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複習

2022-09-20 00:39:04 字數 3624 閱讀 6783

3.發展主義課程理論

贊可夫的理論

主要內涵:a.理論直接依據是「最近發展區學說」b.

教育教學的根本功能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一般發展的基本涵義有(1)指個性發展而不僅僅是智力發展(2)指心理一般發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發展(3)包括動機、情感和意志的發展c.教學創造兒童的最近發展區d.課程研製的五大基本原理

4.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這一課程理論主要依據是結構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布魯納

基本原理: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精英b.

任何知識都可以用正確的方式教給任何兒童c.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d.重視挖掘、運用和培養兒童的直覺思維e.

提倡發現學習法f.提出了螺旋型課程

5.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

代表人物克伯屈、拉格和康茨

主張:a.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b.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改造社會c.超越科學技術對課程的主宰d.構建社會問題中心的「核心課程」

6.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是以人主義本心理學為基礎,在批判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傑斯

主要觀點:a.教育的根本價值是實現人的潛能和滿足人的需要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完人」c.主張平行與並行課程d.組織意義學習

二課程目標

1.課程目標的內涵

課程目標是指學校培養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化。課程目標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標準,是課程化了的「教育目標」,同時,課程目標還是課程設定的直接要求以及課程內容選擇和組織的客觀依據

2.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教學目標

以目標的概括性程度為標準,三者可排列為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根據教育目的所指定的、符合一定社會需求的對於受教育者的具體要求,他是具體化了的教育目的

教學目標是指師生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所希望達到的結果,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以後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表述

3.課程目標的基本取向

美國課程論專家舒伯特將課程目標取向分為四種

a.「普遍性目標」取向最古老的課程目標取向,指那些基於經驗、哲學觀或倫理觀、意識形態或社會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它直接作用於課程領域,稱為課程的一般性、規範性的指導方針

特點:普遍性、模糊性與廣泛性,優點:適應範圍的廣泛性以及相關人員基於自身經驗對其做出的解讀,不足:

這類目標在含義上不清晰,存在歧義,缺乏提出的科學依據,而且在邏輯上有時混亂不清,具有很強的隨意性b.「行為目標」取向

指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的形式陳述課程目標,它指明了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後學習者身上所發生的行為上的變化特點:精確性、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優點:方便教師對於課程的認識和操作,從而有效的控制整個教學過程,便於教師對學生做出準確評價,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以及一些相對簡單的教育目標的達成非常有益缺點:

忽視那些難以被量化、被測評的內容,預先規定的行為目標很可能不適合面前的實際教學情景

p111 課程內容維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目標(簡答)

1.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往的課程目標過於強調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學生發展的重要目標,新課程目標著眼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作出了要求,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2新課程改革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學生發展的重要目標,試圖改變缺乏創新精神和「手腦」發展失衡的現狀。3.強調科學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將科學與人文素養作為學生發展的一項新目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4.重視學生完滿個性的養成。

培養個性完滿發展的人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課程對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課程目標重視學生完滿個性的培養,致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p115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簡單)

1.在師生關係上,由居高臨下向尊重、讚賞轉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

不但要尊重成績優異、表現良好的學生,更要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等。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一位學生都有值得教師讚賞的地方。

2.在教學關係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論和發展能力,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為學生學習服務;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

3.在教材處理上,由忠實的執行者轉變為靈活的創造者。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中,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了乙個範例,它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供載體,因此教師必須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新教材的編寫只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例子,教材中有很多留白,給教師很大的創造空間。4.在教學與研究的關係上,由知識傳授者向教學研究者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教師的自我反思,不僅表現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檢查,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回顧、診斷,還包括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檢查、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回顧,診斷,還包括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反思。

p121 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特點(論述)

1.在推廣過程中探尋科學統籌與經驗探索之間的平衡。首先,在改革實驗之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包括對以往歷次課程改革的科學指導計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改革實驗試點和推廣過程中,重視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最後,改革的先試點再推廣做法大大地加強了本次課程改革的科學性。同時,在試點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和積累富有成效的經驗,促使經驗與理性相互滲透,從而使課程改革徹底拜託經驗型模式。

2.在立足上探尋國際性與民族性、統一性與差異性之間的平衡,與以往的歷次課程改革相比,此次借鑑立足於中國的課程現狀,力求構建中國特色的新課程體系,體現中國課程所特有的內涵。統一性與差異性之間的平衡是指全國統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地方的差異性,增加課程的變通性和靈活性,建立能滿足不同的地區不同需要的課程體系。

為了增加課程的地方適應性,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了多方面調整,包括增加地方課程的比重,設定校本課程,倡導利用和開發地方課程資源。

3.在課程結構上探尋不同課程型別以及不同科目之間的平衡。4.

在課程內容上探尋社會需求、個人發展、知識資源之間和其三者各自內部的平衡。首先,刪除陳舊的,繁瑣艱深的內容,吸納新知識。其次,增加與社會生活相關聯的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

5.在課程主體上探尋主題結構之間的平衡。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要諮詢專家意見,組織智囊團進行課程設計和開發,專家也是我國課程改革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6.在課程管理上探尋**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平衡。仍然以國家管理課程為主要形式,適當地將一部分課程權利下放到地方和學校,

p136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論述)

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智力的發展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實現的,掌握知識本身要求學生不斷地觀察、想象、思考、記憶和操作,這個過程是智力發展的過程。知識不等於智力。

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注重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的智力獲得最佳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要提高知識技能的水平,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

教學應該有目的有計畫地去發展學生的智力。

課程與教學論

課程與教學論 複習提綱 一 補充內容 一 概念 1.課程 在教育活動中獲得的知識 經驗的總和。2.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 共同點 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檔案,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不同點 課程標準立足於學生的發展,教學大綱強調學科知識,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具體表現為 1 課程標準針對...

課程與教學論

1 知識本位課程流派的核心理念主要是什麼?知識本位課程流派的在認識論上,持守的是理念論。在理念論看來,知識的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在這樣一種認識論的指導下,他們在價值論層面堅守的是價值理性。也就是說,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以及知識的根基目標是決定課程問題的關鍵。在方 上,堅信哲學 思辨是惟一能夠幫助他們釐清...

課程與教學論期末複習題2019

第二章1 影響課程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p56 簡或填 2 了解我國和西方古代學校課程 p41 選 第三章1 課程目標的涵義 p61 名 2 課程目標的取向 p62 填 3 確定課程目標的基本環節 p67 填 4 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 p72 填 5 小學教育的課程內容 一 二 p78 選 簡 第四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