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高等教育心理學

2022-07-28 15:48:09 字數 5557 閱讀 5507

一、認識高等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廣義)是研究教育實踐中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狹義)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高等教育心理學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學生的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其內容體系包括:

高等教育心理學的科學學問題,高校學習心理研究,高校德育、自我意識及群體心理研究,高校教師心理和教學心理研究。高等教育心理學的作用包括:有助於提高高校師資水平;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2.科學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產物):聯結派教育心理學:

把一切心理現象都歸結為刺激與反應聯結,把刺激反應作為心理或行為的最高解釋原則或公式;把所有的學習都歸結為刺激-反應聯結的形式;在學習問題的研究上,注重外部現象與外部條件的探索,忽視內在過程與內部條件的研究。認知派:在反對聯結派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前身是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主要觀點:學習不是由於試誤及強化而形成的聯結,而是通過有目的對情境的整體理解而產生的頓悟。

聯結認知派:刺激-反應間的聯結仍是心理現象發生機制與解釋原則,但這種聯絡不是直接的、機械的,而是存在乙個「有機體的內部狀態」的中介環節;學習是通過主體對情境的領悟而形成的認知圖式或認知結構而實現;強調外部,也強調內部。人本主義心理學者:

尊重人的價值、人的潛能與人的差異性。現代資訊加工教育心理學:與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其基本觀點時將人的認知或學習過程看坐資訊加工過程,即看成是資訊的獲得、傳遞、變換、儲存和提取運用的過程。

3.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客觀性、發展性、系統性、、理論聯絡實際、教育性原則。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個案法、測量法。

二、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特徵

1. 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能動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相互關係的活動,是乙個複雜的結構系統,一般認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兩方面。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分心理動力和心理特徵,心理動力包括動機、需要、興趣和世界觀等心理成分,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成分。

2.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1.

應該改革傳統教育觀念,共同努力營造有利於大學生發展的環境,是學生在寬鬆和諧、競爭向上的學術氛圍中順利成長;2.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一定的心裡健康知識;3.結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4.

利用網路開展心理教育;5.抓好新生入學教育和畢業生畢業教育兩大環節;6.建立學生心裡檔案。

三、高校學生學習心理概述

1. 學習:廣義的學習指有機體由後天獲得經驗而引起的比較持久的行為和行為傾向的變化。

狹義的學習即學生的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地掌握前人的知識、技能,發展智力與能力,培養個性與思想品德的過程。

2.學習的主要理論:1.

聯結型學習理論:學習就是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絡或聯結。代表人物有桑代克與斯金納。

桑代克提出了三條基本的學習規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斯金納認為:

學習即形成反應與情境的聯絡,獲得用反應應付情境行為經驗。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所謂強化是指使有機體反應的概率提高與增加的一切安排。

強化分正強化與負強化,其方式多種多樣,有即時強化與延時強化、連續強化與部分強化之分。2. 認知型學習理論:

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與改組,而不是刺激-反應聯結的建立與取消,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結構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認知型學習理論主要有格式塔的完形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發現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同化學習理論。3.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羅傑斯、馬斯洛):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關注者的內在潛能;尊重學習者的個別差異;重視興趣、情感有學習中的價值。4.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主要不是直接強化的操作學習,而是替代強化的觀察學習。觀察學習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動機過程四個部分。

(榜樣:活的榜樣、符號榜樣、誡例性榜樣)5.建構主義學習論:

知識觀-知識相對論;學習觀-意義的生成與建構;學生觀-有準備的頭腦。

3.高校學生學習特點:學習具有較高層次的職業定向;具有更突出的主觀能動性(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學習內容有較大的選擇性);學習途徑具有多樣性;學習具有研究和探索的性質。

四、高校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學習

1.知識:主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資訊及其組織。

貯存與個體內,即為個體的知識,貯存於個體外,即為人類的知識。個體的知識分為兩類:1.

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其提取線索是有意識的,因而是能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事物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可用來區別和辨別事物。

這類知識一般通過記憶獲得。學習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語義。表徵方式:

命題、命題網路和圖式。學習型別:符號表徵、概念、命題學習。

命題知識的同化3種形式(①下位學習:派生下位或派生類屬、相關下位或類屬)②上位學習③並列結合學習)2.程式性知識:

也叫操作性知識,是指個人缺乏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於某種具體作業形式來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套關於辦事的操作步驟和過程。

由於與實踐操作密切聯絡,因而具有動態的性質。表徵方式:產生式、產生式系統。

策略性知識即學習策略,就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活動的程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調控策略)、資源管理策略。

2.運動技能:是人類一種習得的能力,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利用身體動作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

構成成分:動作或動作組、知覺能力、體能。層級:

動作語彙的獲得、連鎖與辨別、問題解決。形成過程: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練4階段。

運動技能的培養:a準確地示範與講解;b必要而適當的練習;c充分而有效的反饋;d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五、高校學生學習遷移

1. 學習遷移,也成訓練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的影響因素:

學習物件的共同要素(包括學習材料、學習情境、學習目標的相似性);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認知技能與策略(包括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認知策略);定勢的作用。遷移能力的促進: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科學精選教學材料(具有時代性、遷移的價值);合理組織教學內容(3原則:

結構化、一體化、網路化原則);有效設計教學程式;教會學生學習與遷移(培養學生遷移的意識、遷移的能力:1.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學生理解的一般性原理的能力;2.

在多種情境下應用知識,幫助學生積累遷移的經驗;3.當學生具有基本的一般性原理的能力後,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概括的能力;4.還應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和元認知策略。

)2.遷移的理論:1.

形式訓練說:最早關於遷移的假說。它的基礎是官能心理學,包括認知官能和欲求官能。

觀點:在各種官能之間或者說在各種不同的學習活動之間存在著一般性的思維技能,通過訓練這種一般性思維技能是可以促進其發生遷移,遷移是無條件、自動發生的。2.

共同要素說:2023年桑代克通過實驗否定了形式訓練說,建立了共同要素說。它以刺激-聯結理論為基礎。

桑認為形式訓練說所強調的對某一官能的訓練能使所有方面得到改善,這個假設是有條件的,即兩次學習產生遷移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新舊學習必須要有共同的要素)。奧斯古德是這學說的集大成者,提出三維遷移模式即奧斯古德曲面。3.

經驗類化說:是美國心裡學家賈德基於他做的乙個射擊水下靶子的實驗結果提出來的。他認為,共同元素不是充分條件,只是必要條件。

雖說是前提,但產生的關鍵卻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門之間的共同原理,即主體所獲得經驗的內化。因此也叫經驗泛化說。4.

關係轉化說:是格式塔心裡學家關於學習遷移的觀點。強調行為和經驗的整體性。

遷移發生的關鍵不在於掌握原理和經驗的概括化,而在於對兩種學習情境中共同關係的「頓悟」,特別是對手段-目的之間關係的覺察。5.學習定勢說。

六、問題解決與創造力

1、問題:在心理學中,問題是指那些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識處理現必須間接用已有知識處理的情境。現代資訊加工心理學將問題定義為,給定資訊和目標之間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由3要素構成:給定、目標、障礙。問題解決:

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問題解決的特點包括:問題的情境性;目標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認知操作性。

問題解決過程: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問題解決的策略分演算法策略與啟發式策略兩類。

啟發式策略主要為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和目標遞迴策略。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有關知識經驗;習慣定勢與功能固著;問題情境與表徵方式;醞釀效應;原型啟發;情緒和動機狀態。

促進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思維策略;養成學生遷移與運用知識的習慣。問題解決的模式(奧蘇伯爾和魯賓遜):

a.呈現問題情境命題(問題是由有意義的言語命題構成,包括目標和條件。他認為,一組命題之所以構成問題情境,是因為認知空隙);b.

明確問題與已知條件(問題情境命題是客觀存在的刺激材料,它們可以激發學生回憶有關的背景命題,從而理解問題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c.填補空隙過程(提取背景命題、運用推理規則、採用一定策略、解答之後的檢驗)

2. 創造力: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各種資訊,生產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

創造同知識、智力、人格具有相關性,分真創造與類創造。創造力的開發:1.

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的環境(具體包括尊重與眾的疑問、尊重與眾不同的觀念、向學生證明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給以不計其數的學習機會、使評價與前因後果聯絡起來);2.激發問題意識與開發創造力(好奇心、懷疑精神);3.運用思維開發創造力;4.

教學活動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富於變化、盡可能超越給定資訊)。

七、高校學生的學習動機

1.學習動機:推動個體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過程或心理狀態。

動機和需要: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啟用、引導、維持和調整的功能。需要是一切行為動力的源泉,但並不等於說需要就是人現實的動力,需要成為動力必須要轉化為動機。

只有當誘因出現時,需要才能被啟用。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動機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呈倒u型關係。當學習比較容易的課題時,效率會因動機強度的增強而提高;當學習困難的課題時,效率會因動機強度的增強而下降;在一定範圍內,動機增強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特別在學習力所能及的課題時,其效率的提高更明顯。

2.學習動機理論:1.

強化動機理論(斯金納):人類一切行為都是由刺激-反應構成的,在刺激和反應之間不存在任何中間過程或中介變數。強化是增加反應概率的刺激或刺激物。

強化分正強化與負強化。負強化不同於懲罰。2.

成就動機理論(默瑞、麥克蘭德和阿特金森):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激勵著個體在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中樂意去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分為力求成功的動機和力求避免失敗的動機。

阿特金森:動機強度=動機水平*期望*誘因,3.歸因理論:

(海德)環境歸因和個人歸因;(羅特)控制點:內控型的人和外控型的人;(維納)3維度:內外部、(非)穩定、(不)可控/6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將學業失敗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反而會造成今後學業失敗的惡性迴圈;將學業成功歸於內部的穩定因素即能力不利於激發學習動機。)歸因理論的價值:

了解心理與行為的因果關係;根據行為者的歸因**他以後的動機;歸因訓練有助於提高自我認識。4.自我效能感理論(班杜拉):

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2因素:結果因素即強化、先行因素即期待(結果和效能期待)。

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個體成敗的經驗、個體的歸因方式。

高等教育心理學考點總結

名詞解釋 1 個體心理 2 心理過程 3 心理特徵 4 意識 5 心理學 6 高等教育心理學 7 實驗法 8 觀察法 9 調查法 10 教學效能感 11 教學反思 12 教學監控能力 13 學習 14 學習理論 15 社會學習論 16 認知 結構論 17 意義學習 18 資訊加工 19 建構主義 2...

高等教育心理學作業

二 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 該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學習的實質在於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 知識的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教學應使學生理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 提倡發現學習。該學習理論對教學活動的主要啟示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由於學習的實質在於主...

高等教育心理學考試

西方心理學家把情緒分類為 1 原始情緒,包括 快樂 憤怒 恐懼和悲哀。2 與感覺有關的情緒,包括 厭惡 疼痛 舒服和輕快。3 與自我評價有關部門的情緒,包括 驕傲 羞恥 內疚和悔恨。4 與別人有關的情緒,包括 熱愛 仇恨 尊敬和輕視。前蘇聯的心理學家根據情緒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把情緒分為三種狀態 1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