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後飲食護理

2022-12-24 16:42:02 字數 4871 閱讀 1024

髖關節置換術

一.概念

髖關節置換術是用人造關節置換所有或部分髖關節以重建關節運動功能的一種恢復手術。髖關節置換術主要用於老人。由於人造關節會發生磨損,手術通常不用於年輕人。

二.護理問題及措施

(一)生命體徵監測

術後嚴密觀察生命體徵變化,注意有無心肺功能異常、休克及髖關節脫位等症狀,有異常時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二)疼痛護理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機體的創傷較大,在麻醉作用消失後病人即感到切口疼痛,並可持續72小時甚至更長。有效解除病人疼痛,可保證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常使用鎮靜劑或止痛劑。

(三)體位護理

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既可固定關節,又能減輕切口張力,減輕疼痛,同時也便於肢體活動和腫脹消退。術後患肢置於髖關節外展10-30°,屈曲10-15°中立位,術後患肢膝關節下墊一軟枕防患肢過度屈曲和伸直;患肢穿「丁」字鞋或抗外旋石膏固定防止患肢外旋;雙腿間放一楔形軟枕,防止患肢內收;同時忌雙腿交叉或盤腿動作,以防人工假體脫位。翻身時要保持髖部和膝部在同一水平線上,防止髖關節內收和內旋。

(四)傷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傷口置負壓引流管的目的是吸出人工關節周圍殘留積血,以減少傷口內血腫形成,減少感染機會。護理時應注意:1)保持引流管的負壓狀態及引流通暢;2)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正常50-250ml/d,色淡紅,若引流液》或=300ml/d,色鮮紅,應及時處理。

3)引流管的位置應低於傷口位置30cm,以防傷口逆行感染。4)24h引流液<50ml時,可拔出引流管。

(五)併發症的預防及護理

1.區域性感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感染多發生於早期,預防感染的關鍵是加強手術前後各個環節的護理。

(1)提高機體抵抗力:肥胖、糖尿病、飲酒、類風濕、應用過量激素、住院時間長的病人易發生感染。術前協助病人積極**慢性病。指導其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脂肪的飲食。

(2)合理使用抗生素。

(3)術後充分引流,以免區域性血液瘀滯引起感染。

(4)注意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術後體溫持續公升高,尤其是術後3天後疼痛加劇,應考慮為急**染。

(5)術後其他部位的感染可增加人工假體感染的機會,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都應積極預防及處理。

2.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

(1)dvt的觀察和護理措施:dvt多發生在術後1-4天,大部分症狀較輕,少數病人可有疼痛,小腿腫脹,低熱,容易被手術創傷性反應或傷口疼痛所掩蓋。常用的護理措施有:

術後早期進行踝、膝關節的主、被動屈伸動作以及早期下地活動;靜脈輸液易在上肢為佳,一般不使用止血藥物。

(2)肺栓塞觀察及護理措施:dvt繼發肺栓塞是該手術常見的死亡原因,多發生在術後2-3周,突發胸悶、劇烈胸痛、紫紺、脈速、咯血、動脈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症,應考慮為肺栓塞。一旦發生,應立即給予氧氣吸入,同時報告醫生,配合給予器官插管或切開,大量抗凝或溶栓**。

術後鼓勵病人進行深呼吸、多咳嗽可以有效預防肺栓塞的發生。

3.預防髖關節脫位的護理措施

(1)術前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鍊,防止髖部肌肉萎縮

(2)術後正確搬運病人。

(3)術後避免過度內收屈髖,穿矯正鞋保持外展中立位。

(4)重視**訓練指導:囑咐病人不可過早負重。術後6週內屈髖不超過90°,並避免屈曲內旋動作等。

三.功能鍛鍊

1.術後1-3天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為主的**措施,達到基本消除肢體腫脹,各組肌群能協調舒縮.

方法:屈伸踝關節5-10次/h,每一動作持續3秒,轉動踝關節3-4次/天,每次重複5遍,健側伸曲髖膝一組/2h、30次/組,每次持續10秒。

2.術後4-7天此期病人已可進食,體力恢復,訓練以增強肌力、恢復關節活動為目的

方法:伸髖、膝,臀部收縮、髖外展、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髖後伸,每天3-4次,每次10遍重複練習。

3.術後8-14天此期以增加關節活動度,髖關節主動屈伸達到90°為目的

方法:下地練習術側與骨盆平行移動;下坐練習屈髖<90°,高椅子;站立練習患側在前、健側在後;站立抬腿扶手站立患肢抬高。以上每項3-4次/天。

站立後伸練習,每天3-4次,每次2-3遍。

4.術後15-21天此期由助行器過度到扶腋杖

方法:站立穩步後,可扶助行器待重心穩定,改用腋杖3-4次/天,5-20分鐘/次,術後三周扶腋杖,第六周扶單腋杖,第九周棄拐行走。

四.飲食指導

髖關節置換病人的飲食可以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 ,根據病情的發展 ,配以不同的食物 ,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 ( 1- 2周 ) :手術部位瘀血腫脹 ,經絡不通 ,氣血阻滯。飲食原則上以清淡為主 ,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 ,忌食酸辣、燥熱、油膩 ,尤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之品 ,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 ,否則瘀血積滯 ,難以消散 ,會拖延病程 ,使骨痂生長遲緩 ,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

中期 ( 2- 4周 ) :瘀腫大部分吸收 。飲食上由清淡轉為補充高營養 ,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 ,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 ,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 a、 d、鈣及蛋白質。

後期 ( 5周以上 ) :手術 5周以後 ,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 ,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 ,此為骨折後期。此期宜舒筋活絡 ,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 ,恢復往日的功能。

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 ,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燉水魚等。

五.出院指導

1.飲食指導,多食含鈣,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豆類、蝦皮等,以增加機體抵抗力利於功能恢復,避免刺激性食物,忌飲酒。

2.生活規律,保持心情愉快,保證充足睡眠

3.避免感冒,室內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經常到戶外進行活動,多曬太陽,注意個人衛生。

4.根據個人情況每天進行功能鍛鍊,活動量循序漸進,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5.術後半年內要養成睡覺時兩腿間夾一軟枕的習慣,避免患肢內收、外旋,禁止盤腿,坐矮凳、軟沙發,側臥屈髖、蹲便,防止假體脫位,若發生脫位,應立即制動,及時就醫。

6.愛惜假體,避免過度負重,減輕磨損,延長假體壽命,禁止單腿跳躍。

7.嚴格控制體重。

肱骨外科頸骨折

一.定義

肱骨外科頸位於解剖頸下方2~3cm,是肱骨頭鬆質骨和肱骨幹皮質骨交界的部位,很易發生骨折。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二.臨床表現

患肩腫脹,前、內側常出現瘀血斑。骨折有錯位時,上臂較健側略短,可有外展或內收畸形。大結節下部骨折處有明顯壓痛,活動受限。

三.護理問題及措施

(一)術前護理

1.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徵,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並作出相應的處理.

2.觀察患肢末梢血液迴圈、感覺和運動情況。指導患肢手指的主動活動以利於消腫。

3.加強心理護理穩定病人情緒,減輕恐懼與不安的心理,積極主動配合**護理。

4.指導病人進高鈣、高維生素飲食,補充營養,增加機體抵抗力。

5.向病人家屬解釋保護正確體位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採用健側臥位或平臥位避免患側臥位,防止骨折處受壓。

(二)術後護理

1.嚴密觀察生命體徵,及時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2.注意患肢末梢血運、感覺、溫度及活動情況,如有無疼痛、腫脹、麻木、感覺遲鈍及不能活動等異常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同時抬高患肢,略高於心臟,如位置過高,會加重缺血。

3.併發症的觀察與護理

骨筋膜室症候群由於傷口敷料包紮過緊或肢體高度腫脹,而至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前臂組織血液灌流不足引起。應密切觀察患肢的血供、感覺、腫脹、活動、**的色澤情況,抬高患肢,利於血液迴圈,減輕腫脹。

四.功能鍛鍊

術後1-2周

1、增加肌力鍛鍊,開展練習握拳伸直,以減輕水腫,鍛鍊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

2、做腕肘關節的各種活動,護理人員用一手扶住上臂,一手輔助屈伸患側腕關節、肘關節,以避免關節長時間處於屈曲位而發生僵硬畸形,肘關節以主動活動為止,但不能做強力的被動活動或推拿、按摩,以造成骨化性肌炎。

3、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的同時,要指導患者,用其健手輔助患側肢體,或讓家屬協調,作用是改善肢體的血液迴圈,加速骨痛的形成。

術後3-4周

開展練習肩部前屈後伸,護理人員站在換職位的 。一手按住肩部,一手扶住肘關節先輕度活動,逐步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

術後五周後

如無不良反應,全面練習肩關節活動,如腰、上臂自動下垂順時針或逆時針在水平面上劃圓臂摸腰,既用患側手指背側觸控腰部(肩外展內旋、舉臂摸後部(外寬外旋)患側手指摸過面部去觸控肩,活動力範圍循序漸進,每次鍛鍊時的次數一般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妥,因人而異,幅度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

五.飲食指導

手術當天根據麻醉方式選擇進食時間,臂叢或頸叢麻醉後禁食4小時進流食,術後2日,宜進食清淡易消化、溫熱食物,如雞蛋、牛奶、新鮮蔬菜、瘦肉、水果等、禁食高熱、刺激、油膩、生冷及辛髮類食物,如辣椒、魚、胡椒等。中後期以滋補肝腎、調和陰陽食物。如動物肝臟、牛奶、排骨湯、瘦肉、蘑菇、水果等,以促進骨骼癒合。

六.出院指導

1.飲食: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含鈣豐富的飲食,多喝牛奶。牛奶含鈣、磷、鉀,所含蛋白質和鈣易於吸收,是骨折病人最好的飲品。

2.休息:不強調臥床,盡可能離床活動。

3.繼續堅持功能鍛鍊,指導並督促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肢,發揮患肢功能,要求用患者端碗、夾菜、刷牙、及褲帶等,逐步達到生活自理。

4.定期複查,檢視骨折癒合情況,在術後1、3、6個月複查x線片,了解骨折癒合情況。

化膿性骨髓炎

一.定義

化膿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是由化膿性致病菌引起的骨膜、骨、骨髓的急性化膿**染。

二.**

1、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乙型鏈球菌佔第二位。

2、一般致病菌由位於**或粘膜處的感染灶,在原發灶處理不當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進入血迴圈。而菌拴受阻於長骨幹骺端的毛細血管,在此沉積,引起感染。

3、區域性外傷可能是誘因。

三.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表現為寒戰、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

2.患肢持續性疼痛及壓痛

3.當骨膜下膿腫形成或已破入軟組織中,才出現明顯的區域性紅、腫、熱、痛。膿腫穿破組織可形成竇道。

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要點分析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機械效能良好的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損壞的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消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功能。越來越多的報道表明人工髖關節置換科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況,獲得滿意的預後,其手術適應症不斷擴大。在獲得良好預...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的康復護理

作者 盧幼霞 中外醫學研究 2013年第11期 摘要 目的 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體會。方法 根據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特點,制定護理計畫並實施針對性護理。結果 23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無護理併發症發生,術後恢復良好,均取得滿意的 效果。結論 通過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34例術後護理體會

摘要 目的 觀察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效果。方法 對 34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均給予認真細緻的術後護理 鍛鍊和出院指導。結果 臨床效果良好,術後關節功能恢復佳。討論 良好的術後護理可以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對術後 和手術成功具有重要作用。關鍵詞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術後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