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

2021-03-10 03:03:49 字數 4791 閱讀 4026

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在於人際關係的適應,個體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個體對人際關係的適應。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獲得安全感、歸屬感,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際關係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將受到損害。大學生處在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期,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正是為了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大學生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調適其人際交往偏差和心理問題,優化其人際關係以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發展型團體心理輔導。

要組織好這類團體心理輔導,必須掌握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心理學理論,把握要注意的問題,並熟悉運用有關心理測試與結構性練習。

一、人際交往心理概述

人際關係心理學理論是全面揭示與闡明人際關係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機制,分析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弄清楚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的互動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際關係體系中的運作,**人際態度、社會知覺、自我知、心理控制、人際影響、人際吸引、人際衝突和群體行為等對人際關係的影響等的理論。有關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心理學理論是進行各種型別的團體心理輔導必須掌握的理論,本書「理論篇」已作詳細介紹。這裡我們僅就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概念與型別、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及影響因素以及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作用與意義進行初步的**。

1.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的概念與型別

人際關係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際關係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的一切方面,包括經濟關係、政治關係、法律關係、文化關係、心理關係等。顯然,我們的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中所指的人際關係不是這種從社會學角度進行概括的廣義概念,而是從心理學角度概括的狹義定義。

狹義的人際關係指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通過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間比較穩定的直接的心理關係,它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關係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協調性等心理方面聯絡的程度。人際關係是對這種心理關係的靜態描述,而人際交往則是對這種心理關係的動態描述。人們只有通過人際交往才能建立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好壞反映著人們心理差距的大小,它又是從人際交往過程中反映出來的。

人際關係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心理成分構成。認知是人際關係的前提條件、基礎。大學生相互交往是雙方作為資訊物件的相互作用,並引起相互間的感知、理解、判斷和評價,形成一定的認知結果。

情感因素在這種認知結果的基礎上發生的主體的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狀態和體驗、情緒的敏感性、對人際關係的滿足程度等。在人際關係中,認知起到了喚起情感、控制和改變情感的作用,對人際關係起著調節作用。情感是人際關係的重要調節因素。

行為成分是交往雙方外顯的行為表現,如語言、眼神、手勢、舉止、風度、表情等表現個性和傳達資訊的行為要素,它是建立和發展人際關係的交往手段與形式。認知、情感和行為是人際關係中三個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心理因素。一般來說,由於人際關係不同,對人的認知和理解、情緒體驗以及各種行為會有所不同,而它們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彼此的人際關係。

而且在不同的人際關係形成中,它們所佔的比重是不同的,例如,在家庭關係中情感的成分特別突出,在工作群體中認識成分較為主要,而在各項服務性行業中的人際關係中動作成分則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人際關係的三種心理成分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而其中情緒的成分即對人的親近、喜愛、相互間的吸引力的大小是人際關係的突出特徵。

人際關係以人們的需要為基礎。需要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動力,人際關係主要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物質需要或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如果交往雙方的需要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就會產生喜歡、親近的情緒反應,人們的心理距離就會縮短;反之,就會產生厭惡、憎恨等情緒反應,心理距離就會加大。

因此,需要的滿足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心理基礎。

人際關係以交往為手段。人際關係是人們借助於交往,努力消除陌生感、縮短心理距離的結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交往是人們交流資訊、消除生疏、加深了解、獲得肯定或否定體驗的途徑。

不僅如此,交往的頻率還是人際關係親疏的調節器。一般說來,交往的頻率越高,人際關係越密切;交往頻率越低,人際關係越趨於淡化;當交往完全不存在的時候,原有的人際關係也會名存實亡。

人際關係以感情為紐帶。人際關係總是帶有鮮明的情緒與情感色彩,是以情感為紐帶的。人們相處中呈現出來的喜歡、親近或疏遠、冷漠的情緒狀態是人際關係好壞的基本評價指標。

人際關係所具有的這種情緒性,使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成為可以直接觀察的心理關係。

自我暴露是人際關係深度的標誌。人際關係是在人們逐漸自我暴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我們對乙個人接納程度和信任感增強,自我暴露也會越來越多,同時也要求別人越來越多地暴露他們自己。

通過了解別人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很好地了解別人對我們的信任和接納的程度,了解自己對別人的信任和接納程度也可以通過自我的暴露程度來了解。因此,交往雙方的自我暴露程度實際上標誌著他們人際關係的深度。

人際關係作為一種社會關係的具體表現是十分複雜的,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分成多個種類。

根據人際關係的媒介不同,可分為血緣人際關係、趣緣人際關係、業緣人際關係、地緣人際關係等。血緣人際關係泛指人們因血緣關係或姻緣關係而交往所形成的人際關係,如父子、母女、叔侄、夫妻等關係。趣緣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因情趣相同或相近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如朋友、棋友、球友等關係。

業緣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因從事共同或相關的職業而形成的人際關係,如師徒、戰友、同事等關係。地緣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因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形成的人際關係,如同鄉、鄰居、街坊、校友等關係。

根據人際關係的固定程度可以分成固定的和非固定的人際關係。固定的人際關係是指較穩定的、時間比較長的關係,又叫長期人際關係或恆定人際關係,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等。這種關係對人的作用大,影響深遠,對人的內在心理作用強,人對其依賴性也大。

非固定的人際關係則指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關係,如公共場合中的臨時交談、市場交往中的主客關係等。這些關係時間短、不穩定、易變化,又叫短期或臨時關係。

根據人際關係對人的影響程度可分為利害關係和非利害關係。利害關係是指那些對個人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有密切聯絡、關係重大的人際關係。比如家庭關係、領導關係等對個人關係是比較重要的。

非利害關係是指那些對個人在物質和精神的利益沒有密切聯絡的人際關係,比如路人關係、顧客與雇主的關係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聯絡會越來越緊密,人們之間的利害關係也會不斷增加,而非利害關係並不會隨之減少。

根據人際關係的需求可以分為包容型、控制型和感情型3種。包容型的人際關係主要表現為希望和別人進行交往,希望與別人建立並維持和諧的關係。由此而產生的行為特徵是交往、溝通、協同、相容、參與等。

控制型的人際關係主要專注在權力、權威等問題上,以此需求而產生的行為特徵為運用權力、權威控制和領導他人。感情型的人際關係特別需要的是喜愛、親密、同情、友善、照顧等,主要表現在愛情和友誼上,他們有與別人建立並維持良好關係的強烈情感體驗。與此需求相反的是憎恨、厭惡、冷淡等情感反應。

根據人際關係的外部表現可分為外露型、內涵型和偽裝型3種。外露型的人是人際關係的晴雨表,他表現出對自己喜歡的人十分親密,而對相斥者則十分冷淡等非常明顯的行為特徵。內涵型的人對喜歡者內心愛慕、嚮往但並不表露出來,而對討厭者雖然厭惡也不動聲色。

這種人的外表似乎平靜,實際上內涵深沉。偽裝型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需要表現自己的情感和行為,表裡不一,反覆無常,待人處世以利益和環境為轉移。

人際關係的分類還有其他的方法,如按距離的遠近可分為近距離與遠距離的人際關係;按複雜程度可分為簡單的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按功能的多少可分為單功能關係、多功能關係和超功能關係;按性質的相容性可分為相容的人際關係和不相容的人際關係等。

2.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與組成結構

人際關係行為模式指由一方的行為引起或改變另一方相應的行為的模式。一定的人際關係會表現出相應的人際關係行為模式,它對人際關係的形成和鞏固又有著重要影響。

由於受到權力、行為規則、社會角色和時間的持續性等因素的影響,人際關係行為模式變得複雜多樣。李雷(m.leland)運用心理統計的方法從幾千份人際關係的研究報告中歸納出以下8類人際關係行為模式:

(鄭全全,俞國良.人際關係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①由一方發出的管理、指揮、指導、勸告、教育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尊敬、服從等反應。

②由一方發出的幫助、支援、同情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反應。

③由一方發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協助、溫和等反應。

④由一方發出的尊敬、信任、讚揚、求援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勸導、幫助等反應。

⑤由一方發出的害羞、禮貌、服從、屈服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驕傲、控制等反應。

⑥由一方發出的反抗、懷疑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懲罰、拒絕等反應。

⑦由一方發出的攻擊、懲罰、不友好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敵對、反抗等反應。

⑧由一方發出的激烈、拒絕、誇大、炫耀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不信任、自卑等反應。

這個研究是對人際關係行為模式的總結。說明人際關係心理受許多社會因素的制約,單純的行為模式是很少發生的,並認為一方的刺激必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應,強調人際關係雙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對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有積極意義。但是,這種描述是非常籠統的,缺乏對行為產生過程的研究。

因此,使人際關係行為模式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上,並忽視人在行為過程中動機和需要等因素的作用。

萊維特為了**人際關係中個體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於2023年對正式群體中各個成員的溝通網路進行了實驗研究。他提出了四種有代表性的溝通網路模式。即:

圓形傳遞、輪式傳遞、鏈式傳遞、y式傳遞(詳見本書「理論篇」)

①圓形傳遞模式中沒有核心,資訊傳遞過程中群體各成員間處於平等距離。其優點是能提高全體成員的士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群體中各個成員都能產生滿意感,群策群力解決面臨的複雜問題。缺點是解決問題的速度慢,正確性差,領袖人物或領導者不能很好發揮作用。

我們認為,要發揮個體創造性,提高積極性,可採用該模式。

②輪式傳遞模式以乙個成員或資訊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遞。優點是解決問題的速度快,領導者能發揮作用,溝通中成員判斷的正確性高。缺點是各個成員的積極性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受到限制。

因此,整個群體士氣較低。我們認為,要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正確性,可採用該模式。

③鏈式傳遞模式中資訊乙個接著乙個地傳遞。其優點是解決問題的速度快,領導者效能顯著,正確性高。缺點是成員士氣低,成員的反應是被動作出的。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案例

一 案例 大一上學期的某一天,我收到了乙個同學的來信 老師 你好!我是一名大一學生。上大學快半年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就是感覺和同宿舍的人關係不太親密,我感到自己收到了排擠,他們不願意與我做朋友。我想調換寢室。我們宿舍的同學都是很愛玩的那種,平時除了上課以外很少學習。她們回到宿舍就上網,嘮嗑或者...

大學生人際交往

社會交往上公升到第一位,其次是情感 學習問題。來自本市某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去年下半年對2639名大一新生的思想 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試分析,表明 在一年內有自殺傾向的達65人,佔2.4 測試異常人數高達196人,佔7.4 對 至今你覺得心理健康方面有問題嗎 做出肯定選擇的有800人,佔到29 大學生的心理...

大學生人際交往

首先人際交往是維護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乙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係到他 她 的生理上的健康,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 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境 新的物件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