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小故事

2022-02-11 15:19:04 字數 947 閱讀 6425

我在咱們學校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鬆鬆,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並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匯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裡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教學中並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

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我個人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我們的教學質量

昨天聽課後我只發表了乙個意見:針對高段學生長期不習慣舉手回答問題,甚至沒有習慣思考問題,可否在提問後不讓學生舉手回答,簡單的依次輪流回答,每個人都要做好準備,難度大的問題就小組合作討論回答。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5.4班的兩學生就明確表示他不喜歡學數學。

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我想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也就是練習有梯度,讓優生吃飽,差生也有興趣有能力完成。這樣數學課堂就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

教學小故事

雷鋒精神放光輝 三月三日下午,第一節課上課的鈴聲剛落,我精神振奮地走進教室和學生打招呼 同學們好!學生們卻有氣無力地回答著 老師好!我為之一振,今天怎麼了,同學們以往的精神勁哪去了,我默默地猜測著。但是我並沒有說什麼。這節課如果這樣下去,效果肯定不好,我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對同學們大聲說 你們知道今天...

教學小故事

學會表達你心中的美 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西安郭杜大學城學校 小學部 延雅楠2016年1月15日 老師,這個怎麼折啊?老師,老師,這個怎麼捏出來?老師,這個我不會剪,剪不下來。聽見這些,我就知道一定是這位可愛的小同學在叫我了。我一面轉身過去手把手悉心教他,該如何如何,一面心裡在想 怎麼簡單,怎麼就沒學...

教學小故事

曲立民早晨來到學校,我正在和同學們清掃校園的衛生。老師,撿到了五元錢!張文嚴一邊跑一邊擎著五元錢跑到了我的面前。面對張文嚴稚氣天真的表情,我心中一陣竊喜,多麼可愛的學生,多麼優美的心靈。面對近來有的同學思想不健康,處處為自己著想,見到別人的東西眼紅,拾到東西歸自己的現象。這不正是自己苦苦搜尋多日 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