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

2021-03-04 09:59:47 字數 4606 閱讀 2233

● 射陽縣實驗小學

一、課題的提出

在新課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春天。那充滿智慧型充滿詩意充滿精彩的課堂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的教師則是「新瓶裝舊水」,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語文課堂教學還如從前一樣——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學生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乙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本課題針對普遍存在於小學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或低效的現實問題而提出。

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依然普遍存在著。其典型表現為:三維目標的割裂、教學內容的泛化、教學活動的外化、教學層次的低下、預設與生成的衝突,等等。

造成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習興趣漸失,學習能力低下,主動精神與創造力缺乏。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的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的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的挑戰與學習者的內在愉悅。師生實際的精力付出與實際收效之比實在不協調、不對等。

(二)、本課題針對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的常態教學中的突出問題,許多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都會時常發生,但往往屈從於應試教育的評價體制,而怠慢、忽視並最終放棄了對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的真正審問、慎思與研究。造成新課改的理念與現實行為的人為割裂的尷尬。

除此,長期以來的慣性思維與惰性也抑制了教師創新思維的發展,遮蔽了問題解決的新角度與新出路,使得「無效低效」這一重大問題的實際研究與解決始終停留在口頭上,處於一種應付的狀態。

課堂是教與學的統一體,不是教的單一體,也不是學的單一體,也還是單純的一加一等於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的改變,教的優化才能導致學的優化。但同時必須認識到,教畢竟是為了學,教與學是兩個可以不同側重的角度。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學,對學生的了解與學情的調研是教師教學的核心基本功。對於教學研究更是如此,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平時的觀察感覺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科學的全面的調研顯得尤其重要,是研究與實施的前提條件。

在課題研究前期,結合我們平時的觀察與感受,採用問卷、訪談、聽課觀察或聽後測試等方式,調查我校學生目前課堂學習的有效程度(參與程度、興奮程度、掌握程度、興趣程度……)——掌握問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形成調查報告。我校在對語文課堂教學調查分析中發現,在實施新教材的過程中,由於受教師的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很多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導致很多問題:

主體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創造性缺失……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限制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公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的界定

所謂"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時間內組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優化提高達到的程度。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穫)——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並克服無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公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

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慧型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髮的心理體驗。

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乙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課堂教與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的具有明顯優化特徵的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支撐性理論

1.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理論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數(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徵)、過程變數(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數(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畫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絡,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絡,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互動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

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2.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理論

(1)先決條件

為了形成學生掌握學習的環境,教師必須在學生達到掌握學習的水平時能夠加以識別,必須能夠解說掌握意味著什麼,必須能夠收集必要的證據以確定學生是否已達到掌握學習的要求。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詳細說明,是讓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知道預期目標的乙個先決條件。把這些詳細說明轉化成評價的程式,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學生在完成這門課時應該達到什麼標準。

(2)實施程式

掌握學習的乙個核心問題,是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詳細的反饋,使教與學過程中出現差錯後馬上便把它們揭示出來,並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具體的補充材料以矯正差錯,因此,反饋通常採用診斷式的形成性測驗的方式。布盧姆認為,只要教師對學生應該做些什麼提供具體的建議(根據形成性測驗的結果),學生一般都會試圖去克服這些問題。

(3)掌握學習的結果

布盧姆是從掌握學習的認知結果和情感結果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的。布盧姆認為,只要採取掌握學習的策略,絕大多數人都能得5分。當學生掌握一門學科,並得到了客觀的和主觀的證據時,他們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會產生深刻的變化。

3.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質在於"以最小必須的消耗,取得該情況下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內涵是指,從現有的學校條件和師生的實際可能性出發,依據一定的標準來衡量教學所能獲得的最佳效果。在他看來,教學過程效果最優化有兩條衡量標準,第一條標準是"每個學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務,於該時期內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達到最高可能的水平 (當然,不能低於及格水平)。

"第二條標準是"學生與教師遵守學校衛生學和相應批示所規定的課堂教育和家庭作業的時間定額。

4.系統論、控制論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思想和系統方法的核心和基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系統整體性的集中體現,也是系統思想的乙個基本定律,這個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強調系統的整體性,堅持區域性服從整體的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結構。事物的發展除了因量變引起的質變外,還有由於改變了事物內部各因素的排列組合關係,即改革事物的內在結構所引起質變的。要把合理結構的思想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使組成教學活動的各個要素,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評價等,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的選擇、材料的組織、對師生行為的規範等均要統籌安排、互相協調,以獲得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高效率。

(三)本課題在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和趨勢分析

1.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

有效教學研究在中學比較受關注,估計受中考、高考的影響。如杭州富陽市郁達夫中學的課題《讓學生更有意義地學習——初中生課堂有效學習提公升的策略研究》等,再有,近來,南開大學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連續發文對中學語文無效教學進行批判(《中學語文「無效教學」批判》——《人民教育》2023年第9期;《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2023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談中學語文「無效教學」》2023年第7期)

2023年開始,蘇州吳江教研室牽頭研究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他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在關注學生全方位的素質的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必定要關注師生雙方的教學效益;另外有效的課堂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要兼顧暫時的量化和長久的效益所產生的積澱。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研究》開題報告

課題主持人 田麗智 一 課題的提出 1 背景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歷來是教育界人士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我們做為一名老師不斷追求的目標。目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廣泛存在著 學生學得很苦,教師教得很苦,但大多數情況下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效益差 的現象。不少學生依賴教師,被動地接受性學習,教學效率低 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研究計畫

策略研究階段計畫 金川區雙灣鎮東四溝小學高虹 子課題名稱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 研究目標 1 探索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方式與途徑,從而優化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素質發展。2 利用課堂有限的空間進行識字遊戲。通過趣味識字的教學,突破傳統的識字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適合學生興趣的 遵循學生認...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有效性研究》中期報告

一 課題的提出的背景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經提出乙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 經驗 反思 成長,並指出 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專業成長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乙個不可缺少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