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

2021-03-04 05:32:40 字數 1208 閱讀 7098

第一,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主要實現了兩個轉折:第乙個轉折是由第一產業佔優勢比重變為第二產業佔優勢比重,這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個轉折是由第一產業比重高於第三產業。

逐步轉變為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一產業,這是在80年代後期實現的。這兩個轉折的實現,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由20世紀50年代的

一、二、三產業排序,演變為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後

二、三、一排序。這一變化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由農業為主導產業轉變為工業為主導產業,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而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第一產業則意味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階化的趨向。

第二,產業結構的變動與經濟發展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絡性。經濟發展是產業結構變革的動力源,而產業結構的變革又會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當產業結構處在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產業時,經濟發展是處於主要滿足於人們生存需要階段,即表現為農業社會的特徵。

當第二產業成為主體產業時,經濟發展也就進入到主要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階段,即表現為工業社會的特徵。而一旦當第三產業成為主體產業時,那麼,經濟發展就進入了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和生活質量提高為特徵的後工業社會。由此可以概括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產業結構由農業佔優勢比重逐漸向工業、服務業佔優勢比重演進。

第三,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會因產業結構的變化而改變。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表現為這樣的趨勢: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日趨減弱,2023年以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0%—30%之間,2023年以後隨著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的減少而不斷下降,其貢獻率均在10%以下。

第二產業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在絕大多數年份中,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達到50%—70%,這與我國已經是乙個工業化國家相連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隨著其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的增加而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現在已經大大超過第一產業,以後第三產業的高度發達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產業時,將取代第二產業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

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的這種變化趨勢,反映了經濟發展是由物質生產為主轉向非物質生產為主的一般規律。

第四,現代經濟的發展不僅**於資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決於投入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提高巨集觀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產業結構不合理,各產業發展的比例關係不協調,就會影響資源投入的效率,造成產業之間的「瓶頸」制約,使巨集觀經濟執行失衡,整個經濟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產業結構條件。因此,適時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協調各產業之間的關係,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公升級,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比較優勢與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作者 湯紅枚宋芬 沿海企業與科技 2008年第11期 摘要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在理論上和現實應用中都存在問題,因此應當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目前,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呈現剛性,我國應當聯絡本國實際,提公升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關鍵詞 比較優勢理論 競爭優勢 產業結構 ...

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總體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我國農業基礎薄弱,三農 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的現代化程序 同時,迅速成長的工業未能對農業提 有的技術改造和服務 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對第 一 第二產業的制約作用也相當突出。根據國際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分析,我國產業構成比...

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的演變

摘要 依據2010年我國統計年鑑資料,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對1978年到2009年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徵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我國經濟中的二元化特徵依然明顯,我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依然存在巨大的障礙,使得勞動力在邊際產出低的農業部門向生產率更高的工業 服務業轉移依然存在很多困難。這是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