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學民詞解釋

2022-11-02 14:24:05 字數 3592 閱讀 7806

一、 名詞解釋

1. b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徵,以便突出本質特徵。

2. 保持:是識記過的經驗在人們頭腦中的鞏固過程,也就是資訊的儲存過程。

3. c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樂於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並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

4. 從眾:是指人們在社會**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5. d動機:是指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6. 定勢:也叫心向,指的是先於一定活動而指向這種活動的心理準備狀態。

7. f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8. 發散思維:指能從多種設想出發,不按常規地尋求變異,使資訊朝著各種可能的放心輻射,多方面尋求答案,從而引出更多的資訊。

9. g個體心理:是指個人所具有或在個人身上所發生的心理現象。

10. 感知:是感覺與直覺的總稱,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的認知形式。

11. 功能固著:是一種從物體的正常功能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定勢。

12. j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現(再認或回憶)等方式,在人的大腦中積累和儲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13. 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物件,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畫、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

14.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各種表現,特別是對意外情況和偶發事件,能夠及時作出靈敏的反應,並採取恰當措施和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

15. 教學設計:是指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

16. 教學目標:指學生學習的預期結果或者說是預期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標準。

17. 教學**:簡稱**,指教學過程中用以運載資訊、傳遞經驗的物質手段和工具,如課本、掛圖、錄音、錄影帶等。

18. 教學評價:就是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績測驗所得測量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

19. 教材直觀:是指主體通過對直接感知到的資訊(直觀材料)的表層意義、表面特徵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有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認知活動。

20.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1. 角色:亦稱社會角色,它指個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相應的社會身份和社會地位,並按照和社會地位,並按照一定的社會期望,運用一定權力來履行相應社會職責的行為。

22. 教學風格:是指在計畫相同的教學目的前提下,教師根據各自的特長,經常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特點。

23.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這種判斷,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對學生的指導等行為,從而影響教師的工作效率。

24. m模象:即事物的模擬性形象,它是實際事物的模擬品,而非實際事物本身。

25. 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26. n能力:是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特徵,體現著個體活動效率的潛在可能性與現實性。

27. 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乙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28. p品德:一般認為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個體依據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29. q群體:也稱團體,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結合到一起,彼此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並具有情感聯絡的兩人以上的人群。

30. 區分度:又稱鑑別力,是指試題對所要測量的心理特性的識別程度,也就是專案的效度。

31. 氣質:是指表現在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方面的特徵,如速度與強度的特點、穩定性的特點、指向性的特點等,這些特徵一般不受個人活動的目的、動機和內容的影響。

32. r認知過程:是個體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言語等。

33. 認知策略:就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程式性知識。

34.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35. s社會助長:也稱社會助長作用,指個人對別人的意識,包括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所帶來的行為效率的提高。

36. 社會惰化或社會干擾:與社會助長相反,如果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造成了行為效率的下降。

37. 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

38. 識記:是人們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或者說是對資訊進行編碼的過程。

39. t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

40. w問題解決: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運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來解決某種疑難的過程。

41. x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的研究物件。

42. 心理狀態:指心理活動在一段時間裡出現的相對穩定的持續狀態,其持續時間可以是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

43. 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44. 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種調節和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45. 信度:又叫測驗的可靠性,指的是測量的一致性程度。

46.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47. 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夠測出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夠測出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與行為特徵的程度。

48. 學習: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次廣義的學習指人類的學習。狹義的學習專指學生的學習。

49. 學習動機:我們可把學習動機界說為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50. 學習遷移:簡稱遷移,是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對其他學習的影響。

51. y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絡。

52. 移情:就是指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用別人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用別人的心來理解這個世界。

53. 元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結果的意識。它包括兩個基本成分:元認知知識(儲存在長時記憶中)和元認知控制(儲存在工作記憶中)。

54. 元認知策略:就是個體調節和控制認知行為的方法與規則,它是個體在學習中隨經驗的增長而逐漸發展起來。

55. 意識:就是能為個體所清晰覺察的心理活動。

56. 意識: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是借助於語言對客觀世界的高階反映形式,是心理發展的高階階段。

57. 言語直觀:是在形象化的言語作用下,通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

58. z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59. 自我意識:就是乙個人對自己的意識。

60. 組塊:指在資訊編碼過程中,將若干較小單位(如字母)聯合成熟悉的、較大單元(如字詞)的資訊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資訊單位。

總結 高等教育心理學

一 認識高等教育心理學 1 教育心理學 廣義 是研究教育實踐中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教育心理學 狹義 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高等教育心理學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其內容體系包括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科學學問題,高校學習心理研究,高校德育 自...

高等教育心理學作業

二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 該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 知識的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教學應使學生理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提倡發現學習。該學習理論對教學活動的主要啟示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由於學習的實質在於主...

高等教育心理學考試

西方心理學家把情緒分類為 1 原始情緒,包括 快樂 憤怒 恐懼和悲哀。2 與感覺有關的情緒,包括 厭惡 疼痛 舒服和輕快。3 與自我評價有關部門的情緒,包括 驕傲 羞恥 內疚和悔恨。4 與別人有關的情緒,包括 熱愛 仇恨 尊敬和輕視。前蘇聯的心理學家根據情緒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把情緒分為三種狀態 1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