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2021-03-04 09:59:47 字數 5474 閱讀 9623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的提出: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課程改革最重要的陣地。它不僅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物理空間,更是乙個特殊的社會舞台。

課堂教學生機勃勃,情境互動,複雜多變,豐富多彩,蘊含著體現生命價值的課堂文化。可是長期以來,在傳統教育影響下,人們把課堂教學主要框定在教師的教學活動範圍內,把課堂教學活動的性質定為「特殊的認識活動」,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無效現象大量存在,雖然我國目前的課改實驗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一些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下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目前的中小學教學有乙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

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教學中少、慢、差、費的低效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其主要表現有:(1)教師主宰。教師決定課堂教學一切,形成「五個中心」,即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講課為中心,教師講課以教材為中心,學生學習以做題為中心,教學價值為應試為中心。

教師是「指揮者」,學生是「執行者」,對學生而言,教師是永遠以「權威」「霸主」的身份自居;對教師而言,學生則是以「奴役」「玩偶」的角色出現。本該充滿師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動過程變成了「不公平的交易」或「強行買賣」的過程。(2)主客體錯位。

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教師演出「教案劇」的場所,學生只是教師的配角。教師習慣於「**式」的教,學生習慣於「被動式」的學;教師只顧「教什麼」,不研究「怎樣教」;學生只知「學什麼」,不掌握「怎樣學」;教師越俎代庖,學生惟馬首是瞻。本應是課堂主體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水平被置之度外,結果是學生不會學,不懂學,乃至學不好,學習效益差。

(3)忽視差異。沒有把學生當作是乙個個充滿活力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個體,而把他們當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沒有把學生的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而是當作一種教學阻力,始終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課堂教學活動作為生產「標準件」的流水線,使千差萬別的學生經過統一的打磨,塑造成乙個個統一規格、統一標準的「產品」。(4)知能脫節。

課堂教學重接受、輕**,重聽課、輕動手,重記憶、輕應用,重結果、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和價值觀,強調知識的掌握和經驗的沿襲,忽視能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知識只是以孤立蒼白的形態而不是生動聯絡的形態為學生所接受,學生成為「知識的巨人」、「行動的矮子」。(5)重負低效。「加時之風」、「題海戰術」、「增壓之道」盛行,其結果是教師累、學生苦、家長難、教學代價高、效率低,課堂教學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6)物式灌注。教師是「水桶」,學生是「水碗」,課堂教學是「灌水」的物式行為和過程。知識本位的物式教學目標成了唯一的教學目標,全盤講授的物式灌注成了唯一的教學方法,量化評分的物式評價成了唯一的評價手段,整齊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了教學的價值標準。

這種物式灌注的教學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被挪用,自主思維的空間被擠占,智慧型被窒息,精神被萎縮了。(7)追求形式。沒有把課堂教學目標真正定位在學生的發展上,缺乏對學生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思維力度、思維效度的訓練,而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時尚化、手段**化、結構模式化、過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課堂教學研究轟轟烈烈,實質上課堂教學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8)發展畸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而單純注重認知發展,只訓練學生的即時應試能力,而對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養卻加以忽視,導致學生表現出不會思維,不會創新以及情商較低的畸形發展狀態,成為「不完整的人」。總之,課堂教學失去了教師和學生生命價值的依託,也失去了課堂教學核心的生長性質,使課堂生活變得暗淡無光,缺乏生機和活力。

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乙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現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本課題正是基於對課堂教學現狀的考察與反思提出來的。

2、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課堂無效或低效教學「致命因子」,探求有效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如何在實踐層面推進有效教學的策略,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二、課題界定

所謂有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具體來說,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即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結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因此,評價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者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以及學到什麼程度,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

如果教師做不到,那麼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不能稱之為有效的教學。

三、研究依據和假設

(一)研究依據: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以後,大家普遍認為:

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在課堂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如程式教學、課堂觀察系統、教師與學生的行為分析、教學效能核定的指標體系以及教學行為——結果變數等。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1.赫斯特等人對有效教學的研究。赫斯特(hisrst)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和擴大概念圖式和心理技能,從而引起行為變化。因此,教師應該經常考慮怎樣使得教學內容被學生接受,使得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合理地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可以使得學生學到更深、更多和更廣泛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考慮學生的個人需求和自主權,學生在課堂裡的行為問題就會屢屢發生,導致差生的成績一再滑坡。他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保證學生有興趣,能自我激發動機,有自主權。

這樣,學生大腦完全投入到處理教材和學習任務之中,他們就會一直學習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因此,下列三種情況可以稱得上是有效教學: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上課結束很久以後,學生還在繼續研究和**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

2、國內的有效教學研究也很活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

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

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學等)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乙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於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

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乙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

」「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與評價三個階段的具體教學策略,還提出教師應該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情景時能作出決策。

3、新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建構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效教學的行動研究中,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獨樹一幟。

在「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發展地發展」這一核心價值觀下,「新基礎教育」從對教學設計的要求開始,經實施教學過程,到反思和重建,向教師提出一整套教學行為的新要求,並通過這些行為推動教師回到「研究」之中,從而促進教師發展。經過長達10年研究形成的報告及葉瀾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假設:我們設想,通過本課題研究,能總結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特徵,找到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並研究出與之相對應的策略,從而真正提高我區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推動我區的語文課程改革工作持續、深入地發展。

四、研究方法和原則

本課題採用綜合方法進行研究,即根據不同階段要求將文獻研究法、觀察法、調查問卷法、行動研究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綜合運用,以期達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內容主要採用觀察法、調查法、文獻研究法等,從多角度收集情報資料,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找準突破口。

2、具體研究階段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在行動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動,逐步完善有效教學方案和實施策略;採用個案法,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總結驗證課題假設。

3、總結階段,採用抽樣調查法,評價學生素質和教師專業發展情況;綜合採用「質」和「量」的辦法,形成研究報告。

研究原則:本課題研究應遵循自主性原則、**性原則、創造性原則和合作性原則。

五、研究目標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徵,找到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並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學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策略,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六、研究內容

1、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現狀的調查研究

2、 分析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教師行為的有效性

學生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反思的有效性

3、 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課堂教學準備策略(備課階段)

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策略(課堂教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策略(課堂評價)

七、研究步驟

1、前期研究階段(2006.9-2007.1)

大面積調查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課堂教學高效或低效的特徵,完成調查報告;文獻**,確立課題並加以論證,完成課題研究方案

2、組建課題組階段(2006.9-2007.1)

成立課題組,確立課題實驗基地,建立「核心型」、「鬆散型」課題組織;組織子課題主持人和骨幹成員培訓會,提出組織、管理、科研的具體任務

3、具體研究階段(2007.2-2007.6)

1)進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主要任務:a深入課堂,通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編寫典型案例,部分課完成課堂教學錄影。b完成有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階段實驗報告。

(2)問題研討階段。

主要任務:進一步開展研究實驗。邀請相關專家商討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

4.總結研究成果階段(2007.10)

八、預期研究成果

力爭形成豐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優秀**集、典型教學案例集、製作課堂教學片段錄影。

九、保證措施:

1、專家們對科研工作的有力指導,前人研究成果可資借鑑。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

射陽縣實驗小學 一 課題的提出 在新課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春天。那充滿智慧型充滿詩意充滿精彩的課堂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的教師則是 新瓶...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 吳世林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 提高 進步。具體表現在 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 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使之語文素養得到提公升,並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我們要抓住課堂這個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向...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計畫

策略研究階段計畫 金川區雙灣鎮東四溝小學高虹 子課題名稱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 研究目標 1 探索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方式與途徑,從而優化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素質發展。2 利用課堂有限的空間進行識字遊戲。通過趣味識字的教學,突破傳統的識字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適合學生興趣的 遵循學生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