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後康復計畫

2022-09-29 12:39:08 字數 3573 閱讀 3065

(注意事項:

*全膝關節表面置換是膝關節手術中較大的一種,術後可能有發

熱、疼痛等不適。但良好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及時正確的**功能練習,故術後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克服恐懼、惰性等不良情緒,盡早進行功能練習。

1 本計畫所提供的方法及資料均按照一般常規情況制定,具體執行中需視自身條件及手術情況不同,在醫生指導下完成。

2 功能練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消退至原水平,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應予以耐受。

3 肌力練習應集中練習至肌肉有痠脹疲勞感,充分休息後再進行下一組。練習次數、時間、負荷視自身情況而定,且應同時練習健側。良好的肌力是關節穩定的關鍵因素,以及膝關節良好功能的保證,必須認真練習。

4 除手術肢體適當地制動保護外,其餘身體部位(如上肢、腰腹、健側腿等)應盡可能多地練習,以確保身體素質,提高整體迴圈代謝水平,促進手術區域性的恢復。

5 關節活動度(屈、伸)練習每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如屈曲角度長時間(>2周)無進展,則有關節粘連可能,故應高度重視,堅持完成練習。

6 活動度練習後一般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鐘。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再冰敷,每日2-3次。

手術當天:

1. 術後患肢擺放於伸直位,枕頭墊於小腿及足跟下,以抬高患肢預防腫脹。

2. 麻醉消退後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如可能,即開始踝關節屈伸活動(踝幫浦練習)。

踝幫浦練習—用力、緩慢、全範圍屈伸踝關節,通過小腿肌肉收縮與舒張的擠壓作用促進血液及淋巴的回流。5分/組,1組/小時。(見附錄1—圖1)

*此練習對於預防腫脹及深靜脈血栓,促進患肢血液迴圈具有重要意義,應認真練習。

術後24小時:

1. 踝幫浦練習 5分鐘/組,1組/小時。

2. 股四頭肌及膕繩肌等長收縮練習》300次/日。

*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即大腿肌肉繃勁及放鬆。應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

*膕繩肌等長練習——患腿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後側肌肉繃勁及放鬆。要求同上。(見附錄1—圖2)

3. cpm 2次/日 30 分鐘/次,練習後即刻冰敷30 分鐘(角度在無或微痛情況下逐漸增大)由醫務人員指導完成。

4. 伸展練習:足跟處墊高,輕負荷加於膝關節,30分鐘/次,>5次/日。(見附錄1—圖14)

術後48小時:

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

術後72小時:

拔除引流(根據引流情況)

1. cpm逐漸增大角度(在**或微痛情況下)

2. 髕骨鬆動術:手推推住髕骨邊緣,向上下左右方向緩慢用力推動髕骨至極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由**醫生教授後自行練習,如髕骨活動好則不需做。

3. 直腿抬高練習:伸膝後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處,保持至力竭。(見附錄1—圖4)。10次/組,2-3組/日。

4. 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arom):坐位,足不離開床面。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後緩慢伸直。10—20次/組,1—2組/日。(見附錄1—圖13)

術後第4天:

1. 停止(或繼續)cpm,開始被動屈伸練習(prom)

*坐位垂腿:正坐於床邊,膝以下懸於床外。保護下放鬆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極限處保護10分鐘。

必要時可於踝關節處加負荷。1-2次/日,力求屈曲角度每日有所進展。必要時由**醫生給予手法幫助完成。

2. 加強伸展練習

3. 加強arom練習

4. 負重及平衡練習(站立位重心轉換練習)

負重及平衡——保護下雙足分離,在微痛範圍內左右交替移動重心。5分/次,3次/日。(見附錄1—圖7).

雙足前後分離,移動重心。(見附錄1—圖22)。 5 分鐘 /次,3次/日。

5. 可扶助行器下地行走。

術後5天:

1. 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

2. 步行練習(使用步行器,在保護幫助下進行),並逐漸延長行走距離。

3. 練習用拐

4.體位轉移練習:如上下床,椅子上的起坐練習等。

術後6-7天:

1. 加強以上練習

2. 加強負重以及站立練習

3. 加強arom練習

術後10天增加vmo練習(最後15度伸膝抗重力練習)

坐位,患膝下墊一硬質枕頭,使膝關節處於屈曲15度位,緩慢、用力伸直膝關節,在盡可能直的位置保持5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疼痛明顯則順延)

術後8-14天:

1. 床旁抗重力伸膝練習:正坐於床邊,膝關節以下自然垂於床下,用力、緩慢伸膝至盡可能直,保持10秒,緩慢有控制地放下。10—20次/組,2—3組/日。

2. 大腿內收、外展肌練習:開始側抬腿練習,(見附錄1—圖5、6)。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3. 被動屈曲(prom)>90度。

4. 主動屈曲(arom)達到90度。

術後2周:

1. 站立位0-30內屈伸練習:

保護下,雙足分立,與肩同寬,雙側腿平均分配支撐體重。雙膝同時屈曲至大約30度,再緩慢伸直。30次/組,2-4組/日。

2. 步行中保護帶 pt保護

3. 提踵練習:保護下,雙足分立約10厘公尺,雙側腿平均分配支撐體重。提踵(即足跟離地,用足尖站立。)至極限處,保持10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4. 主動伸膝關節練習

5. adl練習(上下樓梯等):

step 10厘公尺—15厘公尺:(見附錄1—圖24、25)即選10厘公尺高的台階如圖進行前向及側向的踏上踏下練習。注意完成動作時,使用患腿支撐體重,緩慢用力,體會肌肉的感覺及控制關節的穩定。

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術後2週後:

繼續肌力及活動度練習,循序漸進,逐漸加量。

備註:一·屈曲的練習方法:

以下方法任選其一。每日一次,力求角度略有增長即可。練習過程中或練習後如有特殊不適,應及時告知醫生。練習過程中不得伸直休息,反覆屈伸,否則將影響效果,且極易造成腫脹。

1. 坐(或仰臥)位垂腿:

坐於躺於床邊,膝以下懸於床外。保護下放鬆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極限處保護10分鐘。必要時可於踝關節處加負荷。

2. 仰臥垂腿:

仰臥於床上,大腿垂直於床面,保護下放鬆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要求同上。見附錄1—圖9。

3. 坐位「頂牆」:

坐椅上,患側足尖頂牆或固定,緩慢向前移動身體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後保持不動,數分鐘後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動,至極限。全過程控制在30分鐘內。見附錄1—圖10。

4. 主動屈伸練習:(被動屈曲後進行)

坐位,足不離開床面。緩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後緩慢伸直。10—20次/組,1—2組/日。見附錄1—圖13。

二·伸屈的練習方法:

1 伸展練習中肌肉及後關節的牽拉感及輕微疼痛為正常,不可收縮肌肉對抗,應完全放鬆,否則將影響效果。

練習中採用負荷的重量不宜過大,應使患膝敢於放鬆,持續至30分鐘,有明顯牽拉感為宜。

練習過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則將影響效果。

2 坐位伸膝:

坐位,足墊高,於膝關節以上處加重物。完全放鬆肌肉,保持30分鐘。30分/次,1—2次/日。見附錄1—圖14。

3 俯臥懸吊:

俯臥,膝以下懸於床外,踝關節處加重物。見附錄1—圖15。要求同上。

4 主動牽伸:

見附錄1—圖16、20。於極限處保持10秒,放鬆5秒。20—30次/組,1—2組/日。

膝關節置換術配合

一手術前的準備 1 護理人員配備 洗手 巡迴 均需經過專門培訓,能熟練配合不同型別假體的關節置換手術,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掌握各種關節配備器械的安裝與使用步驟。參加術前討論,了解手術方式,制定周密的手術配合計畫,充分考慮到術中可能發生的意外,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2 器械準備 除常規骨科器械包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配合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2 3783 2012 09 0209 01 全膝關節置換術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是膝關節疾患晚期的常規手術之一,通過安全的功能重建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疼痛,是安全的臨床手術之一,具有風險低,成功率高的特點,90 ...

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指導

摘要 及時正確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的老年患者進行 指導,可縮短術後臥床時間,減少併發症,確保患者早日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關鍵詞 髖關節 置換 指導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 股骨頸骨折 髖關節疾病的一種較常選用 較安全的手術方法,被臨床廣泛應用。而股骨頸骨折多發生於老年人,臥床時間長,併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