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反思

2021-07-11 07:56:39 字數 1446 閱讀 6690

懷安縣西灣堡中心學校王迎春

《出塞》是語文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首古詩。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蘊著詩人的深沉痛訴和無限希望。

詩歌語言樸實平淡,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本著這一理念,我把教學目標定為:1、深入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培養自學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會背誦、默寫。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激發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的策略,在教學中設計了「匯入」「初讀」「理解」「體悟」「延伸」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力求讓學生在文字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獲得更多的資訊和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對話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1、匯入。本課的教學是一首邊塞詩,因此,我也以學生曾經學過的一首邊塞詩作為切入口進行匯入,從而引出對邊塞詩歌的初步認識,激發他們對唐代邊塞詩歌深入學習的興趣。

2、初讀。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熟練朗讀古詩,了解詩人,相機學習「昌」「齡」兩個生字。在讀的過程中,引發初步的疑問。

3、理解。理解是感悟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把握古詩大意,我在這一過程中著重設計了對「互文見義」即古詩首句的理解以及對飛將軍李廣的深入認識兩方面內容,同時採用相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古詩的節奏。

4、體悟。通過以上的教學環節,學生對古詩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他們對情感的把握仍停留在表面。所以,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想象以及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字,體悟到詩人的情感,從而也激發學生自身的體驗,受到「愛祖國,愛和平」的教育。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配樂誦讀,從而實現文字與情感的統一。

5、延伸。這一環節主要安排了兩方面的內容。(1)王昌齡的另一首邊塞詩《從軍行》,安排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比,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和邊塞詩的內容,在課外拓展中加深鞏固。

(2)部分邊塞詩,當我們透過歷史的天空,再次靜心品讀,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哪一種主旨的邊塞詩歌,其背後都包蘊著作者對於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顯著非凡的魅力。課的結尾,我將那些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名句展示給學生,並給他們散發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也正是希望學生通過對這些邊塞詩歌的誦讀,開闊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不希望把古詩的教學限於對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而是力求將其放在乙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並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當然,教學中存在著不少不足,懇請領導和一線同仁們指出,使我們一起進步。

《出塞》課後反思

出塞 教學反思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 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乙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

《出塞》教學設計

1 知識與技能 學會乙個生字。2 過程與方法 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背誦課文。3 情感與價值觀 理解古詩的含義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強對古詩的感悟能力。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理解 感悟古詩的方法,加強對古詩理解 感悟的能力。1課時一 由題匯入 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寫的這個字,板書 塞 ...

出塞說課稿

六 說教學過程 一 知詩人解詩題 知詩人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詩。說到唐詩,你們會想到哪些唐代詩人?你對詩人了解多少?簡介詩人王昌齡。我們今天來學習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 出塞 解詩題 讀詩題 出塞 塞 是什麼意思?出塞 怎麼解釋?是古代軍歌的一種題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二 讀古詩明詩意 1 交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