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學

2021-07-09 15:01:56 字數 3505 閱讀 7154

張潤林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成為反思型教師與實踐者,同時通過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一、反思性教學的理解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公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具體來說:一是,反思性教學以**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學情況,而是**處於教學的決策和技術以及倫理等層面的教學主體、教學目的、教學工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是,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公升到新的高度。三是,反思性教學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過程。

反思性教學不僅促進學生發展,而且促進教師發展。反思性教學實踐幫助教師從衝動的例行的行為中解放出來,讓教師以審慎的意志方式行動,從而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創見的行家。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等環節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更成熟。

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

美國學者布魯**(j. w. brubacher)認為反思性教學實踐可分為三類:

一是實踐中反思(reflection in practice);二是對實踐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三是為實踐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實踐中反思意味著反思發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預料的情況不斷發生,需要教師隨時做出反思;對實踐反思意味著反思發生在教學實踐之後,需要對教學目標以及根據這一目標選定的教學策略做出評價的判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追問如下問題:「這節課是怎樣進行的?

是否如我所希望的發生了什麼?怎樣用教和學的理論來解釋我的教學?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上課時改變了計畫的哪些內容?為什麼改變?是否有其它更成功的教學策略?

」;為實踐反思是通過實踐中反思與實踐後反思最終形成的超前反思,使教師養成了更好實踐,於實踐前未雨綢繆、三思而行的習慣。可見,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其目的不僅是回顧過去,不僅是對過去的教學過程進行察覺與質疑,更重要的是為了指導未來的教學行動。

二、反思性教學的實施

要真正實施反思性教學,成為反思型教師,必須養成在教學中自覺反思的習慣(即反思的意識),知曉在教學中究竟應該「反思什麼」(即反思的內容),並懂得在教學中「怎樣進行反思」(即反思的策略與方法)

1、 反思內容

包括(1)教學技術,即反思課堂情境中各種教學策略、技能與技術的有效性,如選擇了哪些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等。(2)教學理念,即反思得以推進所依賴的各種顯性的和隱性的假定,如教學的人性假定、目的預設、價值觀及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基礎等。(3)教學倫理,即反思直接或間接與教學有關的道德、倫理規範,如教學中師生關係的處理是否得當,教師主體性的發揮是否有害於學生及其他主體的主體性的彰顯,是否符合主體間性原則等。

(4)教學背景,教師要對教學賴以存在和進行的社會、組織、文化背景等十分敏感並不斷進行反思。

2、反思策略

(1)教學札記

教學札記可記下對以下一些問題的回答:在這段時間的教學生活中,我感到與學生聯絡最密切、最投入的時刻——這一時刻我對自己說「這是做乙個教師的本來面目嗎?」我感到最不投入或最厭煩的時刻——這一時刻我對自己說「我表現出這種糟糕的樣子嗎?

」最讓我感到焦慮或沮喪的情形是什麼?最讓我驚奇的事件——這樣的事情讓我震動、讓我停止前進或讓我感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嗎?我在教學中所做的事情,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哪些我將做得更好?

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學活動是什麼?為什麼?

掌握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且習以為常的教學實踐,揭示自己在實際的教學生活中所採用的而非應該尊崇的教學假定和教育理念。

(2)教學攝像

(3)同伴觀察

(4)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指由教育情境的參與者(教師)為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行動研究本質上是追求更為合理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旨在使教師獲得一種內在啟蒙和解放的力量,開啟新的思考維度和新的探詢方向,增強實踐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行動研究的程式包括計畫——行動——觀察——反思四個環節(如下圖),其中,計畫與反思最為重要。

計畫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從現狀調研、問題診斷入手,弄清楚:「現狀如何?為什麼會如此?

存在哪些問題?從什麼意義上講有問題?關鍵問題是什麼?

它的解決受哪些因素的制約?眾多的制約因素中哪些雖然重要,但一時改變不了?哪些雖然可以改變但不重要?

哪些重要而且可以創造條件改變之?創造怎樣的條件、採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進?什麼樣的設想是最佳的?

」反思至少包括: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對觀察、感受到的與制訂計畫、實施計畫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描述出迴圈過程和結果,勾畫出多側面的生動的行動過程。

第二,評價與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做出判斷,對有關現象的原因做出分析解釋,找出計畫和結果的不一致性,從而決定基本設想、總體計畫和下一步行動計畫是否需要修正,應作哪些修正。第三,根據以上兩點寫出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1、熊川武 《反思性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

2、周衛勇等 《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3年

3、王鐵軍 《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的學習

數學教學過程中,反思歷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則把「反思」這一教學理念提到了應有的高度:「人們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模擬、空間想象、抽象符號、運算求解、演繹證明、反思建構等思維過程。

」同時提出,評價應關注學生「能否不斷反思自己的數學學習過程,並改進學習方法」。美籍著名數學教育家、數學家喬治·波利亞也曾說過:「如果沒有了反思,他們就錯過了解題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近年來,數學學習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愈來愈受關注。反思不僅僅是對數學學習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是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的性質。通過回顧所完成的解答,通過重新考慮和重新檢查這個結果和得出這一結果的路子,學生們可以鞏固他們的知識和發展他們的解題能力。

下面,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來談談如何在數學學習中貫徹滲透反思性教學。

解決問題既是學習數學的手段又是學習數學的目的。波利亞在《怎樣解題——數學教學法的新面貌》一書中,給出了解題的四個階段:理解題目、擬定方案、執行方案和回顧。

他說:「數學問題的解決僅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題之後的回顧。」所謂回顧,就是我們說的反思。

數學教育學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沒有反思,學生的理解就不能從乙個水平昇華到更高的水平。」反思通俗地講就是「回頭看腳印」,就是對數學活動的全過程要「反覆深入地思考」,要「處處問乙個為什麼?

」,一定要學會反思,一定要養成反思的習慣。

實踐表明: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有必要而且有可能進行培養,可以從以下多個方面著手養成學生的反思習慣、培養反思能力。

反思性教學的觀點

美國教育學者zeichner liston提出影響反思性教學的五種傳統,包括學術的傳統 社會效能傳統 發展主義者的傳統 社會重構主義者的傳統 發生學的傳統等。zeichner,ken h m.liston,daniel p.traditional of reform in u.s.teacher e...

可能性教學反思

2 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有機融合。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我的許多課堂即 價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著積極的激勵作用。如 同學們真了不起 你的推想能力太厲害了 你的發言太精彩了 等。即有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評價,也有對學生發...

前置性任務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推前置性任務研究已有一段時間了,在這兩個多月的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我對課堂上前置性任務的重要性和實施過程有了如下的認識和看法 一 前置性任務實施的重要性 前置任務有人認為是前置性作業,即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後對下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自學。我則認為前置性任務形式可能有很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