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1-07-09 04:35:12 字數 2272 閱讀 6532

紅梅新村小學褚宇華

今天上午,我在六年級執教了蘇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一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

課前我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備課的時候進行了充分的預設,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於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後,自主展開對於圓的特徵的發現,並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明確指出: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踐行並彰顯數學的文化本性,讓文化成為數學課堂的一種自然本色,因此我利用多**課件,展示圓與生活聯絡,無論是怒放的向日葵還是美妙的水紋,抑或是奧運激昂的五環標誌,無不讓學生感受到圓就在我們身邊,我立足從知識與生活兩個角度指導學生進行探索。

眾所周知,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以下心理特徵來進行教學策略和方法的設計,根據分析,小學高年級學生已逐漸擺脫直觀、形象思維與直接經驗的束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再結合幾何知識是由直觀到抽象的特點和培養學生動手、合作、探索、能力的教學目標,因此我擬採用如下主要教學策略和方法:1、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以實驗、**為主線的理念,採用「設問-思考-小組討論-動手驗證-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2、實踐法。

3、小組合作討論法。

在課中我始終相信,預設與生成是成正比的。在第乙個環節的創設情景中,生活化的設計的確開啟了學生關於圓的記憶,於是學生侃侃而談,但是在學生的認識中,他們把彈力球,一種球體也看作圓形,這雖然是我的預設,但是我沒有想到大家居然不反對,後來在我的啟發下,有學生說出那是球形,實際上學生有了五年級的立體圖形的知識基礎,應該可以分辨什麼是平面圖形,什麼是立體圖形。然後,我利用製作的課件展示了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對比,學生感受到了區別,雖然表述的不是很明確,如,原來學過的都是由直線圍成的,有稜有角,但是圓的,沒有稜角。

學生談出了自己的直觀認識,這時教師幫學生說出這是曲線,我感覺很恰當,但這節課我反覆引導學生說出曲線,費時過多,導致後面的時間緊張。

第二個環節的做圓,是我想讓學生對圓有乙個整體的認識,初步學會畫圓,我的預設是學生中會有很多用圓形的物品畫圓,但是沒有想到50個孩子中只有2個用圓形的物品,其他的都用圓規。但不影響動手操作:通過折圓來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為下一步的認識半徑、直徑的特徵打下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合作**的過程。出示各種形狀車輪的小汽車,請學生**,那種開得最快,找找原因。在教師的問題提示下讓學生在小組內採用量、折、比等方法,**半徑、直徑的特徵。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預設是學生會有多種發現,但是沒有想到發現只侷限在同乙個圓內半徑有無數條,都相等;直徑有無數條,都相等;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只是我始料未及的。聽課後,校長給我指出了結症所在,你的提示問題太明確,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學生就在你預設的小圈子裡打轉轉,怎麼能有其他的生成呢?我恍然大悟,本來是為了給學生指向,沒有想到成了給學生套的圈子。

而且,像在同乙個圓中,兩條半徑就是一條直徑,是很明顯的,如有學生說,老師我就是分析出來的,一條直徑是有兩條半徑組成的,所以在同乙個圓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反過來半徑是直徑的一半。而在圓內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還有學生是這樣說的,我把圓心看成一點,通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放到圓裡就有無數條直徑了和半徑了,他的分析博得了掌聲。還有操作的方法不一一枚舉。

總之,在這裡,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第四個環節是畫圓,這應該是第二課時的內容,但我個人認為它與圓的認識密不可分,於是我們就在設計車輪的活動中開展了畫圓的嘗試。讓學生用手中的一件工具換乙個車輪,學生別無選擇的都用了圓規,回憶畫法,結合課本介紹,總結成了三個步驟。這裡不用多少講解,在前面的鋪墊下,已是水到渠成了。

最後的練習滲透了無限的思想,展示了圓出於方的過程,為後面的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問題是這樣的:體育老師想在操場上畫乙個圓形的壘球投擲區,半徑為1.

5公尺,可是學校沒有那麼大的圓規,你有沒有解決的方案呢,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與同學結伴,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作出準備。實踐證明學生接受新生事物很快,在第二課時解決問題方案的展示中,學生就用到了這個方法。還有的孩子用到了利用影子的原理,而我原來預設的用1.

5公尺長的繩子和木桿解決問題的方法被學生變成了體育課上的捲尺、兩根木棍等等。他們讓我感受到了創造的魅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我的課基於此理念設計,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都獲得發展。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 圓的認識 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引導學生動手 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本課時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 從學生熟悉的情況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激發學生興趣,開展教學活動,在匯入新課和教學新課的過程中,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2 重視學生...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三 充分的發揮多 及輔助教學具的作用 在自學課本後,學生對於圓已經有了認識,通過課件的展示,對於圓各部分的名稱的定義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而起到了對知識認識的深化作用。多 課件起了很好的把抽象轉化為直觀形象的作用。四 體現了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其中包含...

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

圓的認識 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教時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教材的內容有 畫圓的步驟和方法,圓心 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圓形物體在日常生活中極常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