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學重點複習

2022-08-30 18:15:02 字數 4992 閱讀 7587

一、名詞解釋

第一章1.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學生的學與教的心理基本規律的科學。

2.實驗法:實驗法是控制無關變數,操縱自變數,以考察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3.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兩種水平:

一是實際發展水平,二是潛在發展水平。兒童經過自己努力和他人幫助,可以從現有水平達到較高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空間叫「最近發展區」。

4.自我同一性: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身體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狀況和現實狀況、環境條件、對未來職業期望等等方面統合起來的認識,從而作出:

「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應該成為怎麼樣的人」,「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整合判斷。

第三章5.學習:學習是由經驗或練習而導致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較為持久的變化。

6.接受學習:接受學習指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接受現成的結論。接受學習的特徵是,要學習的全部內容或多或少是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的,不需要他們任何形式的獨立發現。

7.發現學習:發現學習指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地探索得出結論。

發現學習的特徵是,學習的主要內容未直接呈現,只呈現有關線索或例證,學習者必須經歷乙個發現的過程,獨立地得出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8.有意義學習:是指利用原有知識經驗理解新學習材料的意義。

即當前的學習任務在一定意義上與學生認知結構的有關觀念適當地聯絡起來了。有意義學習包括三種形式:表徵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9.機械學習:是指學習者沒有理解新學習材料的意義,新知識不能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聯絡起來,只能形成文字元號的表面聯絡。

10.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本原理是:

個體在某種環境中作出某種反應,不管有沒有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如果之後伴隨著強化物,那麼這個反應在類似環境中發生的概率就會增加。所以,在這種條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反應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隨反應之後的刺激(強化物)。

11.觀察學習:是指觀察別人的行為方式及其行為後果(受獎或受罰),並在某種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與之類似的行為方式。

第四章12.動機:是指發動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使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

13.成就動機:通常被認為是人們在完成任務時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

即乙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事情願意去做,並努力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大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分強烈,都會使作業成績下降;最佳的動機強度與作業難度有關。

對於簡單的作業,要取得最佳的成績就要求有較強的動機;對於難度適中的作業,取得最佳成績要求有中等強度的動機;而對於很難的作業,要取得最佳的成績則要求有較低強度的動機。這一研究結果被稱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5.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它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第五章16.學習遷移:學習遷移或稱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它普遍存在於知識、技能的學習中,也出現在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學習中。

17.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

它包括一種學習為另一種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一種學習提高了另一種學習的活動效率等。負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和抑制作用。多指一種學習降低了另一種學習的效率和準確性,或一種學習阻礙了另一種學習的順利進行。

18.一般遷移和特殊遷移:一般遷移也叫非特殊的遷移,指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態度的遷移。

一種學習中獲得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態度會對相關的許多具體知識的學習都產生重要影響,使後續學習效率更高。特殊遷移也叫特殊成分的遷移,指的是具體知識與技能的遷移。這種遷移發生時,學習者原有經驗的組成要素及其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要素重新組合並移用於另一種學習之中,是習慣或聯想的延伸。

19.相同要素說:相同要素說又叫共同成分說,它是在以實證研究檢驗形式訓練說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相同要素說後來被伍德沃斯修改為共同成分說,意指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產生遷移。

第六章20.陳述性知識:這是關於世界的事實性知識。

它是個人具備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包括關於事實是什麼的知識,關於事物及其關係的知識,主要回答「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

21.程式性知識:這是關於完成某項活動的知識。

它是個體不具備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不能直接陳述的知識,只能借助某種作業形式來間接推測其存在與否。它表現在活動中,是一套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又稱為步驟性知識或操作性知識,它回答「怎麼辦」「怎麼做」的問題。

22.元認知:又稱反省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與結果的自我意識。

此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弗拉维爾提出,他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是關於個人自己對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與控制。

第七章23.創造性: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一切已知資訊,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24.創造性思維:是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式,並創造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它是人類思維的高階形式,是創造活動的核心過程。

25.發散思維:是指人們從乙個目標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組織當前的資訊和記憶系統中儲存的資訊,產生出大量、獨特的新思想的思維。

它的主要特點是求異,因此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

26.聚合思維:即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資訊聚合起來,朝著同乙個方向得出乙個正確答案的思維。聚合思維的主要特點是求同,因此也叫求同思維。

第八章27.動作技能:又稱心因性動作技能。

動作技能是在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按某種規則或程式順利完成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也就是說動作技能是通過練習鞏固下來的,它是一種表現出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自動化特點的身體活動方式。

第九章28.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又稱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個人的道德面貌,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行動時所表現的穩定的心理傾向。

29.自我:

30.本我:本我是個性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衝動,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在力比多的衝動之下,個體尋求即時的滿足,沒有任何自制力。

31.超我:個體經過幼兒期,進入了社會化的歷程,個體的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方式,都要受周圍其他人的批評和糾正,必須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支配個體是非善惡的內在動力就是超我。

第十章32.群體:人們之間為了一定的共同目標,以一定的方式緊密相連,彼此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並具有情感聯絡的兩人以上的人群。

33.從眾:從眾行為是指人們在群體的影響和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行為的心理狀態。

34.社會助長:是指對別人的意識,包括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時所帶來的行為效率的提高。

35.社會惰化:也稱社會惰化作用,指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一件事時偏少的現象。

第十一章

36.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把人的健康定義為:「不僅身體沒有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37.心理諮詢:就是在特定的諮詢環境中,通過諮詢雙方建立良好信賴的關係,諮詢人員運用有關心理學理論和技術與來訪者進行交流、**、磋商、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訂立目標,以便改善心理狀態,主動適應社會環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質量,開發個人潛能。

38.教學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畫、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式」,而創設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者的學習。

另老師又補充的名詞解釋

1、演算法式策略:演算法性策略是一種按邏輯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它是一套解題的規則,它能精確地指明解題的步驟,是一定能使人得正確答案的特定程式。

2、啟發式策略:啟發性策略是人根據一定經驗,採用較少的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是「快捷」方法。

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候往往依靠啟發式策略。它不能完全保證問題解決的成功,但它省時省力。

3、功能固著: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只考慮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視了其可變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現象。因此,功能固著易使問題的解決受阻。

要克服思維定勢、功能固著的消極影響,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加強思維靈活性的訓練,這樣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候才能靈活機智的變通事物的各種功能,發揮其相關功能的作用。

二、簡答題

第一章1、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與任務。

答:1)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景中教與學的心理基本規律的科學。它既研究學生學的規律,也研究教師教的規律,但以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學規律為主。

2)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研究、揭示學生學的心理規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學習理論,使學生能運用這些規律提高自己的學習成效,包括研究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結果的性質與結構;研究學生學習的分類;研究學生學習的過程;研究學生學習的條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規律,為確立合理的教學原則和建立完善的教學理論提供心理依據,並幫助教師配合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提供適當的教學事件,提高教學效率。

2、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與概況

答:1)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19世紀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為教育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做好了準備。

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改善教育過程的組織、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時還因為19世紀心理學本身的長足發展,教育心理學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對學習心理學問題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202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問世,世人將該事件視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教育心理學的誕生的標誌。1913-2023年,桑代克又將其擴充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學大綱》,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物件和內容體系,至此基本確立。

此後,西方教育心理學一百年來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先後經歷了幾個階段:1、教育科學取向的教育心理學;2、心理科學取向的教育心理學;3、教育心理取向的教育心理學。

2)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顯示出如下趨勢:1、更加重視學習者的主體性,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2、人們對學習活動中的複雜的認知過程極其機制的研究日益深入。

3、更加關注學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現實問題,以及校外教育中的學習問題。4、作為學習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基於科學心理學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的研究受到重視,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乙個新趨勢。5、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趨向,強調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結合,同時注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總結 高等教育心理學

一 認識高等教育心理學 1 教育心理學 廣義 是研究教育實踐中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 狹義 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高等教育心理學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其內容體系包括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科學學問題,高校學習心理研究,高校德育 自...

高等教育心理學作業

二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 該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 知識的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教學應使學生理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提倡發現學習。該學習理論對教學活動的主要啟示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由於學習的實質在於主...

高等教育心理學考試

西方心理學家把情緒分類為 1 原始情緒,包括 快樂 憤怒 恐懼和悲哀。2 與感覺有關的情緒,包括 厭惡 疼痛 舒服和輕快。3 與自我評價有關部門的情緒,包括 驕傲 羞恥 內疚和悔恨。4 與別人有關的情緒,包括 熱愛 仇恨 尊敬和輕視。前蘇聯的心理學家根據情緒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把情緒分為三種狀態 1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