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數學經驗的獲得更有深度

2021-07-14 15:17:02 字數 915 閱讀 9468

課程標準在描述學習目標時更多地使用了「經歷、探索、體驗「等過程性的動詞,這說明,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要基於兒童的生活現實,同時還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提公升和豐富學生的經驗。如何讓學生數學經驗的獲得更有深度呢?

一、比較——促進經驗直接化

直接經驗是學生直接的親身經歷和直接的閱歷積累,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資源。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用比較的方法激起學生多種感官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體驗,突出直接經驗的積累。如:

在《千克的認識》的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1千克的感覺是有的,比如,乙個賣菜的人,他可以掂出1千克的重量,那是他多年工作經驗所得。但對於今天才學習的學生來說這個感覺很難找到的。為了讓學生能對1千克重量的概念很好地建立起來,除了讓他們在掂1千克的物品時用心體會,記住這種感覺外,還得通過比較的方法,強化這種感覺。

在掂過1千克的物品後,讓學生掂500克的鹽,學生很快感知比1千克輕,在掂2袋500克的鹽,學生也很快感知和1千克差不多。這樣進一步強化了1千克重量的概念。再掂一套《補充習題》,比1千克重,通過不斷地拿掉多餘的《補充習題》,大約10本才有1千克。

這樣用比較的方法,從直接經驗的層面,感受到1千克的質量。促使學生把動態感知與靜心體悟的相結合,概念由外在的具體可感知物象,逐步過渡到學生頭腦中內在的概念表象,這其實也是乙個逐步抽象、概括和凝練的過程。

二、辨析——促進經驗數學化

讓學生把模糊的經驗變得更加清晰,把不完整的經驗變得更加完整,沒有數學思維的參與是不可以的。與其說是學習數學,不如說是學生從現實出發,經過不斷反思,辨析,達到「數學化」。如:

在《認識千克》的教學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是可以通過觀察物品的多少來稱出1千克的。如乙個賣水果的人是可以通過觀察蘋果的數量來稱出1千克的蘋果的。要求學生對1千克的認識從直接感覺上公升到感官感覺,就是因為學生有這樣的能力。

學生對1千克的質量有了經驗後,請學生說說自己帶的1千克物品。

如何讓學生獲得基本數學活動經驗交流材料

宮鳳民 數學課程標準 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於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直接的目標和追求。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並使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成為我們的實踐與挑戰。新數學課程...

如何讓數學課堂更有魅力

摘要 在當前課改形勢下數學教學的理想追求,就是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平等 和諧 輕鬆 愉悅的氛圍,以高質量的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親自實踐 在嘗試中獲得新知識,適當運...

如何讓數學課堂的提問更有效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數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的藝術也是提問的藝術,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梁 火種與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