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2021-03-04 04:14:16 字數 4338 閱讀 494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總體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我國農業基礎薄弱,「三農」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的現代化程序;同時,迅速成長的工業未能對農業提**有的技術改造和服務;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對第

一、第二產業的制約作用也相當突出。根據國際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分析,我國產業構成比例不合理,產業結構仍需改善。

一、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結構仍需改善

1.農業內部結構有待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經過不斷調整形成了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仍存在不少的問題。一是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尚不優化,農產品優質率較低。

我國的牛、羊、豬等肉類產品、蘋果、梨等水果產品、花卉產品以及水產品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面臨著品種不優、質量不高的困擾。二是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初級階段,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後,初級產品與加工品比例不協調。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2:

1以上,而我國只有0.43∶1,與國外相比差距比較大。三是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形成有鮮明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

2.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大」而不「強」

第二產業總量擴張明顯,但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結構公升級較慢,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

(1)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產業公升級面臨困難。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批量化生產的成本優勢使我國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無論是襪子還是半導體,中國的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產品鏈條中關鍵的**者和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是目前我國產業的真實寫照,表明了我國強大的生產能力。

例如,20世紀90年代,所有向美國出口成衣的國家中,我國的出口增長最快 ;1998~2023年,我國向法國出口鞋的總量增長超過100% 。

但是,儘管我國已經廣泛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但我國總體仍然處於淺層工業化階段 。我國的比較優勢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得的,這導致行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加工組裝環節,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高。由表14.

10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的出口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其中外資企業所佔份額超過了50%,並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一旦發達國家重新整合他們的產業布局,將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總出口額中,加工**所佔比重同樣超過了50%。這表明,即使是本土企業,也嚴重依賴外國企業的訂單,而不是依靠自主研發和自有產品來開拓國際市場。這種對訂單的依賴是中國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底端的又一明證。

表14.102003~2023年出口情況

單位:億美元

(2)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目前,我國製造業總量規模佔全球的6%,而研發投入僅佔0.3%,研發投入嚴重匱乏,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隊伍出現嚴重萎縮,產業創新能力有進一步削弱的危險,產業公升級面臨很大困難。

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導致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高度依賴,企業無法在品質、創新等差異化競爭中取得優勢,只能靠低成本維持收益。這正是我國的企業在彩電、空調、手機等諸多領域都深陷**戰泥潭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3)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與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短缺同時並存。在主要工業品中,有80%以上的產品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同時每年還要花大量外匯進口國內短缺產品。此外,我國生產的是完全模組化、編碼化、非差異化的產品,在帶來大量國際訂單的同時,導致企業依靠短期內的成本優勢從模組化、編碼化的生產中獲利,形成路徑依賴,從而削弱企業自主創新的意願,在長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潛在的危害。

3.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內部結構需進一步調整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增長非常快,但存在總量偏小和行業結構不合理問題,發展水平滯後。從總量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比重明顯偏低(見表14.11)。

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50%左右,而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長期徘徊在30%~40%之間。

表14.112023年三次產業收入結構的國際比較(%)

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資訊、諮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的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佔40%以上;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基礎性服務業以及資訊諮詢、科研開發、旅遊、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新興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發育仍然不足。此外,我國服務業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不高,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國外服務業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

二、三次產業間比較勞動生產率差距擴大

根據庫茲涅茨的研究,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會趨於穩定,在進入較高收入水平後則明顯上公升,當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接近第

二、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時,產業結構的總體效益水平較高。目前,我國第一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偏低,且近年來三次產業間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差距不斷擴大,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由2023年的2.04上公升為2023年的2.

10左右,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則分別由0.3和1.43下降為0.

26和1.32。這說明在工業快速增長的同時,工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大幅下降,工業從業絕對人數減少,農業剩餘勞動力向第二產業轉移受阻,有一部分轉向了第三產業。

這說明我國用大量的勞動力從事低水平的農業生產來支援其他產業的發展,資源配置極不合理,產業結構的總體效益還處於低水平階段 。

與勞動生產率密切相關的是就業問題。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乙個重要條件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在勞動生產率提高之後,多餘的勞動力才會被釋放到更細化的勞動分工中,在新產生的行業領域內找到新的職業。從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分化,這樣才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力。

而我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很有限,從相對勞動生產率來看,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我國正處於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隱性失業向顯性失業轉化的重要時期,大量隱性失業被釋放,顯示出近年來失業率的上公升。經濟增長無法拉動就業增長,是我國目前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乙個關鍵問題。

三、產業結構的結構能源效益差

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反映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所增長的百分比。能源消費彈性係數下降,說明能源產值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在「七五」、「八五」、「九五」三個計畫期,我國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是6.

5%、6%、-0.07%,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始終小於1 ;而進入「十五」時期以後,我國能源消費速度開始加快,並且逐步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費彈性分別達到10%和1.03;尤其是2003~2023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均超過15%,遠遠高於我國gdp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更是高達1.

53和1.59。

能源消耗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是不正常的。南韓2023年人均消耗能源是1.2噸標準煤,到2023年,人均消耗達到4.

5噸標準煤,翻了兩番,年均增長率達到7.5%。但自2023年至今,其能源消耗增長速度始終沒有超過gdp增長速度,單位能源消耗一直維持在穩定水平 。

而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23年,我國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始終處於波動之中,2023年之前,我國單位gdp產出中的能源消耗呈顯著降低,其中1997~2023年間甚至表現出總能源消耗減少、能源產出增加的大好局面。而2023年以來,我國城鎮建設飛速膨脹,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迅速擴張,重工業投資加速,高耗能部門在國生產總值增加值中所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

超過1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所反映的是,我國經濟的高增長是建立在更高消耗基礎上的。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能耗產品產量大幅增長,拉動了能源需求,造成能源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主要集中於對煤炭、電力和**的消費。

其中,煤炭消費的主要行業是電力和製造業;**消費居於首位的是交通運輸行業;天然氣主要用於化工;電力除了自用外,排在首位的是生活,其次是冶煉業和化工業。2023年,全社會能源消耗總量22.2億噸標煤,其中工業企業能耗15.

8億噸,佔71%;在工業中,鋼鐵、建材、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屬五大行業又佔工業全部能耗的69%。這種情況顯示出我國低能源效益產業比重提高,而高能源效益產業比重相對減少,產業結構的結構能源效益不但沒有高度化,反而低度化了,這不符合迴圈經濟減量化的原則。

目前,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和經濟重型化的程序之中,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不可避免。同時,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能耗產品生產的趨勢,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是一項挑戰。能否實現以較少的能源消費量完成經濟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產業結構是否輕型化。

因此,控制高耗能產業,發展高科技產品和第三產業是未來我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流方向和重要任務。

四、產業發展模式粗放,汙染問題日益突出

我國的產業發展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物耗高、能耗高、汙染高的「三高」問題依然突出,沒有擺脫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已經存在相當程度的環境透支。目前,我國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汙染,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嚴重汙染;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我國佔了16個;4億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每年200多萬癌症病死者中,70%跟環境汙染有關;我國每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約佔gdp的10%左右 。大量使用化學物質的現代農業和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當前環境汙染問題的主要源頭,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模式已成當務之急。

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

第一,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主要實現了兩個轉折 第乙個轉折是由第一產業佔優勢比重變為第二產業佔優勢比重,這在20世紀60年代末 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個轉折是由第一產業比重高於第三產業。逐步轉變為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一產業,這是在80年代後期實現的。這兩個轉折的實現,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由20世紀...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 年全國25個省 自治區的面板資料分析了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主要影響因素。本文主要對科技水平 國有經濟比重 開放程度等影響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的因素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基本結論是 科技水平和開放程度對我國產業結構公升級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國有經濟比重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公升級...

「十三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趨勢

2015.08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利用勞動力 土地與資源環境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吸引國外資本與技術,加快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推動了重化工業的進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轉化和國內外經濟條件的變化,我國優勢要素 逐步上公升,要素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