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兩則 矛與盾》教學反思

2021-12-30 23:18:33 字數 1356 閱讀 7145

自悟·誦讀·體驗

——關於寓言教學的反思

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燦爛文明中,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七年級上冊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目的是在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更多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並把這些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刻舟求劍》《鄭人買履》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但是譯文可提供借助,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兩種做法值得提倡。

一、多讀。

南宋教育家朱熹指出:「凡讀書……須要讀得句句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讀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現代心理學認為:

在朗讀過程中,要盡量使多種感官參與,使朗讀過程成為看、聽、說、做的聯合活動,這樣就會使多種感覺的資訊到達大腦皮層,留下「同一意義」的痕跡,並與視覺區、聽覺區、言語區、動覺區等建立起廣泛的神經聯絡,從而加強記憶效果。因此,在本課教學中,首先,教師範讀,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並通過多種形式讀,如個別讀、自由讀、同桌讀、小組合作讀、全體讀等,在反覆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從而達到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的目的;最後,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便自然成誦了。

二、體驗。

1.演示。學習《刻舟求劍》時,首先,教師可以製作動畫課件,可以演示船能活動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畫上波浪線表示江水,水面上拉一根細繩,把用硬紙剪成或紙折的小船掛在細繩上,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將用硬紙做的劍或玩具劍從船上掉入江中,拉動小船至岸邊。

讓學生從觀察中知道,船移動了,船舷上的記號也跟著移動,但掉到江裡的寶劍沒有跟著船移動。從而使學生懂得,那個人想等船靠岸再從船舷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肯定是撈不到寶劍的(教師最好是用文言文演示,使學生對「涉江」「墜」「契」等詞語有比較直觀的感悟)。接著,指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上台演示。

然後,全體學生可以在桌面上用自己準備的道具邊演示邊自己講解,或者演示講解給同桌聽。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

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要跟著變化也就水到渠成了。《鄭人買履》也可用演示法讓學生明白「度(duó)」 「置之其坐」「操」等詞語的意思。通過演示,使學生輕鬆地弄懂了每則寓言的意思。

2.表演。在學生讀懂課文後,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寓言故事編成小品表演(表演可以用譯文,也可用文言文。

或者先用譯文,再用文言文)。學生通過表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深切地體會到了寓言的寓意,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寓言的興趣。

總之,寓言的教學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解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還可以加上適當的演示和表演,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學習此知識之前,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圓,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並且掌握了長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因此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時只需要教師啟發 點撥學生依然從轉化的思想入手,將圓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進行計算,然後通過等量代換得到圓面積公式。因此,新課內容必須從貼近學生生...

《9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乙個是 亡羊補牢 乙個是 南轅北轍 這兩則語言都出自 戰國策 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但在第一課時主要要求學生去學習本課的生字詞,研究學習讀寓言的方法,了解課文的大意,課堂中有朗朗的讀書聲,能夠初步體會並說說自己的感受。在這節課的學習中,...

9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 研究課 活動中,展示給校老師們的。我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 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 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不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