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課程標準》中作文教學新理念的解讀

2022-05-05 23:51:08 字數 3115 閱讀 3747

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創造性的作業,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渠道。它得天獨厚的特點,為學生創造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是,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們作文教學的基本思路遵循傳統封閉的靜止教學程式:

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用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取代充滿人性美、生活之趣的表達審美訓練,程式化教學代替動態教學。由此,我們的作文教學走進了三重誤區:

誤區一:習作空間封閉。不可否認,作文教學雖然與教師的指導分不開,但是如果把學生與現實生活隔離開來,必將導致學生寫作材料的匱乏,從而思想僵化,缺乏新意。

誤區二:表現手法單一。如寫記敘文,基本上都是套用「起因——經過——結果」這種單純的模式。

誤區三:評價方法單調。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基本上都是教師「一手包辦」,而評價的方法,也就是打打那些「概念化」的評語而已。

這種急功近利、閉門造車式的作文教學,嚴重束縛了學生自由的心靈,扼殺了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學生對作文原本的熱情和動機,在被動消極的作文迴圈中消失殆盡。《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了福音,並在改革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作文教學將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種趨勢可以概括為:「全程開放、張揚個性」。

《標準》倡導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調節自我、更新發展。」它實際上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指明了「出路」:

從「象牙寶塔」走向「十字街頭」,即走「生活化、開放性」的作文教學之路。

「象牙寶塔」本指文藝家超脫社會現實的藝術天地,「十字街頭」即現實生活。在這裡,筆者用來比喻兩種迥然不同的作文教學:前者囿於封閉的環境進行作文教學,限制作文訓練空間、訓練手法,偏重形式,忽略內容和主體,以「應試」為最終目的。

後者是指開放式的作文教學,讓學生走向現實生活,注重積累生活素材,鼓勵學生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從重形式到重內容,以「張揚學生個性」為最終目的。《標準》中的作文教學新理念,實質上就是從「象牙寶塔」到「十字街頭」的巨大嬗變。現就從「學習內容」、「表現手法」、「評價方式」三方面對《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作文教學新理念作一點膚淺的解讀。

一、習作空間:從「課堂」到「課外」的延伸

我們經常感謂學生的作文立意膚淺,缺乏新意,而另一方面,我們卻不讓學生過多關注社會生活,把學生囿於狹小的語文課堂之中,以致造成學生孤陋寡聞、文思枯竭。

《標準》寫道:「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和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貫徹所得。」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開放習作內容,學生所寫的內容理應是多元的、多彩的。

葉聖陶先生也說過:「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我們應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指導學生做積累素材的有心人。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這方面去努力:其一,以社會為背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作文教學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

我們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並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其二:

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與生活。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係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其三,以實踐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實踐出真知,我們應從作文教學的需要出發,有計畫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

《標準》還寫道:「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上面句子中提到的「實際」一詞,也就是習作內容的課外延伸。

二、表現手法:從「共性」到「個性」的轉型

「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學片面強調文體規範,片面強調審題、立意等習作技巧,片面強調應付看圖作文、命題作文等不同命題形式的對策。這種「文字主義」的作文教學觀念,確實造就出了一批寫「規範化」作文的高手,但是它卻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導致形式呆板、內容空洞的「八股式」作文的氾濫。著名的特級教師周一貫曾說過:

「也許是歷來強調小學生以學寫『記敘文』」為主,導致作文教學陷入了偏重記敘文體教學的誤區。其實,從根本上說,記敘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也就是以『記敘』方式為主寫成的文章。何況,『文體』與『寫法』(表現手法)並不是一回事,記敘文未必只能用『三階段』(發生、發展、結果)和『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種僵化的程式來寫。

《標準》變革了傳統的寫作手法,倡導「以人為本」,提倡用「開放式」的表現手法來進行寫作「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小學生的寫作知識、寫作手法還很缺乏,寫作思維和語言表達還很脆弱、稚嫩,寫作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我們儘管要教好學生學寫記敘文,卻不能再像應試作文那樣,拿單一的文體知識、章法來束縛學生的手腳。

《標準》提倡「以人為本」的作文寫作手法,實際上就是要求淡化「文體意識」,強調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於讓他們鼓勵學生採用自主表現手法,從而寫出「個性化」的文章。

三、評價方式:從「一統」到「多元」的演講

一直以來,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往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評價的過程都是教師「一手操辦」,這樣對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極為不利。葉聖陶先生說:「『改』的優先權應該屬於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

」關於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標準》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

」、「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作文評價的這四個標準,凸顯出了它全新的作文評價理念:其一,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它要求我們對學生作文的評價,應從學生作文的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等幾方面加以入手,避免評價過程的繁瑣化。其二,形成性評價的進一步加強。終結性評價不可缺少,但是形成性評價卻更為重要。

《標準》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結果的資料。這樣一來,學生的整個作文過程得到整體優化,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其三,定性評價得到重視。

定性評價提倡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方式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其四,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特級教師楊一青曾說過:

「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師沉重的負擔。」它反過來向我們說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師改出來的。在《標準》中,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得到統一和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

怎樣對不同學段的小學生進行語感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 強調 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小學生具有初步的聽 說 讀 寫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下面是我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語感能力培養談點想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作文部分

語文課程標準 教學觀之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 提出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它的突出地位。新課標 有許多關於 寫作教學 的新觀點,概括起來可列為五個方面。第一,對初中小學九年 作文 進行了分段分層。第一學段 1 2年級 叫 寫話 要求學生 對寫話有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試題

8 5至6年級要求學生默讀有一定的 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 字。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 與與 的不同用法。背誦優秀詩文 篇 段 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萬字。二 選擇。每小題3分,共12分 1 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性評價的核心是 a 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 b 關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