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

2022-02-11 09:07:43 字數 4895 閱讀 2759

對初中數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反思

常州市武進區禮河實驗學校徐堅

【摘要】本文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對初中數學學科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作初步的**,包括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方式、問題設計方案、教學設計方案、學習方式,並初步研究了它們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行動研究有效性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背景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教學實踐。它的產生除了美國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

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並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談到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關於行動研究

1、行動研究是一種切合中小學教師實際的研究方式,體現出中小學教育科研「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特點。

2、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將問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和科研專家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善實際行為的目的。

3、行動研究的特徵,具體表現為:研究目的——為改進行動而研究,研究物件——對行動進行研究,研究環境——在行動中研究,研究人員——行動者進行研究,研究範圍——研究者行動所涉及的範圍,研究程序——邊行動邊調整,研究結果——行動的改進、發展。

4、行動研究是中小學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實踐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種普及型的適宜大眾化推廣的研究方式。行動研究的開始是對問題的界定和分析;行動研究中要有對行動計畫及其實施情況的反思,並在此基礎上對行動加以改進。行動研究的重心應當在日常課堂教學。

5、從事行動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式:(1)明確問題;(2)確立解決這個問題的行動目標與計畫;(3)按計畫行動,對行動做記錄和收集資料,以確認目標已實現的程度; (4)對有關材料進行整理,概括出關於行動與目標之間的一般原則、策略、方法;(5)在下乙個實踐情景中進一步檢驗這些原則、策略、方法。

(二)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的現狀由於目前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許多教學研究正在嘗試之中,在具體的操作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致使很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小組合作學習還常常限於小組討論形式,學習方式比較單調。

(2)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深度和層次感。(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分工不明確,學習過程缺乏條理化,效率不高。

教師的困惑目前我們幾位教師商量後,普遍感到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以下幾個方面:

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何分組?什麼是有效的分組方式?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怎樣設計問題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呢?

③教學設計方案將直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那麼如何設計將更為有效呢?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採用怎樣的學習方式將更為有效呢?本文就這幾個方面作一些膚淺的研究。

三、小組合作學習反思一(分組的有效性)

問題情景:在分組時有時為了方便,考慮了「就近原則」,主要有以下兩個方案:①同桌的兩個同學組成乙個小組②前後四個學生組成乙個小組。

但是,通過課堂觀察初步表明:第①種方案學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學生不願合作;第②種合作時比較熱列,但小組之間的差異明顯,個別小組合作比較深入,個別小組合作地比較勉強,合作的深度不夠。那麼如何分組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呢?

為了更有效地分組,於是設計了一張調查問卷:

初中生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情況的調查問卷

親愛的同學,為了了解您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情況,以方便我們對其進行一些分析與研究。您無需填寫班級與姓名,請務必如實填寫,謝謝合作。

1、你的數學學習情況在班級裡屬於: ①優秀 ②中等 ③不太好

2、你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遇到疑問時,喜歡:

①聽老師講解 ②自己獨立思考 ③與同學討論

3、在數學課中你喜歡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嗎?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你喜歡和怎樣的同學在一起學習?

5、你經常向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嗎?①經常 ②有時有 ③幾乎沒有

6、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的人數你覺得最好是

①2人 ②4——6人 ③6人以上

7、你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有何好的建議?

通過調查表明:合作學習中,學生更喜歡和自己關係較好的同學在一起。在這個前提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喜歡和成績較好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也有學習成績相近的學生喜歡在一起討論問題。

目前人們對合作學習時的分組,多數贊同「異質分組」的意見,也就是將男生和女生、學習成績較好的和有一定困難的、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認為在小組中保持差異可以有效的促進優勢互補。以便讓學生有更寬的交往空間。在實踐中發現這樣做有時的確效果很好,但有時效果也並不十分明顯。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小組合作學習為一些優秀學生控制,使得其他學生缺少發言的機會和思考的空間。(2)小組討論時,多數學生只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對於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常常不作更深的**。

(3)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研究過程缺乏條理化,效率不高。那麼是否可以嘗試同質分組呢?於是我們做了如下實驗:

讓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了同質分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現如下現象:學生組內合作得到加強,十分融洽,有條理性;組內競爭轉化為組間競爭和組間交流。

初步研究表明:學生對於活動性、操作性較強的學習活動,採用「異質分組」,可以淡化組內競爭,強化組內合作;對於思考性、推理性較強的學習活動,採用「同質分組」,可以強化組內合作, 組間互補。

新課程倡導學習的有效性,更倡導學習的民主性和開放性。學生有權利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我們對於分組的觀點是: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實踐表明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僅與學生有關,而且與學習的內容有關,也與問題設計、教學的設計、學生學習的方式等有關,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四、小組合作學習反思二(問題設計方案的有效性)

問題情景一: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如下問題:四稜柱有幾個頂點?五稜柱呢?發現學生幾乎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決。

問題情景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設計了如下乙個問題:

在有理數中: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是否一定是正數嗎?較小數減去較大數是否一定是負數嗎?

為什麼?發現學生很快進入合作角色,他們獨立思考、互相交流,並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對回答為什麼時遇到了困難。

問題情景三: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如下問題:你認為n條直線最多有個交點?發現大都數學生很難進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

情景分析:在問題情景一中提出的問題探索性不強。以至於學生只要經過獨立思考就可以解決。

所以並不是每乙個題目都需要小組合作學習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也是學習的有效方式。而且有些問題是可以改變的,把它重新設計成乙個探索性的問題,以利於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如上面的問題可以這樣設計:四稜柱有幾個頂點、幾個面和幾條稜?五稜柱呢?

六稜柱呢?十稜柱呢?……n稜柱呢?

在問題情景二中,這道題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學生容易開展研究,但當他們回答為什麼時,思維遇到了障礙。這時就需要教師作一定的引導,如提示他們能否用有理數的減法法則和加法法則來回答。在問題情景三中,由於問題的探索性較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一下子達不到這樣的高度。

這個問題可以設計成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可操作性的問題:2條直線有幾個交點?3條直線有幾個交點?

4條直線有幾個交點?……100條直線有幾個交點?n條直線呢?

問題設計方案的策略:研究表明問題設計方案的有效性將直接關係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問題的設計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可操作性。

然而,許多問題並不直接適合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進行篩選、問題重組。就探索性而言,以上問題情景一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稱為具有弱探索性,以上問題情景三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稱為具有強探索性。對於弱探索性的問題我們需要強化,對於強探索性的問題我們需要弱化,即讓它具有層次感、可操作性。

對於乙個確定性的命題我們也可以把它改變成乙個開放性的命題,讓它具有小組合作學習的可行性。

五、小組合作學習反思三(教學設計方案的有效性)

問題情景: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展開於摺疊」一課中有這樣乙個問題:

將乙個正方體的表面沿某些稜剪開,展成乙個平面圖形,回答下列問題:

⑴能得到那些平面圖形?與同伴進行交流。

⑵你能設法得到下面的圖形嗎?

在這一課中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由於沒有較多現成的正方體,學生很難開展研究,有的教師只是自己包辦,自己做了幾個正方體,然後自己用剪刀把它們剪開,讓學生觀察;有的教師乾脆把11種展開圖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住。這樣的教學方式行嗎?

我們發現這樣的設計完全是違背新課程的理念的,新課程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預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每人製作幾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邊長大約4cm左右,大小一樣是為了便於研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4人一小組(異質分組)進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從活動中去體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係。並讓他們把得到的成果與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平面展開圖貼上到黑板上,最後讓他們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組,最後便得到了11種不同的平面展開圖。

最後還可以讓他們進一步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將乙個正方體的表面沿某些稜剪開,展成乙個平面圖形,你們剪開了幾條稜,為什麼?

②你覺得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有怎樣得特點?

我們覺得具有實驗性的課程有助於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相似圖形的研究中我們特意設計了一節活動課——相似圖形與自然,讓學生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葉子,帶到課堂中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在小組活動中,我讓他們測量相似葉子的直徑(即葉子上兩點之間最長的距離)和周長。

並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如何測量周長,同時提出以下研究步驟:

⑴測量兩片相似葉子的直徑,並計算出相似比k

⑵測量兩片相似葉子的周長,並計算出周長比k

⑶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周長比與相似比有何關係?

在這一節課中,發現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很有興趣,小組合作學習也容易展開。

小組合作合作學習

對小組合作的認識與做法 現象 聽課時,有一種感受,不論是否存有合作的時機,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師就喜歡採用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合作學習,一節課甚至進行多次合作學習。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學生沒有傾聽的習慣與交流的技能,有的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及於討論交流,有的學生不善於獨立思考,不善於相互配...

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 整理集 小組合作學習 於1970年興起於美國,1980年起在世界範圍取得實質性進展,1990年起在我國部分地區和學校進行了實驗研究。小組合作學習是以3 6人組成的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把乙個班的學生按照學業成績 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等因素平均分成若干個 組間同質 組內異質...

小組合作學習

看到他們有這樣的成績,我感到很高興,覺得小組合作確實是乙個很有效的方法。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每個學生都有好勝心理和自尊心,但因為有些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正確,導致成績不理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優秀學生更優秀,讓學困生也得到一定成就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保持積極主動心態,樹立自信,學會與他人合作,互幫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