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數學課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022-04-26 23:39:07 字數 3632 閱讀 4270

現代教育的特徵充分展現人的主體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當前,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比較普遍,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給多少,學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大多數學生頭腦裡只是老師「灌輸」的內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種現狀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後果。

那麼,在數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呢?下面,談一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正確的學習動機的形成,是促使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

事實證明,小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便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力。

針對一年級孩子的實際情況,首先,我講一些科學家小時候怎樣立志成才;工農子弟怎樣克服重重困難,刻苦學習,結果成為農藝技師,養豬、養雞專家等故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一些榜樣,通過具體、形象而生動的語言,讓他們知道該怎麼做,才是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而學習,為人民創造幸福生活而學習。激發他們「我要學,我想學,我一定要學好」的信心。

但是,動機教育是長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對隨著年齡增長,卻沒有形成良好學習動機,情趣不穩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個別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輔導,直至改正為止。其次,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還必須靠教師良好的教學過程來影響。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觀察力不集中,情趣易變。針對這些特點,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時,要堅持永續性。通過生動的教學過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意志品質,激發他們獨立思考和探索知識的興趣。

為此,我重視運用符合兒童心理特徵的形象語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導操作學具,由直觀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學得高興,學得樂意,不覺疲倦。

二、教給學習方法,是形成學習能力的關鍵

1.重視教給學生使用教材,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當前,數學教學中存在乙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不會使用教材,一堂數學課往往是到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才開啟書。教材不只是教師教學用的材料,也是學生學習使用的材料,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教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的獨立的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

在低年級培養學生會使用教材應重點放在指導觀察的方法,新課本提供了大量的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容。我根據兒童反映在觀察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徵(注意力易分散,觀察事物時隨意性強:「情緒易變,興趣橫生、觀察事物時具有易變性;浮於表面,粗略籠統,描述觀察現象時帶有主觀性等),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圖形等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按順序觀察;按方位觀察(指導學生分清方位並能用上、下、左、右等詞語)。

(2)按圖意要求,會操作學具,並能按圖意會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

(3)按圖意要求會填數、填符號或計算。

(4)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麼,要求的是什麼。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在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注意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本中提供的學習方法,來理解概念與規律。通過實際的操作,盡量引導學生依據課本去動手、動口、動腦,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體現知識的形成和指導過程。對課本中設定的有問無答或結語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視充分表露並訓練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應試教學造成講風過盛。數學課也照樣是以「講」代學生的「學」,實質上是以教師思維活動占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

從數學課來說,學習過程主要是思維過程,因此,數學課上重視把思維過程充分地表露出來,並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內容。

3.重視訓練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種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種活動任務的一種技能。如測量、畫圖、製作等技能。受應試教育影響,過去嚴重忽視這種技能和能力的培養。

因為考試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應重視這種技能的訓練。我在低年級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掌握量線段的長度、畫線段,用三角板判斷直角、畫直角,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級教學中,注意訓練學生運用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測量較短的距離,會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畫角等;在高年級教學中,注意訓練學生畫圖,製作簡單的統計圖表等。

在訓練中,我重視教師的示範,注意教給學生方法。通常情況下,我把這種訓練分為兩步。第一步,我邊做邊教方法,使學生清晰地獲得操作過程中每乙個具體動作的準確無誤的視覺形象。

第二步,在這個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操作實踐,強化和鞏固學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測量這樣的操作,我重視讓學生到現場去練習,實地演練的效果更好。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發展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習慣是乙個人在長時間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或方式。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鞏固和發展學習能力,而且對將來工作和學習也有較大幫助。

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從小養成,在一年級教學中,就應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在數學方面,學習習慣大致包括:(1)認真聽講,獨立思考;(2)仔細觀察,用心去記;(3)規範地寫,準確地算;(4)及時檢查,調節思路。

到中高年級我還重視驗算習慣的培養。這些學習習慣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應該融會貫通地加以培養。

(1)認真聽講,獨立思考

兒童的思維具有不穩定性,在學習過程中,我教給學生認真思考,會想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如:看到應用題的問題,要想需要知道什麼條件,解答的思路是什麼,怎樣想問題最簡單。

這樣,學生思考得準確、深刻。這種習慣的養成有助於思維品質的形成。

(2)仔細觀察,用心去記

低年級教材裡直觀的東西較多,高年級教材中線段圖較多。從低年級開始注意教給學生學會比較、觀察,做出正確的判斷、推理。如:

在教9加幾與8加幾時,我讓學生說一說9加幾與8加幾有什麼相同與不同;9加幾與8加幾的計算方法相同,都用湊十法,?不同點是9加幾想9加1等於10,把另乙個加數拆成1和幾;而8加幾想8加2等於10,?所以把另乙個加數拆成2和幾。

這樣指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區別,抓聯絡,養成仔細觀察、善於比較、發現異同的好習慣。讓學生用心地記,指的是記數學中的常用資料(如3.14x1,?

3.14x2……),記數學中的公式、法則等,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性。同時,又能促進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3)規範地寫、準確地算

小學低中年級,數學課上的寫很重要,如一年級學寫等號不用格尺,既要規範又要快。再如規範地書寫數字、答題等。計算更為重要,強調規範書寫的同時,計算的準確性不容忽視,有的學生計算只圖快,不圖準,這樣是不行的。

(4)及時檢查,調節思路

小學生多數樂於做題,而沒有檢查的好習慣,甚至不會檢查。我在數學課上訓練學生檢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錯題或數;二看運用公式是否準確,計算過程是否出錯;三看答題書寫是否完整。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一題多解則是體操中常用的動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更應教給學生一題多解的方法。如在教歸一應用題時,我教給學生24種解答方法,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但必須指出的是應該注意指導學生從中選出最優方法來解答。

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於形成乙個人的性格有著密切關係。如果在課堂上及時指導、幫助、嚴格訓練,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中高年級,我特別重視培養學生驗算的習慣。

我訓練學生把驗算看作是解答應用題的最後乙個步驟。驗算中,學生經過「自我反辣,不僅可以保證解答的正確性,而且可以進一步理解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解題錯誤的原因,調節解答思路,鞏固和提高解題的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勢在必行的。每個學生都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型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和創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有時候是為了方便作業的批改,每每在獨立作業之前,我總會對有一定難度的題目進行提示性的指導。有時是解釋題意,有時是舉例示範 可叫人可氣的是 老師提醒得最多的地方,偏偏是學生最出問題的地方。聽起來似乎很矛盾,可不難找到原因 老師提醒最多的,往往是大多數孩子獨立解決起來有困難的地方,而提醒了還不盡人意,那...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作者 丁海岩 新校園 上旬刊 2013年第06期 發散思維是從不同方向來考慮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的思維過程,思維方向分散於不同方面。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當前提倡素質教育的課堂中,發散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已經成為家長和教師...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玫瑰刺9632 古人云 學問學問,學習就要多提問。可見,問 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學會質疑,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確,質疑是探索知識 發現問題的開始,是獲得真知的必要步驟。特別是數學課上,的知識大多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但是,並非所有小學生都敢問 愛問 會問。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