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索與實踐 磐安曹楊方

2021-06-27 12:35:56 字數 5058 閱讀 6546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索與實踐

曹楊方 西方學者德加默曾提出這樣乙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這種看法不無道理。

確實,課堂提問是教學的核心,是數學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隨著初中數學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上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著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思路能否順利地實施,課堂提問是乙個關鍵。因此提高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我們每位教師認真去探索與實踐的。

一、目前課堂提問的現狀反思

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最頻繁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公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課堂提問目的不明確,隨心所欲,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

有的教師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過於那種滿堂脫口而出的「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學生也只是簡單回答「是」,「不是」,「對」,「對不對」等,課堂貌似熱鬧,其實華而不實。無益於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2、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徵,提問偏題遙遠,脫離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啟而不發。

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於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這樣的提問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思維難以展開,不知朝什麼方向思考,影響了教學效果。

3、提問表達不明,零碎不系統,缺乏層次。

提問時敘述過或者使用冗長而凌亂的措詞,使學生不明其意,例如,講一元二次函式性質時,教師提問:「一元二次函式的圖象性質有什麼特點?如何根據這些特點求最大值、最小值?

」這樣的提問措詞不清,學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達。

4、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5、 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6、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性課堂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課堂提問應有明確的目的,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來進行設計,便於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

2、啟發性原則:教師要善於利用提問來引導、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之應啟而發,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學到知識。

3、適度性原則: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和時間;另一方面,問題的難易程度要科學適度。

4、興趣性原則:教師的提問要能引起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5、循序漸進性原則:數學課堂提問必須根據教學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

6、全面性原則: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調動每乙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不同的意見,並鼓勵學生發問,培養創新精神。

7、五優先原則:即先提問後點名;先思考後回答;先討論後結論;先學生後教師:先激勵後更正。

8、講究容量:根據心理學原理,觀察學生一節課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5─35分鐘左右。所以應該把一節課中最需要提問的精心設計成兩、三個問題,並設定一定的情景加以提問,教師提問的次數應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9、發展性原則:課堂提問還應遵循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原則。

三、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方法

學生的智慧型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採、需要激發。要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學習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

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

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學生問答學習;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知識和知識間的異同;

替:讓學生多想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麼?」;

可:可能會怎麼樣;

想: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

組: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

例如:一位教師在《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節課中,提問道:假如平行四邊形一組邊垂直(例如鄰邊);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生什麼改變?

相等時呢?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情況;除了邊改變,還有什麼替代(例如對角線);會有什麼改變?把這些組合條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會有什麼特徵?

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這位老師利用「善問」十字訣;有效的提問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

四、有效性課堂提問的實踐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分三個階段來進行探索。

(一)課前準備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3.備問題要「準」

在備透教材、備實學的基礎上,再來設計問題。在教學設計中,問題的切入口要準。心理學認為,人的誰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

「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三個層次的關係是:

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迴圈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公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有經驗的教師提問,問題在「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設問的。

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公升為「已知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而且要避免低效率的提問。

(二)課中實施

1.突出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

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

「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乙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乙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鬆的,也有學得困難的。

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2。適時適量:

課堂提問要把握時機,根據課時內容和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同時分析學生的特點,在適當時候設疑質問。而當問題提出以後,「不憤不起,不悱不發」 ,教育要掌握時機,不到學生內心煩悶,想學學不會,想說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教育他。所以教師可以在新授課開始,巧妙設問,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和求知慾,主動投入到新知識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們都陷入困境以「問」代啟,指點迷徑,讓學生體驗「柳暗花明」的愉悅;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狀態不佳時設問,可以借「問」提醒,於不經意間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重新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設問時機的同時,教師要關注問題的數量。太多的設問,甚至「一問到底」,必然會降低問題的質量,使課堂問答流於形式。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設計了大量問題,教師聲聲問,學生急急答,其表面熱鬧,其實學生缺少**的時間,他們**問題的意識、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鍛鍊和培養,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而太少的設問就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既然問題不多,或者老師自問自答,那麼學生就只好淪為配角或者成為觀眾,失去思辨的機會,成為「填鴨式」教學的又一範例。

3.掌控節拍:

節拍是指「設問」的表現方法,有時是一次性呈現所有的問題群,同時保證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有時是一問一答接一問一答,分層次慢慢深入,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短;有時是嚴謹周密,有時是輕鬆幽默,掌控好不同問題的表現方法,可以使教學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調節學生的思維動力,減輕學生因為連續思考產生的疲勞感。

節拍也指在「問」與「答」之間要有適當的間隔,在提問後給學生乙個「緩衝」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學研究理論,提問一般有兩個最重要的停頓,即「第一等待時」和「第二等待時」。「第一等待時」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後,不馬上重複問題或請學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時間;「第二等待時」是指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也要有足夠的等待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問題。

總之,掌控節拍的實質就是要保證學生思維的活力,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度,只有使學生經過自己的醞釀和思考,回答、討論時思維的碰撞和交融才會不斷湧現。

4.及時反饋

所有的「問」是為了學生的「答」,而教師及時的點評、反饋又可以使設問的效果得到充分的發揮,使繼續設問成為可能。

從學生方面來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進行評價反饋,這樣既可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火花,通過分享,引導全體同學發現思辨之匙,能夠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還可以糾正**的偏差,從反面提醒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點,糾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課程的學習更加立體、豐富。

4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索與實踐 磐安曹楊方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索與實踐 曹楊方 西方學者德加默曾提出這樣乙個觀點 提問得好即教得好 這種看法不無道理。確實,課堂提問是教學的核心,是數學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隨著初中數學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上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著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摘要 在2008年市級課題申報之際,我們把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策略的研究 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申報,一方面通過自己和其他教師的教學案例,思考如何增強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改進...

反思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由籠統的 滿堂灌 發展成了 滿堂問 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並非看提問了多少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學到了分析問題的觀點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問,也不宜過多,經過教師精心設計 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 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