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2022-05-20 07:43:17 字數 4255 閱讀 8322

農產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場條件的根本性變化,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由單純的資源約束轉向了需求約束。在此形勢下,農業進一步發展,須在**的支援和引導下,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70年代末,我國農村率先實行改革,主要是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2023年,我國**又制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政策方針,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入了乙個新的時期。從此之後,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農業結構開始加速調整。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農業—種植業—糧食」高度單一和效率低下的結構模式,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關係日趨合理協調,農業內部的開發空間不斷拓展擴大,從而不斷地釋放出結構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水平的提高;同時,農業與外部產業部門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結成了新型的經濟關係,擴大了農業的容量和能量,推動了農業與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改革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雖然得到了較快的調整,但是與變化更快的市場關係相比,卻總是慢半拍。特別是最近幾年,伴隨著巨集觀經濟形勢的巨變,我國農業發生了重大的階段性轉變,農產品出現供給過剩,農民收入增加受到「賣難」和****的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變得非常突出。一方面,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最近幾年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畜水產品持續高速增長,農產品供給日益豐富;另一方面,隨著絕大多數城鄉居民穩定地越過溫飽線,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分別從80年初的56.7%和67.7%下降到2023年46.4%和55.1%,農產品的需求彈性也隨之下降。。

在農產品供給短缺的情況下,農業增產就意味著農民增收,而現在的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農產品生產出來不一定就能賣掉,即使賣掉了也不一定能賣好價錢,因而「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屢見不鮮。1997、1998、1999、2023年農民收入增速發生了連續四年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農產品過剩、****所致。改革以來農民收入對農業產出增長的敏感性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同時也意味著由於供求和**機制的作用,使得農業增產目標與農民增收目標呈現出不一致性,收入對產出的彈性持續下降,農業創造收入的能力減弱了。

那種過分偏重總量增長的農業發展模式已不可能使農民的收入得到較快的增長。事實上,在結構發生較大變動的時期,產品供給結構的調整經常滯後於需求結構的調整,這是乙個普遍規律。但是,在我國,由於受長期形成的過分偏好產品數量目標的傳統影響,加之市場體系和交易規則還不健全不規範,所以問題更為突出和嚴重,導致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不能有效平衡,無效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

二、**與市場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乙個長期動態過程,特別是目前,農業發展正處於乙個關鍵時期,要求對農業進行戰略性調整。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積極作用,又要積極發揮**的巨集觀調控職能。

按照西方經濟理論,農產品市場是最接近完全競爭的一種市場。經過20多年的改革,農業已成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絕大多數農產品的**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市場對農業資源的配置作用越來越強化。這就要求農村要根據市場進行生產,種什麼、種多少要根據市場做出判斷。

目前,相當多的農民開始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有的農民甚至通過網際網路來了解農產品的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戶行為的自我調整,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強化其對農民收入的貢獻能力,必須轉向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農業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但必須指出的是,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非常需要**給予廣泛而有力的引導和支援,也就是說,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原計畫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完全是**的行為,是通過**計畫、層層下達任務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實現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結構調整主要是通過**訊號的誘導機制實現的,是農業生產者的行為和自下而上的變化。但是,由於我國農民經營能力十分有限,市場發育離成熟完善的程度還相差甚遠,加之農業特殊的產業特性,致使廣大農民很難順利實現結構的調整。

這表明,目前微觀決策與巨集觀供求關係之間的矛盾,是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重大障礙。因此,**必須充分關注我國農民人數眾多、經濟容量狹小和抵禦風險能力很弱這一特點,既要看到市場化改革給農民帶來的巨大利益,也要認識到市場經濟對個體小農的衝擊。

因此,在市場化改革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民的利益問題,並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體現。在目前形勢下,**應明確「調減數量、提高質量、深化加工、開拓市場」這樣的政策選擇方向和基本思路。其中,特別值得提出以下幾點:

1.調整農業結構,首先要調整總量供求關係。根據對目前政策取向的分析,**制定農業政策時固然要強調品種和品質的結構調整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確農產品的總量供給與市場有效需求相適應的問題,亦即總量的平衡是結構調整的基礎。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任何一種產品的供給都絕非多多益善,這是市場的基本法則。

因此,我國糧食政策選擇的方向應當是保護和培育糧食生產的潛力,重點放在科研投資和農田基本建設上,而不是不惜代價地追求糧食實際產量的快速增長。2.保持農民利益,妥善處理財政負擔與農民收入的關係。我國農民人均土地經營規模小,技術含量又不高,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競爭。

這種情況下,**必須通過保護價機制保護農民利益。在更加平衡的經濟增長的巨集觀範圍內,對農業採取更加廣泛的保護和支援政策,這應當成為中國農業發展政策選擇的基本原則。3.加強資訊服務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結構是否能夠得到優化調整,取決於產品和要素的**訊號是否真實、準確,即在發展市場農業的過程中,**訊號是決定資源配置的方向、規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進而是引發結構變化和資源配置效率水平變化的基本動因。因此,強化市場資訊服務,比如**支援建立資訊諮詢服務機構,對有關人員進行培訓等,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進一步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政策建議

1.擴大優良品種,提高農產品優質率。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優質率相當低,稻穀等糧食產品的優質率一般為10%左右,其它農產品的優質率也高不了多少,農產品綜合優質率大約佔15%左右。可見提高農產品優質率有很大的空間。

通過提高農產品優質率,能夠緩解農產品階段性供大於求的矛盾。過去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偏重於量,是造成當前供大於求的主要原因。增加優質農產品的生產,不僅有利於從整體上實現農產品質的提高,也有利於緩解農產品普遍供大於求的矛盾,不失為當前一種切合實際的選擇。

通過提高農產品優質率,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步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程度如何,歸根結底是取決於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從本國國情出發,大力推廣和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科學種植和科學養殖的水平,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優質率和產出率,使我國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能有乙個明顯的上公升,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取得較好的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2.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優化生態環境。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國土荒漠化趨勢加重,自然災害頻繁,都是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有很大關係。而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乙個重要原因就是,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和開墾草原。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供大於求,這為我們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退耕還林還草還湖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在糧食充裕情況下的一時安排,而是長遠的戰略性措施。

3.調整農業布局,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除了要從全國著眼農業總體結構外,還必須從各個地區著手調整農業區域結構。全國的農業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和各個地區的區域結構有著直接關係。

各個地區有著不同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既有各自的特長和優勢,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勢,只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農業產業結構,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確立較為有利的地位,進而形成乙個具有活力的全國農村產業結構,並且促進和保持農業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乙個突出問題是各個地區的區域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區域優勢沒有很好形成,更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以糧食生產為例,各個地區都強調自給自足,結果造成糧食豐收年,主產區和主銷區都增產,到處出現賣糧食難現象;糧食歉收年,主產區和主銷區都出現供不應求,又到處出現買糧現象,這給糧食生產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如果糧食生產實行明確合理的地區分工,主產區專心致力於商品糧生產並與主銷區建立相對穩定的供銷關係,主銷區則保持適當的自給水平,將更多的資源用於發展具有優勢的產業和產品,通過市場機制將這些產品賣到糧食主產區和其他地區,並從主產區購買所需的糧食和其他產品。這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商品購銷關係,必然使不同地區都能從中受益。調整區域農村產業結構,正是為了逐步推進這種新型經濟合作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4.健全農業產業體系,保證農民收益增加。農業作為乙個完整的產業,應當是生產、加工、流通等緊密連線在一起的。完整的農業產業結構,不僅包括農產品的生產環節,而且包括農產品的加工環節和流通環節。

在農業發達國家,農業早已不是指單純的農產品生產環節,而是包括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在內完整的農業體系。相比之下,我國農業至今基本上仍然沒有擺脫單一生產環節的束縛,總體上存在著與加工、流通環節脫節的結構缺位,沒有形成乙個完整的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乙個舉足輕重的任務就是解決結構缺位問題,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連成一體、協調運轉的農業產業體系,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帶領農民有組織走向市場的組織形式,形成有利於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利益分配機制。

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

作者 李愛紅 河南農業 科技版 2018年第01期 摘要 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結構,還需要改變以往的發展模式。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就是要重新建立各種農業生產秩序,使農業經濟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形勢。由此可以看出,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此,...

畢節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作者 蔣基勇梁翠玲何春豔張艷李應桃 鄉村科技 2017年第29期 摘要 貴州省畢節市氣候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的許多有利條件。在畢節市發展勞動密集型而又不利於機械化生產的農產品最具有比較優勢,是畢節市農業生產的主要發展方向。基於此,本文從氣候學角度 如何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關鍵詞...

龍鳳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查報告

龍鳳鎮人民 黃猛 按照 推進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為切實加強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程序。2008年6月,筆者對龍鳳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進行了調查,以弄清龍鳳鎮在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推進全鎮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一 龍鳳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現狀 龍鳳鎮位於恩施州城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