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2-02-02 05:20:57 字數 1557 閱讀 3716

2014-10-22

這節課是小學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線段圖形的認識後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片,使他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讓學生在感受身邊各種圓形組合起來的圖案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順利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接著通過摸圓遊戲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二、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圓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 1、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後,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我出示的自學提綱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有哪些?

然後通過在圓中找圓心,半板和直徑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2、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猜想圓的特徵,然後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半徑的特徵:在同乙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3、放手讓學生自己**直徑的特徵,有了**半徑特徵的經驗,直徑的特徵便「水到渠成」了。4、最後,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同乙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學貴有疑」,因此在設計時,以乙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的過程,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學中以引導學生自主**做為主線,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在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意義的基礎上,將課本中圓的特徵這一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主**,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則真正成為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對於圓心——半徑——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這一系列知識的學習上都體現出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看書自學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最後作業的分層布置,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共性和差異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於在同乙個圓裡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兩者間關係的教學。這應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公升思維水平。

如:在同乙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乙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的討論過程中。這裡的教學還不夠細緻,有待改進。另外,本節課在教學圓的畫法時,本來應該是先教學生認識圓規後,教授畫的方法,然後在黑板上給學生進行演示,再讓學生在體驗畫圓,可是,在課上我卻忘記演示,直接讓學生自己畫圓,並且強調的也不夠,練習的時間也不是太足,我認為這一點是自己的疏忽,應該是因為備課不夠熟練造成的,所以,以後再備課上還要多下功夫。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 圓的認識 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引導學生動手 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本課時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 從學生熟悉的情況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激發學生興趣,開展教學活動,在匯入新課和教學新課的過程中,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2 重視學生...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三 充分的發揮多 及輔助教學具的作用 在自學課本後,學生對於圓已經有了認識,通過課件的展示,對於圓各部分的名稱的定義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而起到了對知識認識的深化作用。多 課件起了很好的把抽象轉化為直觀形象的作用。四 體現了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其中包含...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紅梅新村小學褚宇華 今天上午,我在六年級執教了蘇教版第十一冊 圓的認識 一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 圓 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借助 實物 圓規 等多種方式畫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