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的演變

2021-03-04 05:32:40 字數 5296 閱讀 4862

【摘要】:依據2023年我國統計年鑑資料,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對2023年到2023年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徵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經濟中的二元化特徵依然明顯,我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依然存在巨大的障礙,使得勞動力在邊際產出低的農業部門向生產率更高的工業、服務業轉移依然存在很多困難。

這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關鍵字】改革開放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經濟發展

【引文】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變化。改革以來,我國三次產業變動趨勢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但是產業政策在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的作用卻有限。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結構仍需改善,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在擴大,產業結構的結構能源效益差等。

未來我國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農業在保持基礎地位的同時比重持續下降,工業仍將繼續擴張,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針對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向,本章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

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表現為經濟總量的增長,同時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演進,特別是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增長以結構的加速轉換為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產業結構日趨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經濟結構優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於促進未來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以及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濟持續快速增長相伴隨,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巨大變化。

一、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及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從長期的變動趨勢來看,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關係有了明顯的改善,產業結構正向合理化方向變化(見圖14.1)。

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同時內部結構逐步得到改善;第二產業的比重經歷了不斷波動的過程,但長期穩定保持在40%~50%之間,工業內部結構得到公升級,製造業增加值佔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2023年的30.5%上公升到2023年的52%;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處於不斷上公升的過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2023年的21.9%大幅上公升至2023年的39.

5%圖14.11978~2023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變**

注:2023年資料為1~3季度資料。

資料**:依據中國統計局官方**資料整理

1.產出結構變動

表14.1和圖14.1分別顯示了1978~2023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組成情況及其變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情況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從總體上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在改革開放初期,第一產業佔全國gdp的比重約30%,但是到2023年第三季度,已經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呈現上公升趨勢,到了80年代中期以後才轉為下降,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第一產業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公升趨勢,與當時在全國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釋放了農業生產力有關。由於制度性釋放勞動生產率是一次性的,因此在80年代中期以後,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就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

第二,第二產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呈出先降後公升的趨勢,但總體上看,沒有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在gdp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重從2023年的48.22%下降到2023年的41.

34%,到2023年,再次回公升到50.27%。從整體上看,第二產業始終在gdp結構中佔據最重要的地位,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第三,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總體呈現上公升趨勢。但是2023年以來,卻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由表14.

1可以看出,自改革開放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第三產業在gdp結構中所佔比重一直沒有發生變化,而在2023年以後,第三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公升,在2023年超過了第一產業。2023年,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差距最為微小,僅相差3.07個百分點,但是自2023年以後,第三產業在gdp結構中的比重卻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

表14.1三次產業佔gdp比重的結構變動(%)

注:2023年資料為1~3季度資料。

資料**:中國統計局官方**。

2.就業結構變動

表14.2是改革開放以來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和組成結構的變化趨勢。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表14.2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及組成結構

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6》整理。

第一,就勞動力投入的變動趨勢而言,和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自改革開放以後就不斷下降,從2023年超過70%下降到2023年不足50%;與之相對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不斷增加,分別從2023年的17.3%和12.

2%提公升到2023年的23.8%和31.4%。

第二,雖然就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和產出結構的變動趨勢是一致的,但在構成比重上,兩者仍然有巨大的差異。表14.3顯示了這種對比性差異。

第一產業在gdp結構中所作出的貢獻和其吸納的勞動力數量是不成比例的,即使考慮到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人均勞動生產率低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樣反差巨大的勞動力投入水平和產出水平仍然非常驚人。同時,必須注意的是,中國第三次產業吸納的勞動力人數非常有限,單位勞動力產出遠遠低於第二產業,通常情況下,這和通常的觀點存在差異。

表14.3三次產業佔gdp比重的結構和勞動力投入結構的比較(%)

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6》整理。

3.勞動生產率變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效率不斷提高。表14.4和圖14.

2顯示了我國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公升,由2023年的917元/人增加為2023年的24246元/人,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得很快,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基本保持小幅穩定提高。

表14.4我國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

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3年、2001~2023年的資料整理得到。

與此同時,三次產業之間的生產效率差別卻日益擴大。如圖14.2所示,20世紀90年代以前,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全社會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距不大,各自之間的差距也不突出,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差距甚至呈現出縮小的趨勢。

從2023年開始,不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差距持續擴大,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差距也呈擴大態勢。目前,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高於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又高於第一產業,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於全社會勞動生產率。

圖14.21978-2023年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趨勢

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3年、2001~2023年整理得到。

從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來看,我國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均高於gdp的增長率,且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尤其是第三產業。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相對較低,且其提高的速度呈下降趨勢。1980~2023年,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3.

55%;20世紀90年代,年均增長率為12.70%;2000~2023年,年均增長率為11.74%。

工業勞動生產率高於農業勞動生產率,且增速快於農業勞動生產率。20世紀90年代,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是第一產業的13倍,進入21世紀後,農業勞動生產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約為第一產業的7倍。第一產業生產效益和第二產業生產效益在近二十多年裡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們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但二者之間不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二者的變動也沒有均衡性和關聯性。

改革開放以來的近三十年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9.58%,總體呈上公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幅更大 。

4.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的三次產業變動

202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了2000美元,達到了2042美元。結合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在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所展現出的gdp結構和就業結構和以往的國際經驗相比,有比較大的差異。表14.

5顯示了這種差異。錢納裡、艾金通和希姆斯模式(以下簡稱1970模式)與塞爾奎因和錢納里模式(以下簡稱1989模式)和中國的現實國情都有比較大的差別。在1970模式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逐漸上公升的,而在1989模式中,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最高,但是第三產業無論是就業水平還是gdp構成都比中國現實情況要高。

考慮到1970模式所研究的背景和1989模式研究的背景有巨大不同,人均達到gdp2000美元所代表的發展程度也有所降低,因此,1989模式明顯比1970模式更接近工業化時期,而1970模式已經顯示出後工業化傾向。與之相比,中國仍處於工業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就達到了人均gdp2000美元,因此第二產業顯示出了非常高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來說,中國第一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過於低下,這也是造成中國目前農民貧困和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

表14.5 三次產業佔gdp比重的結構和勞動力投入結構的比較:一般研究和中國現實

注:中國的gdp結構使用的是2023年的資料,勞動力投入結構使用的是2023年資料。

資料**:前兩列見郭克莎\王延中:《中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及政策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 2023年版;第三列中國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6》得到。

二、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變動及特點

三次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也是非常顯著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產值結構變動的總體趨勢是農業比重下降,林業比重相對穩定,牧業和漁業比重上公升。表14.

6顯示了2023年到2023年,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在第一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圖14.3則顯示了這一變化的時間趨勢。

表14.6第一產業內部的變化趨勢

資料**:《中國統計年鑑—2006》。

圖14.3農、林、牧、漁在第一產業內部的比重變化趨勢

資料**: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6》的資料整理。

在改革開放之前,種植業在第一產業中始終佔據最重要的地位。2023年,種植業佔第一產業比重的80%,遠遠超過漁業、牧業和林業的總和。雖然種植業在第一產業中的比重始終處於下降趨勢,但是直到2023年,種植業依然佔第一產業的49.

7%,大體上仍相當於漁業、牧業和林業的總和。在農業內部結構方面,種植結構(產品和品種結構)的調整取得了較快進展,糧經比例不斷優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蔬菜生產大幅增長,品種結構不斷得到優化,產品優質化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趨勢增強。

在改革開放以後,的絕對量雖然也在不斷增長,但是在第一產業中所佔的比重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2023年以後,牧業和漁業發展非常迅速。以絕對值計算,2023年牧業的絕對產值相當於2023年的63.6倍,而2023年漁業的產值相當於2023年的181.

7倍,在第一產業中的比重也分別從15%和1.6%提公升到33.7%和10.

2%。牧業和漁業在第一產業內部比重的迅速上公升與國民收入的提高緊密相關。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對肉類產品和魚類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顯著刺激了牧業和漁業的發展。

同時,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農產品逐漸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肉類、禽類和水產品在農產品出口中佔據了比較大的比重,這也是牧業和漁業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演變探析

作者 鄭程月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第13期 摘要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基本尊重倫理原則與規範,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律與社會發展要求。對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發展實踐分析表明,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制定的倫理屬性並未完全踐行,在政策制定中缺乏倫理學視閾,不利於科學合理地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對此,...

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

第一,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主要實現了兩個轉折 第乙個轉折是由第一產業佔優勢比重變為第二產業佔優勢比重,這在20世紀60年代末 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個轉折是由第一產業比重高於第三產業。逐步轉變為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一產業,這是在80年代後期實現的。這兩個轉折的實現,使我國的產業結構由20世紀...

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 作文全新版

我的家鄉,她蓬勃而又不張揚,恬淡而又不失朝氣。那裡人傑地靈,早在三國時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而名聲赫赫,包拯,李鴻章,楊振寧在她的養育下在各個領域為人稱頌,她就是生我養我的故土安徽合肥。身為合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合肥的變化,我利用假期走訪了很多個地方。下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