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試行稿 》解讀

2022-08-11 11:45:02 字數 4663 閱讀 6705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以下簡稱「試行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試行稿」是在「討論稿」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幾易其稿,最後由專家審定而付印的。

「試行稿」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作了較大的修改,期望使語文課程更能適應學生的發展,能切實改變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少、慢、差、費」的現象。

現在,小學一年級已全部使用新「課標」、新教材,明年,六年級將全部使用新「課標」、新教材,後年,高一年級將全部使用新「課標」、新教材。未全部使用新「課標「、新教材的學校、年級,也將在語文課程活動中體現新「課標」的精神,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試行稿」編寫者的理想,理想的實現,還是要靠師生的共同探索。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有些問題在這幾年新教材試驗過程中已經反映出來了。為了使學校、社會對新「課標」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們特確定一些話題對「試行稿」作解讀。

[話題一]「試行稿」提出要「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那麼課堂教學將處於怎樣的地位?

關於「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試行稿」是這樣表述的:「語文課程要關注學生在有計畫、有目的的課程活動中的『學得』,也要關注學生在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中的『習得』,要將語文課程活動和其他課程活動,將課堂學習和課堂以外的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

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在學生語文能力發展中的地位——是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計畫、有目的的「學得」。學生從不識字到識字,進而進入閱讀天地,逐步地掌握語言運用的規範,將口語表達轉化為書面語表達,並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主要是通過語文的課堂教學;隨著語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學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積澱,提高思辨、鑑賞能力,形成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價值觀,主要也是通過語文的課堂教學。

之所以提出「拓寬」的課程理念,主要是針對以往的語文課程活動中語文學習的渠道過於單一——注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忽視了學生課堂以外的語文能力的發展——期望能從學語學習的規律出發,將學生的「學得」與在自然狀態下的「習得」融為一體。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課程評價」等部分都有「綜合學習」的內容,包括綜合實踐活動和專題研究,這本身就包含著多渠道的語文學習,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內容,也滲透著對學生「習得的關注。

語文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這就是「試行稿」的基本思想。

[話題二]「文」「道」之爭已經持續了幾十年,「試行稿」是怎樣表述文道關係的?

「試行稿」對語文性質和語文課程特徵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人類活動的重要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徵。

」這一表述,實際上已經明確了文道的關係——語文課程活動中的文「道」,是不可分割的乙個整體,以往的爭論,既源於對性質的認識過於窄化——2023年前的《語文教學大綱》對性質的表述僅僅停留在「工具」,2023年以後的「大綱」和「課程標準」,雖加上了「文化載體」,但核心仍然是「工具」,其意思是「負載文化的工具」——又源於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文道關係認識和處理的模糊性。

說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因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著對語言規律的認識和感受。說語言是交際工具,自然飲食著思維工具的思想,因為語言與思維本是一體的,而作為思維工具,自然也包含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內心世界的豐富,因而它又是認識客觀世界、豐富內心世界的工具;從母語學習的角度來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狀態,是作為社會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對工具性的認識不能過於窄化。

說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載體,又指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內容給人的教育、啟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內涵之一;因為這一文化的外顯形式是語言文字,因而也必然隱含著對語言的認識與感受。

「試行稿」的目標、內容與要求等部分的描述中,都具體表述了文道的不可分割這一特點。因此,在理論上認識文道關係,應該不是大問題,問題的核心是怎麼操作。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語文的課堂教學雖然也注意文道的關係,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兩張皮,即說文管說文,說道管說道。有些語文課,只停留在對字、詞、句、語、修、邏等知識的演繹,有些課只停留在對抽象道理的,甚至是一些概念的講述、識記。講文道統一,首先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與認識來喚醒已有的記憶,理解、體驗文字內容,發現蘊含在文字中的道理,並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如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等等,吸收文化的精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話題三] 現在的語文教學是否不再重視漢語的基礎知識?

語文課程也好,語文課堂教學也好,從來沒有否定過漢語的基礎知識,只不過從中小學語文學習的實際出發,不再像過去那樣系統地學習漢語知識。「試行稿」是這樣表述的:「漢語知識的學習不求系統,而是讓學生隨文學習適度、有用的語言知識,重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個資訊:一是仍然要學習語言知識,但必須從中小學生的實際出發,要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要「隨文學習」,而不是概念的演繹;二是「不求系統」,也就是不要把大學生中文系要學的漢語的系統知識全都下放到中小學,而是要根據需要,為「我」所用;三是以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為目的,中小學語文學習是以語言運用的,而不是以語言運用規律的研究為主的,因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必須重視語言環境。

在「一期課改」中,曾有人提出過「淡化語法」的口號,其目的恐怕也是考慮到中小學語法知識教得過全、過繁、過死這一現象。不過,「淡化語法」的提法似過於絕對。因為,「語法」所及包括隱性的和顯性的。

所謂「隱性的」就是體現在語言運用過程中,是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並能自然運用的,如表達「我想讀書」這一意思,必然是這樣的語序,這樣的主謂結構;所謂顯性,就是通過知識要領顯現出來的,「我想讀書」這樣的句子,就有詞性、短語、單句、語法成份、句式等語法概念。如果要「淡化」,恐怕也是指顯性的語法概念。現在提出「不求系統」,要「適度」、「有用」,就是希望不要多糾纏於概念,而是要把學生無意識學會的語法,轉化為自覺運用語言規範來進行語言實踐。

要「隨文學習」「適度」、「有用」的語言知識,有三個問題要解決:一是哪些知識是「適度」、「有用」的;二是這些知識怎樣與文字的學習結合在一起;三是教材編寫過程中,教學過程中怎樣滲透這些知識,怎樣在滲透的過程中啟用學生內在的語言潛能,讓他們由無意識轉向有意識。這三個問題,「試行稿」制訂者、教材編寫者、教師和有關教研人員將作進一步研究,期望能在六年級全面推開時有乙個相對統一的意見,經過實驗後體現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之中。

[話題四]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語文課堂教學將有哪些重大突破?

新課程理念總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行為來體現的。現在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首先就要正確理解這一理念的具體含義。

從語文課程來說,「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充分關注並發掘學生的語言潛能,要引導學生通過已知來認識未知,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喚醒沉睡的記憶,不斷地探求、體驗、感受、認識新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每一位教師都要有課程意識,要使語文課程適應學生的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突破要點之一,就是在目標定位時要著眼於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教學計畫的完成——一堂課,乙個階段的課,都要注意到學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將學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在一起,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合一的角度來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調整教學思路,及時捕捉、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產生真正的效益。

語文課堂教學的突破要點之二,就是要把靜態的分析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化為動態的,以學生的體驗、感受為主的教學模式。

靜態分析,就是只著眼於對文字內容肢解,包括字、詞、句、段、篇的分析和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的理解、歸納,滿足於回答三個問題,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訓練也是依據分析來演繹的。有幾篇文章作一點這樣的分析也未嘗不可,但是每篇文章都是這樣慢問細析,學生能獲得什麼?

他們的興趣又怎麼持久?語文課堂教學不能隨意地肢解課文,也不能變成知識概念的演繹,而是要讓學生在主動、獨立自主的探求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感悟,這就是動態的體驗與感受。

要做到「動態」,就必須給學生以沉浸、體驗、感悟、思辨的過程,沉浸,就是要讓學生進入文字,這個階段,不必急於歸納中心、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閱讀過程中有所心動,形成乙個大體的感覺;體驗,就是依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包括生活的積累、知識積累和思想認識水平,從具體的語言中體會到文字的內涵,或產生共鳴,或產生疑惑;感悟,是指經過共鳴、生疑、探求以後,明白一些道理——包括知識的道理和思想內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見解;思辨,是指能在一定積累之後,上公升到理性高度來認識,能辨別是非優劣,這本身就包含著鑑賞的因素了。

要使學生能夠動態地體驗、感受,就要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要及時地給學生以點撥和指導,要用教師的智慧型和人格魅力去影響、感染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求精神,要鼓勵學生形成獨立的見解。

語文課堂教學的突破要點之三,就是要把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以單項訓練為主,轉化為以閱讀為基礎,以表達能力的提高為外顯標誌的聽說讀寫能力整合發展。

以閱讀為基礎,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是應以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為主,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認識、掌握語言運用的規範,在閱讀過程中增加文化積澱,提高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以表達能力的提高為外顯標誌,指的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動而口不能言」階段,又要有隨時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階段,要在表達過程 ,主動學習、吸收典範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也提公升思想水平,語文水平,語文素養,最終總要通過表達來體現的。聽說讀寫能力整合發展,是母語學習的基本規律,雖然在某一階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如閱讀能力)為主,但就能力發展規律來說,應是聽說讀寫能力整合發展的。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話題五]怎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試行稿」中既單列寫作的內容與要求,又在閱讀、口語交際、綜合學習等內容與要求中滲透寫作能力培養的要求。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試行稿 》解讀

之所以提出 拓寬 的課程理念,主要是針對以往的語文課程活動中語文學習的渠道過於單一 注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忽視了學生課堂以外的語文能力的發展 期望能從學語學習的規律出發,將學生的 學得 與在自然狀態下的 習得 融為一體。在 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與要求 課程評價 等部分都有 綜合學習 的內容,包括綜合實...

上海市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徵求意見稿 一 導言 一 課程定位 數學是以現實世界中的數與形為研究物件,在抽象 推理 應用的往復迴圈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一門科學。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數學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在與計算機的結合過程中,數學的研究領域 研究方式 應用範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人類文明史上,數學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學...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實驗稿 在歷經了十年後,的確發現了不少問題,教育部組織相關專家對課標進行了修訂,我認真閱讀了修訂版的課標中的 課程目標 教學建議 評價建議 等內容,發現許多理念的表述更加準確明晰 相關的學習難度有所降低 各學段發展的層次性和梯度更加清楚 關鍵是對相關教學建議更科學 更具有操作性了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