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的反思

2021-07-14 07:45:56 字數 3473 閱讀 2442

多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正日益壯大。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要在社會上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繼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就必須對其整體教學進行研究。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研究正在向教學領域不斷深入,關於課程設定、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討論可謂風起雲湧。

但是,高職教育教學研究仍然存在著較多值得反思的問題。

一、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1.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培養目標定位脫節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對於初等、中等職業教育而言的。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乙個較高層級,高職培養的人才除具備一定崗位的操作能力,還應當掌握相當的理論知識,有管理才能、發展潛能和創新能力。

目前許多高職提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課堂教學同企業實踐、頂崗工作交替的模式,其功能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但當前的研究重心卻均在「職業」這兩字上做文章,忽視了高職的「高等」特性,使得高職和中職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2.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脫節現象由來已久,雖早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但至今沒有明顯的改觀。在教育研究中片面追求所謂的科學化方法,強行套用自然科學的標準來要求教育科學, 混淆了教育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忽視了教育情境的豐富性,也與教育科學研究追求個別的豐富性取向背道而馳。結果造成新的研究課題雖然層出不窮,但整個教育科學卻難有實質性的進展。

同時對於教育實踐或熱點問題的討論缺乏實踐性,流於對教育問題現象的解釋或描述,使教育實踐主體感到問題的存在而找不到解決的對策。

3.教育研究盲從跟風

我國教育改革與研究正在全面展開,教育研究的領域不斷拓展,但是,部分教育研究人員在研究實踐中面對一些新的研究命題時往往一哄而上、盲從跟風,結果導致原創性的研究和理論比較少,重複選題比比皆是,模仿、驗證等重複性勞動,似曾相識的結論隨處可見,而實際上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卻較為少見。

4.只注重從其他學科理論中借鑑,而忽視對不同學科理論的整合

由於教學理論自身的獨特性,其理論的發展不得不注意從其他學科中(特別是教育科學)吸取營養,這表明教學理論自身與其他學科的聯絡日益密切,也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參與到理論研究隊伍中來。多學科的研究人員的進入,使學科的視野逐漸擴大,這種情況是正常的, 但多學科的研究人員是否有總體上的深層次把

握,如果僅從某乙個方面,從某一門學科的視野來看待,可能看到的僅僅是乙個側面。要形成總體認識,並把握特點,就需要了解這種「多維度」的特徵。

二、對高職教學研究現狀的原因分析

1.注重與其他事物聯絡的思考,缺少對自身問題的深入研究

迄今為止, 我們對教學課堂諸多因素的研究並不深透,對課程中文化的運作過程、課程的意識形態特色、課程社會學、**課程與顯現課程等涉足較少。有許多這方面的論著,僅就課程、教學等一般的抽象的意義談些認識,沒有更多、更深透地對教學活動中獨具特色方面的研究。課程、教材、教學環境、教學、師生關係等,是教學理論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教學活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但與其他學科相比,經驗性的東西所佔比重較大,難以在眾學科中確立應有的地位。

2.中西方理論缺少理論間的匯通融合

在處理中西教學理論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兩種模式上:一種是一味地藉西方之鏡,好像理論中的所有現象皆可在國外找到答案;另一種是本土特色,缺乏國際視野,好像理論中的所有問題都可在國內已有的論著中得出結論。教學理論的研究只有突破研究者自身的生活背景、成長經歷及學術視野的遮蔽,超越研究者自身的見

解和認識,才能有所發展。

3.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方法是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橋梁,也是聯結師生關係的紐帶。朱熹說:

「事必有法,然後可成。」近些年,我們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忽視了教學的複雜性,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專業設定、課程編排和配套教材的更新上,把更多的人、財、物力投放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校區基礎建設上,忽視了對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的投入,使得整個高職教學改革與研究長期以來處於徘徊不

前的狀態。

4.研究者本身參與改革和研究的意識與能力不夠

當前高職教育有很多理論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就在於從事教學理論研究的人員所具備的多學科知識還不夠紮實, 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強,更因研究者缺乏一種批判意識、反思精神、超越觀念和寬容的態度,難以超越自身學科的束縛,最終陷入複雜的社會現象之中,而研究成果難有突破性進展。

三、對當前高職教育教學研究的建議

1.構建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方法理論體系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加強對國內外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系統性、比較性研究。在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研究中不能輕易全盤拋棄本國傳統的教學方法。

也不要一味地採取「拿來主義」的方式借鑑別國的經驗。如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產學合作」、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他們所對應的教學方法是建立在早已自成體系的、成熟的職業教育之上的,我們在借鑑之時,必須首先考慮到當下職業教

育還欠發達的國情及其使用時的普適性和共融性,經過適應性的改良再來應用,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生搬硬套。

2.把握教育科研選題的正確導向,增強教育研究的實效性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乙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研究課題是進行教育研究的起點,課題選擇得當,可以事半功倍。

注意科研選題的創造性,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和靈魂,也是確立教育研究選題的根本原則。課題的創造性主要不是體現在課題的名稱上,而是表現在它的內涵中。缺乏創造性的研究課題,是沒有任何研究價值的。

要注意科研選題的可行性,教育研究人員要對主客觀條件做充分的估計,如自己的研究能力、業務專長、占有資料的情況、指導與協作力量等, 都要做充分的考察和分析,應當避免選擇那些不能勝任的研究課題。研究課題的選擇要有事實基礎和理論依據, 要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為指導。注意探尋和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規律,致力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以指導我國的教育實踐。

3.加強對高職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在職業教育發展至今,許多高職院校忽視了對教師研究能力的培養,因此,高職教師應堅持對教育教學理論、教研思想的學習,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提高科研素質。在全校範圍內樹立以科研興校、以科研促發展的科研之風。學校要組織教師全員參與教育改革與研究實踐的全過程,在實踐中理解,在理解中提高。

同時要建立激勵機制,激勵教師在教育科研中不斷探索、積極進取。學校還要制定教師參與科學研究策略,切實完善教師教育科研培養模式,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以培訓促科研,提高教師教育科研實踐能力。

4.提倡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教育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社會人文現象,就教育研究的方法而言,必須從教育現象的複雜性出發,提倡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正確揭示教育現象中的各種關係。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思辨研究是實證研究的基礎,對實證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而實證研究則是思辨研究的源泉。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關係,定性研究為定量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定量研究則為進一步的定性研究創造條件,巨集觀研究、中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巨集觀研究反映的是教育與社會的關係,而中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則是對教育現象進行具體的、深層次的認識。

教育研究實質上就是從巨集觀、中觀到微觀,又從微觀、中觀到巨集觀的不斷反覆的迴圈過程。只有如此,才能對教育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的分析和總結。

高等職業教育「三F」教學模式研究

2.高職教育的學生特點決定高職教育人才不能 劃一 隨著本科院校擴招 高職院校數量增長和規模擴張,導致生源市場競爭激烈。面對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社會職業結構的複雜性,人才結構的層次性,職業崗位的可變性,勞動力人才市場需求 的模糊性,高職教育只有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順應學生和家長對高職教育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

2.分析問題 要解決問題,必須明確問題的性質,即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的結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期間的關係和已具有那些條件。3.提出假設 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假設,即可採用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原則和途徑 方法等,但所有這些往往不是簡單現成的,而且有多種多樣的可...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及其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作者 龐迎波 廣西教育 c版 2012年第11期 摘要 分析德國 雙元制 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特點,提出我國應借鑑德國 雙元制 職業教育的經驗,應認識到 是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應提高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參與程度,並加強 雙師型 師資隊伍建設。關鍵詞 德國 雙元制 高等職業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