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挑戰

2021-03-04 01:38:47 字數 5066 閱讀 4933

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挑戰(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陳維忠)

在世界經濟環境下,無論是國家間的競爭,還是企業間的競爭,都要依賴於人力資源的豐富和整體水平的提高。高等職業院校擔負著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技能型應用性人才的重任。面對我省產業結構現狀、調整及其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調整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我省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生產和管理一線所需的人才,是我省高等職業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高素質高階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銀領人才」。這一定位的關鍵是「高階技能型人才」,這就使高等職業教育區別於普通高等教育。可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和專業型別必須服務和服從於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必須使其專業設定和輸出專業人才的數量與國民經濟結構和人才需求數量相吻合,尤其是與產業結構相適應。

「需要什麼型別的人才,就得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更為直接。

原省長慄戰書在省十一屆人大四次全會的報告中明確指出 「今年我省把調整結構最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調結構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時期,我省要加快發展,趕超進製,必須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條主線,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和省情實際,以調整促加快發展,以調整促發展方式轉變,集中力量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開發資源型產業,不斷延長各類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推動產業結構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如何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調整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我省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生產和管理一線所需的人才,是我省高等職業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我省產業結構的總體評析

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乙個重要因素。從三大產業看,第一產業大而不強,佔gdp的比重為13%,雖然高於一般省份,但資源初加工、粗加工多,產業鏈條沒有延長,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產品發展不夠;第二產業全而不優,佔gdp的比重為53%,行業門類雖然比較齊全,但採掘業佔大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高達64%,是製造業的2.3倍,原字型大小產品居多,高精尖產品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佔gdp的比重僅為34%,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地區,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佔全省經濟主體地位的工業結構看,資源型產業逐漸衰減,林業已基本無木可採,石油由年產5000多萬噸的高峰跌落到現在的穩產4000萬噸,煤炭到「十二五」期末,也將由淨調出省變為淨調入省。傳統支柱產業始終沒有做大做強,號稱全國的老工業基地,但裝備製造業只排在全國二十幾位;作為全國著名的大糧倉,去年糧食產量躍居全國第二位,糧食商品量多年位於全國第一位,但糧食加工量僅為糧食總產的50%,深加工只能佔到20%。而比鄰的吉林省,去年糧食產量是我省的56%,但原糧基本不出省,其第一產業增加值卻是我省的85%;守著全國最大的油田,但石化產業沒有形成相應的規模;能源產業從2023年開始,已呈逐年下降之勢。

新興產業發展未能及時跟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資訊、現代裝備製造以及現代服務業雖有一定的發展,但目前還沒形成「氣候」。這樣的產業結構,致使全省經濟增長缺乏亮點,缺乏強有力的支撐,速度緩慢、質量不高。因此,必須沿著現代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公升級。

二、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及發展趨勢

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大勢,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省實際,科學確定發展定位,努力做大做強資源型產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搞好資源的綜合利用;通過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使產業結構由資源支撐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徹底轉變「重實業、輕服務」的觀念,提高第三產業的競爭力,短期內在第三產業中形成一批支柱產業。爭取在「十二五」期間,使我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調整農業結構。鞏固第一產業,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轉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是加強松嫩、三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3%以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二是繼續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建設。加快建設三江平原14個大型灌區和西部引訥、閣山、花園三大水源工程等水利化工程,積極推進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和四大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切實抓好水稻育秧大棚、科技支撐、田間管理等工程建設,加大糧食倉儲、物流和林業生態等三大保障工程建設力度。

三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千萬噸奶」和「五千萬頭生豬規模化養殖」工程,推動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和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

進一步完善養殖業預警體系和保護機制,穩定肉類和奶業生產。大力發展勞務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520萬人,促進農民增收。

(二)調整工業結構。提公升第二產業,提高工業素質,實現工業結構化公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有主要依賴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帶動轉變。一是做大做強裝備、石油化工、能源、食品四大支柱產業和國防科工產業,把優勢工業調得更優。

二是依託科教優勢,加快發展航空航天、電子資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與裝備、環保六大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公升級。三是以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公升冶金、建材、紡織、森工四大傳統產業。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加快資訊化改造步伐,加強關鍵技術開發,調整產品結構,培育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群。

(三)調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做大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速產業結構公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賴傳統服務業帶動向新興服務業帶動轉變。完善扶持政策,重點支援旅遊、金融、物流業、文化娛樂、服務外包等產業。

以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重點,加緊實施一批有利於緩解行業發展瓶頸制約、帶動產業公升級的服務業大專案。搞好**旅遊綜合開發工程,抓好物流園區建設,進一步培育農產品等專業市場。積極推動北國風光特色旅遊開發區建設,做好重點景區的旅遊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

三、產業結構調整必然引發人才要求發生變化

1、產業結構整體上的高度化要求人才質量隨之上公升。在產業結構整體公升級的情況下,原有的行業也會因技術和管理的進步而對勞動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物質資本密集型產業過渡,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物質資本的使用增加,簡單勞動的使用量相應減少,技術工人的使用量增加;從物質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過渡,物質資本含量逐步減少,技術資本的含量不斷增加,對高階人才的需要量增加;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換,人才的創新能力是重要的因素,創新型人才需求增加。

2、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要求及時調整人才的就業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時,勞動力便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移動。

3、產業結構調整亟需高素質的新型人才。由於不同產業在發展速度和方向上的不同,則為適應不同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在知識結構、知識深度和廣度、能力結構和素質等方面要求也各不相同。未來產業結構中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綜合性和高複雜性的特徵,要求培養的人才具有創造性、寬知識面、自主學習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素質和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優化人才培養層次,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素質教育,面向市場,培養出一大批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的、具有新型知識結構、較強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高等職業教育應主動迎接挑戰

(一)進一步更新高等職業教育理念,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以更新理念為先導,主動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遵循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強化校企合作,達成沒有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就沒有高水平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共識。建立充滿活力的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帶動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積極投身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

(二)優化專業設定和布局結構,主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求

從人才培養規格和服務面向出發,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主動適應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大力發展服務於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第三產業專業,形成特色專業群體。緊緊圍繞我省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瞄準「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變化,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新機制。

引導專業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培育專業品牌,形成有一定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滿足市場需求。

(三)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構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探索成立由大型企業及我省部分市、縣職教中心組建職教集團,探索成立有行業、企業及職業學校領導、專家組成的高等職業院校董事會,對學校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學生就業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和監督。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完善與企業緊密結合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籌備校企合作聯誼會,充分發揮企業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

進一步加強與大企業合作建設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互利共贏。根據不同專業服務面向和特點,結合各校實際和生源狀況,認真分析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現場教學等多樣化的校企合作育人的「雙主體」人培養模式改革。

(四)搭建繼續教育平台,滿足學生多樣化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體制機制。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負責制定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組織實施辦法。

將繼續教育納入各行業、各地區總體發展規劃。加快繼續教育法制建設。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

鼓勵個人多種形式接受繼續教育,支援用人單位為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加強繼續教育監管和評估。

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教育培訓服務,統籌繼續教育資源。鼓勵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相關組織開展繼續教育。

加強城鄉社群教育機構和網路建設,開發社群教育資源。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

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辦好開放大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型別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

(五)以「雙師」專業教師培養為重點,提公升教師隊伍的水平

加強對教師的專業理論、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到對口企事業單位定期實習制度和經費投入機制。培養選拔和引進(聘用)技術服務能力強、行業企業影響力較大的專業帶頭人,帶動專業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公升。

建立與企業聯絡緊密、人員流動、水平較高的專兼結合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吸引企業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使他們承擔專業課課時比例和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加強基礎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歷層次和教育教學水平,滿足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需要。

(六)著力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

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要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高階技能型人才。

國家修訂並發布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國家修訂並發布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04 25國家發展改革委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並發布了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11年本 2005年,印發 關於發布實施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 的決定 國發 2005 40號 經 批准,我委頒布了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05年本 第4...

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的實證研究

作者 沈克正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2017年第06期 摘要 理論與實踐均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著深遠的影響。青島作為我國沿海發達城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在分析青島市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的發展歷程 特點及現狀的基礎上,應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對青...

如何做好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

一 前期調研 1.調研方式有 資料收集 資訊查閱 內部訪談 實地走訪 專家訪談等。2.收集相關資料,了解當地的氣候 優勢資源 城鎮與農村的人口比例 經濟發展方式 交通物流 地理區位等基本資訊。3.全面了解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第 一 第二 第三產業在5年內的變化趨勢 產業結構的構成比例,各產業內部構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