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研究》開題報告

2021-03-04 09:59:47 字數 4861 閱讀 2126

課題主持人:田麗智

一、課題的提出

1、背景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來是教育界人士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我們做為一名老師不斷追求的目標。目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廣泛存在著「學生學得很苦,教師教得很苦,但大多數情況下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效益差」的現象。不少學生依賴教師,被動地接受性學習,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運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師生互動,注重師生交流,重視師生間、生生間動態的資訊交流,彼此形成乙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過去的主角、獨角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與合作者。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在進行知識**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形成符合學生學習實際且富有個性特色的有效教學模式

2、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

有效教學問題國內外近年來已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如,國外已有的側重從教師的特徵或品質、教學行為來研究有效教學;國內典型的把課堂的有效教學分為基礎性與發展性兩個緯度的研究;還有從教學基本理論角度的思考,等等。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開展,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已經有了較明顯、深刻的變化,教師的課堂民主意識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明顯增強,合作學習、**學習等方式都已成為較為常見的課堂學習方式。但是,淡化或忽視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期望能明確教學中所適用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以期由點到面產生指導作用,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公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即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帶來的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鐘內教師優化教學過程,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並克服無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公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

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慧型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髮的心理體驗。

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乙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的具有明顯優化特徵的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數(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徵)、過程變數(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數(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畫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絡,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絡,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互動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獲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與發展。「預期的」是指學生所期望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好的、符合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尤其是創新教育要求的目標與任務;「應有的」是指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應該達到的「進步與發展」目標。由於每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節課中獲得的「進步與發展」也不盡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應有的「進步和發展」就應當認定為是「有效教學」。

1、關注教育教學效益

圍繞「用較少的師生的精力和時間,取得較大的進步和發展」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效率。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師「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而是取決於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的進展情況。有效教學旗幟鮮明地反對缺乏效益的「奉獻」,因為這種意義上的「奉獻」其實是在耽誤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2、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

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盡可能地明確與具體,只有目標具體,措施才有針對性,也便於檢驗教師的教育教學效益。有效教學既反對拒絕量化,又反對過於量化,應當科學地將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生成績和老師的工作實績。

3、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努力實施有效的學習過程。

學生參與包括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三個方面。學生的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成正比的,相關影響,而且二者對高層次思維有著極其顯著的影響,學生的行為參與對高層次思維沒有顯著的影響,但對學生計算能力和解決簡單應用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於學生的廣泛參與,將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啟發,激勵從而優化知識結構,乃至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4、有效教學也有一套策略。

它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選擇,以至於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它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不過教師還應當按照新時代的要求無能為去充實提高相應的新的教育教學技能,譬如:課程開發的基本功、教學策劃與設計的基本功、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的基本功,幫助與指導學生積極.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通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的例項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鬆、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六、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對於本課題,我們擬從建立體系和結構框架的維度,採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去研究語文課堂教學。比如從教學過程與教學組織、教學結構與教學要素、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等範疇去研究和把握語文課堂教學,進而去構建融合新理念、新行為、新變化的新課堂。

1、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因素分析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方法進行。

(1)因素分析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語文學科進行實驗。

(2)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後期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4)文獻法。蒐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2、研究思路

本課題的研究,我們的思路是重建課堂。重建課堂,意味著我們要按照多元智慧型,建構主義理論和新課程的理念研究、改變和重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索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有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該發生一種結構和性質的變化。

這種變化不僅會體現在教師的思維中,而且要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操作和教學行為中,更要體現在現實的課堂中和學生當前的學習和發展中。

七、課題的研究原則

1、課堂中心性原則:不管哪一教學層面的研究,都要以課堂為立足點和歸宿,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逐步優化,推動課題研究的全方位開展。

2、全體參與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開發每乙個學生的潛能,為每乙個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有效的途徑。

3、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啟發探索性原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新事物。教師的啟發,目的在於引起(而不是代替)學生探索。

5、求異擇優性原則:引導學生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盡可能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方法,並能從「異」中擇「優」。

6、民主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啟發,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

7、評價激勵性原則: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情感,對學生創新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八、課題的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兩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構建階段(2023年7月——2023年8月):

主要工作:

(1)組建課題組,確定實驗班,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畫。

(2)召開課題組會議,學習討論研究方案,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檢視搜尋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階段成果:形成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全面實施階段(2023年9月——2023年11月):

主要工作

(1)課題組教師按實施計畫進行實驗。

(2)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

(3)召開課題研討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比賽。

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 鄒宇 教育界 上旬 2016年第04期 摘要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過程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然而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存在著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本文將對此種現象進行分析,並提出一些相應的策略。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現狀策略 新課標明確規定,要提高...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有效性

語文教學的課堂評價,既是教師緊扣教學目標 為學生創造能力展示機會的具體行為,也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其目的,語文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且進一步指出,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由此可以看...

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作者 石紅妙 神州 2012年第18期 摘要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乙個環節。科學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激勵表揚 解惑釋疑 點撥導向等功能,使課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新課程改革倡導 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的課程評價,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精當的評價語言 靈動的評價方式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