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找次品》

2021-07-10 14:50:39 字數 1615 閱讀 9061

《找次品》教學反思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裡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5個零件中找乙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乙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乙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這麼多內容如何在40分鐘得到落實;都是值得深思的。

這節課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設計,反思本課教學,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自認為做得好的方面

(一)、過程注重循序漸進

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認識天平,認識天平平衡與不平衡時分別表示的含義。接著演示兩個物品中有乙個次品,如何利用天平找出次品。然後由學生猜想如果是三個物品中有乙個次品呢?

在小組內說說想法,想辦法驗證一下。最後再進入教材內容。

(二)、重視「數學化」。

用語言描述找次品過程,當遇到使用天平次數較多時,敘述起來十分麻煩。在例1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更樂意用繪製簡單天平示意圖的方式表示找的過程。可是隨著物品個數的增加,這種方式雖然形象直觀,但畢竟不方便。

「繁」則思變,教材137頁第5題用簡單文字加箭頭的方式清晰描述過程10個物品分成3份:3個、3個、4個找次品。這種方式比畫天平簡潔得多,但有沒有更簡便的記錄方式呢?

《教參》中為我們介紹了一種樹形圖。這種樹形圖用小括號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別是幾」的敘述,一目了然。同時還吸收了箭頭示意圖的優點,用兩個分支表示稱得的不同結果。

但我覺得「天平兩邊各放3個」這類語言能否符號化,使圖示更具有數學味,也更簡潔。當天平兩邊各放3個平衡時,再將4個物品分成3份,1、1、2,後面也應按前面格式寫明「天平兩邊各放1個」,接著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這樣思維才能完整體現。

(三)、對比教學,找優化方案。

在教學例2時,學生們發現9個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說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稱。因為將其中兩個2放在天平上稱過以後,剩下的2與3是不同能可時放在天平兩邊的,所以這種分法應該改為分成5份,即(2,2,2,2,1)。而這種方法實質與9分成4,4,1是一致的。

因此,學生認為教材這種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麼認為?因為9不能平均分成兩份,因此學生們普遍選擇了分3份。

個性化解法豐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還有2,2,5和1,1,7兩種不同分法。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稱3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所以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盡量平均,能夠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使多的與少的乙份只差1。

二、兩點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題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樹形圖記錄中,是否必須在最後標明誰是次品。

其二、當所分物品是偶數個(4、6、8)時,我發現學生更親睞於將其平均分成2份。這種分法在總數是4和6時,並不影響最少次數,但如果是8個物品時,如果平均分成2份,則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則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應盡量將物品分成3份,能夠更好找出次品顯得有些牽強。在練習中,有部分學生仍舊痴迷於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學生將10分成5和5,用這種分法同樣也能做出正確結果,這時教師該怎樣評價?

教學反思《找次品》

找次品 教學反思 找次品 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裡的教學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教材的編排是先分析5個零件中找乙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乙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 ...

找次品教學反思

舒巨集偉當我完成教學,從長沙市小學數學賽課賽場走下來的瞬間,我的內心是非常激動的 辛勤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雖然,結果還沒有出來,雖然,教學中還是出現了這樣或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於自己的教學設計,以下3點我一直比較自信 1 如何分組?緊緊抓住第一次稱量進行分組。與教材的處理相比,可以說大大...

找次品教學反思

實驗小學 李桂書 從看課到試教,再從教學到收穫,這其中波折不斷,但我依然收穫著它饋贈給我的那些獨特的感悟。在正式講這節課之前,我曾經試講過四次,在我們年組進行集體備課時,領導和老師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然後集思廣益,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和調整。可以說最後為大家呈現的這堂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