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

2022-12-24 10:54:06 字數 4694 閱讀 1649

一、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基於學生發展、關於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

二、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努力把一種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交給新世紀的中國兒童。

三、課程改革的具體理念與目標

1.倡導全人的教育

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制度、價值觀的關係,克服過分注重知識傳承的傾向;

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處理好分科與綜合,必修與選修的關係,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和的現狀,注重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

3.體現內容的現代化

精選對學生終生學習必備的雙基、處理好現代社會生活、知識領域與學生發展的關係,改變課程內容繁雜窄舊的現狀;

4.倡導建構性的學習

實現主動參與、**發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

5.確立正確的評價觀

建立評價立體多元、專案多元、方式多樣。關注結果與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淡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作用;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建立**課程管理政策,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現狀。

四、**課程計畫與管理框架

**課程管理指的是,國家課程管理——地方課程管理——學校課程管理

五、國家課程標準的性質

1.課程標準不同於教學大綱,它不是對內容的具體規定,而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

2.是某一學習階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統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標準的描述是分層次的,可達到的,可評估的,可理解的。

4.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

5.標準的範圍應涉及"全人"領域:其中包含學生的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

6.國家課程標準具有法定的性質。它是教材編寫、教與學、課程管理與評價的依據。

一、這次課程改革的任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二、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素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中首先確立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公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人」的發展。

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良好的資訊素養和環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新課程改革,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了課程門類,對各門具體課程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成學生科學素養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公升趨勢。從小學至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絡,改變封閉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新課程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值,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絡與綜合。課程結構的這種轉變,與課程功能的轉變遙相呼應,折射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時期的培養目標,保證學生全面、均衡、富有個性地發展。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絡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的這一轉變,力爭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使課程具有時代精神。

此外,不再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組織教學內容,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完整性、邏輯性,注重與學生的經驗結合在一起,使新知識、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學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課程內容切實反映學生生活經驗,努力體現時代特點,將會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和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大地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改善學生的學習

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即要建立一種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⑴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⑵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以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資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⑶要將評價看做是乙個系統,從形成多元的評價目標、制定多樣的評價工具,到廣泛的收集各種資料,形成建設性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每乙個環節都是通過評價促進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學生發展和教師成長記錄,是今後一段時間內評價與考試改革的主要方向。

6.實行**課程管理制度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約80%)、地方(約15%)、學校(約5%)**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課程管理制度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乙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

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1.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

2.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

本質的區別。

3.學生具有「未完成性」(在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

二、發展觀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

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準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三、知識觀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係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

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裡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儲存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複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範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

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係、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儲存知識,而是學會**,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程觀課程是乙個歷史的範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裡的

「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係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

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

新課程改革

實施新課改推進專案教學 為貫徹落實國家 省 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和 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畫 精神,堅持以服務為宗旨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方向,加強我校電子專業課程建設,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確立電子技術專業的辦學特色,我校自2005年就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

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課改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同學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同學良好的品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新課改倡議建設性學習,注重科學 的學習,關注體驗性學習,提倡交流與合作 自主創新學習。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需做好充沛的準備,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學觀念,迎接新課改的...

新課程改革

考點1 課程的含義 課程是對育人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方式的計畫和設計,是教學計畫,課程標準和教材全部內容及實施過程的總和。狹義課程也可以理解為某一學科。考點2 影響課程變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 經濟因素 文化因素 科技革新 學生發展。考點3 新課程改革及其背景 新課程改革是指我國從1999年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