的具體明確的規定。

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新課程理論測試題

一 填空題 1 數學在提高人的和 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2 標準 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3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 和 基礎之上。4 數學教學是 的教學,是 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5 按照 標準 的基本理念,學生的發展包括了和 四個方面。6 是小學數學學科中最龐大的領域。7 標準 提出在 學...

新課程標準理論學習要點

1.課程基本理念 1 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2 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 發展技能 拓展視野 活躍思維 展現個性的過程。3 整體設計目標,充分考慮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保證英語課程的整體性 漸進性和持續性 4...

新課程改革及新課程理念

一 新課改的理論基礎 部分理論簡介 1 多元智慧型理論 言語?語言智力 邏輯?數理智力 節奏智力 身體?運動智力 視覺?空間智力 人際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自然觀察者智力 存在智力。為新課改提供了新支點 新依據 新視角。2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於個體的認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