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2021-07-09 12:32:29 字數 1271 閱讀 9750

今天上午,我在五(10)班教室上了一節校內公開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許多數學老師進行了觀摩,課後也及時給予了評價。通過教學和評課這兩個環節,我的感受頗深。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認識了體積單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後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猜想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再通過驗證探索發現常用的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教學中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乙個稜長為1分公尺,另乙個稜長為10厘公尺,讓學生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根據體積單位的定義:稜長1分公尺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公尺;稜長10厘公尺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公尺。由此發現:

1立方分公尺=1000立方厘公尺。對於另一組相鄰體積單位立方公尺和立方分公尺的進率,放手讓學生根據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接著讓學生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並運用於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結合大家的意見,我這節課比較突出的優點有:

(一)課堂上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我先讓學生猜想,再進行**驗證,最後得出「常用的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的結論,然後再運用次結論進行單位換算。這種教學設計就是在想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並且使教學環節看起來層次清晰,環環相扣。

(二)注重放手讓學生自主**、自我發現。無論是前面的**活動,還是後面的換算練習,以及最後的開放式應用題,我都能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自己觀察,自己驗證,自己發現,自己表達,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三)教學設計有新意,課堂總結有特色。因為本節課內容相對簡單,主要就是乙個推理過程和乙個運用過程,如果不設計一點創意性的玩意兒,學生很容易疲倦。所以,我懂了點腦筋,課前複習時安排了學生分類的活動,中途練習時讓學生背向黑板進行問答,最後的課堂總結,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讓學生興奮了幾次,以致這節課不那麼枯燥。

當然,「看花容易繡花難」,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一)教師口語過多,無效問題多,佔據了不少教學時間。鄧麗萍老師對我的課觀察顯示,我喜歡重複問全班學生「對不對?」、「同意嗎?

」,這是我平時上課的教學習慣所致,說明教學語言還不夠嚴謹,不夠精煉,有待改進。

(二)給予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時間不夠長,而且沒有有效地反饋。課堂上確實有很多次讓學生討論的機會,但是時間稍短,感覺有些走過場。應該多給點時間學生們充分的討論、**。

(三)板書結論口語化,不嚴謹。學生課堂上反饋「大單位化小單位要乘以進率,小單位化大單位要除以進率」,雖然在口頭上我提到了大單位就是高階單位,小單位就是低階單位,可是板書時仍寫成學生的反饋,我以為尊重了學生,實際上忽略了作為數學教師的嚴謹、科學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案例與反思

出示 1個稜長是1分公尺的正方體模型教具。提問 當正方體的稜長是1分公尺時,它的體積是多少?當正方體的稜長是10厘公尺時,它的體積是多少?想一想 1立方分公尺是多少立方厘公尺?b 稜長是10厘公尺的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c 1立方分公尺與1000立方厘公尺哪個大?為什麼?板書 1立方分公尺 1000立...

教學設計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人教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這部分內容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材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乙個稜長標註為1分公尺,另乙個稜長標註為10厘公尺。讓學生依據圖中給出的資料判斷它們的體積是否相等,再讓學生分別算一算他們的體積。根據體積單位的定義 稜長1分公尺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公尺,第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本冊第九單元的內容,在孩子們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了長方形 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索,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參與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