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2022-05-01 11:09:03 字數 5157 閱讀 2051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兒童掌握數學的過程伴隨著豐富的思維活動,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一些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

從思維特點來看,小學生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小學正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對今後學習習慣與能力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能力;訓練

新課改強調把學生最終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最主要任務,必須綜合運各種手段,依據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持之以恆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中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它們需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實現。

1 分階段有步驟逐漸深入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小學階段各年級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教師應當注意在小學的各階段所有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進而達到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1.1 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

從接觸數學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遠近等,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問題。開始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有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問題。

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假如在起始年級就讓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對今後學習將會導致學生對記憶的依賴。

1.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節課的教學環節中。

無論是開始的複習,還是教學新知識,還是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的進行培養。從新舊知識的聯絡人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複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

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時,我先複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後引導學生從45十28=73中得出:73-28=45;73-45=28。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後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乙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

乙個加數一和另乙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思維得到發展。誠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1.3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

任何乙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係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乙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事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

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乙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乙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3+5)+7—3+(7+5),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與先把3和7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結果相同。然後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後兩個數想加,再同第乙個數想加,結果不變。

最後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後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25+14+36)中去能說出根據什麼可以使計算簡便。

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於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

2 精心設計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和能力。

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範、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啟用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

2.1 教學時每次提供的學習素材應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

然而,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較吃力。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資訊**。我在教學時,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

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於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並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並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準備。

2.2在計算教學中應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思維習慣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保護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例如,教學求商的方法。「15個桃,每只小猴分3個,可以分給幾隻小猴?」「怎麼算?

」有的是減法計算。減了幾次就是幾個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訣算。

三(五)十五,商就是5。讓學生了解並嘗試各種不同的演算法,體會到「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比較好。

2.3設計好練習題對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絡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有助於完全適應各種情況有針對性需要的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

探索數學知識是數學探索活動的核心環節,是決定探索活動成敗的關鍵。探索的數學知識是未知的,對學生來說具有挑戰性,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引導需要策略和方法,充分地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質疑、解疑,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4 重視數學知識的應用,開展學生的實踐活動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實際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為了實現課內與課外、知識與實踐結合,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問題」被喻為數學的「心臟」,告示數學教育工作者,「問題」乃數學生命活力的源泉。數學教師應當創造一種是課堂湧動生命活力的數學問題情境。通過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體驗某個角色,體驗實踐探索過程和體驗某種社會情感等,都能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激發學習內驅力,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使主體自主參與。

以「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實踐驗證——獲得結論——反思過程」為主線,組織學生探索交流,鼓勵學生善於在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問題,並樂於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學生在提出猜想之後,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考習慣。

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課程,它重在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旨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培養思維。例如在教《十幾減幾》退位減法時,課前先準備四件標價都是9元的商品:雨傘、書包、文具盒、童鞋。

在課上給四名學生分發人18元、16元、13元、12元(均有一張整10元幣),依次到櫃檯前買一件商品。「你們剛才看到顧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

」學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1元。「四位顧客各剩多少元?

你們是怎樣想的?」學生積極發言,如第乙個顧客原來有18元,拿出一張10元,用了9元,找回1元,還剩9元。即18-9=(),想10-9=1,1+8=9,從而得出規律:

計算十幾減幾,先用1 0減幾,再用減得的數加上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就可以得到差。這一遊戲化解了退位減法的難點,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獲取了知識,並且增加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5 教師創設開放的可操作的情境。

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內部的活動過程,要教會學生學習,按照學生的「動作思維表象思維抽象思維」認知規律,組織教學。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用耳朵聽科學。

」因此,數學課上,必須加強操作活動使學生人人動手,思維隨之展開,這很容易把全體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概念記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設定問題情境: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我們可通過層層設計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研究:(1)怎樣才能把圓柱的側面展開?

(揭下商標紙的方法由學生思考討論自己想出來)(2)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什麼形狀?(由學生任意展開成各種幾何形狀)(3)展開的圖形面積怎樣求?(讓學生去找計算各種幾何形體需要的條件)(4)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

(不管是什麼圖形,最後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長乘以高)最後讓學生體驗到:展開側面只是為了推導計算方法,實際計算時並不都要把側面展開。教學中老師提出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探索的空間,學生在問題的**和研究中,思維能力將會逐步得到提高。

設定交流情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在集體合作借鑑中提公升思考能力。由於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於是出現了許多種方法,然後通過分析、比較、優選,讓同學們選擇得出最佳思路和方法。

創設生活情景:數學**於實際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因而讓「生活」走向課堂,讓數學貼近生活,喚醒生活經驗和思考問題。讓學生確信課堂學到的知識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知識和思維方法分析和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3 數學語言的訓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

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加強學生語言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成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

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更好地鍛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和準確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積極促進學生的思維。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 法則 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勇於創新的人。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幾點看法。一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從小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

作者 姚文海 課程教育研究 下 2014年第11期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 3089 2014 11 0148 02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腦力勞動,哥德曾說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乙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乙隻眼睛看到紙背面的話。紙背面的話 就是指思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