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實踐探索中的幾點思考

2021-03-04 09:38:41 字數 4862 閱讀 2849

四川省閬中東風中學校侯健

以往的美術鑑賞教學,只是對美術作品進行基本的介紹,比如作品的風格、流派畫家的生平、奇聞軼事等,而新課標提出: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活動。可見要讓學生真正經歷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的思維過程,必須要把以往單一的「注入式」教學行為轉變為讓學生自主合作、**的美術鑑賞教學行為,從而使美術鑑賞的課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感到學生的鑑賞能力與其年齡所具有的思辯能力並不匹配,主要表現為:

一、審美經驗欠缺

(一)高中學生在美術鑑賞活動中往往以「像不像」、「漂亮不漂亮」來作為標尺,對一些能產生感官舒適的作品有自然的親近感(如帥哥、美女照),對一些具象作品尚能談一些審美感受(如《父親》刻畫的精細度、畫面傳達的滄桑感),但對於意象特別是抽象作品往往束手無策,普遍認為「看不懂」,在鑑賞標準上存在著許多盲區。

(二)鑑賞時只會談一些淺層感受,如鑑賞《蒙娜麗莎》時會說「很美、很舒服、很親切」,基本上是比較膚淺的感悟式鑑賞。對於作品的形式美、社會學意義則很少關注,更不懂得聯絡、比較、考證等較嚴謹的鑑賞方法,鑑賞缺乏必要的完整性、系統性及深度,大多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二、思維有惰性

(一)大多數學生回答問題時習慣於看一下課本上是怎麼寫的,如鑑賞《星空》只會說是凡高對宇宙天體運動的認識,而鑑賞《蒙娜麗莎》則會脫口說出「神秘的微笑」。。。。。。對作品的理解缺乏個性的認識與感受,人云亦云,沒有主見。

(二)許多學生並不看重審美的重要性及對自身帶來的影響與意義,對美術作品缺乏研究的習慣,甚至懶得去想,思維游離於課堂之外,更不會去課後拓展。課堂常常處於教師口乾舌燥,學生無動於衷、昏昏欲睡的尷尬境地,學生的學習意識缺位,學科價值虛無。美術課形似雞肋,味同嚼蠟。

若對以上現象進行歸因,則與長期以來美術課的邊緣化與弱勢有關,亦與高中生心理的不平衡性、動盪性和封閉性特徵密不可分。現實的公升學壓力抑制了高中生美術學習的興趣,美術學習價值的內隱性及滯後性與功利、浮躁的學校教育恰似遠水與近渴之喻,美術學習似乎可有可無,審美水準及學習能力低下也就不足為奇。要改變美術教育大環境不盡人意的狀況是個長期、漸進的過程,現談談我多年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重塑美術鑑賞課堂教學觀是實踐新課標的根本

傳統教師對美術教育價值的認識仍然停留於對學生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知識和技能「重、難點」抓得很實,「過程與方法」,「感情態度與價值觀」卻很虛,很少有人真正思考美術教學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形成有何特殊的貢獻。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研究教學理論和方法,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言語背後的教學價值觀,反思其問題所在,研究和創造出自己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新課程的學習,**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價值觀的依據及合理性,進而重建鑑賞課的教學價值觀,並逐步有意識地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生既能學會基本美術言語以及美術的發展規律,又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表達自己的感情、思想,美化環境和生活」。盡可能發掘美術科學獨特的「育人價值」,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二、優化美術鑑賞課教學環節是實踐新課程的靈魂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入手、營造氛圍提公升審美情感。

「趣」是美術課的動力;美術鑑賞課離不開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我們要尋找一些現實的話題,有針對性的話題來激起學生**的。如《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判定》這一課時,我先出示《倫勃朗的自畫像》、凡高的《加歇醫生像》、畢卡索的《朵拉與小貓》和波洛克的行為藝術油畫的圖案,讓學生猜猜這些油畫的拍賣價是多少,當學生知道倫勃朗1130萬美元,凡高8250萬美元,畢卡索9520萬美元,而波洛克的一幅抽象油畫作品以1.

4億美元的天價被拍賣出,學生很難理解,非常好奇,紛紛提問這是為什麼?從而引出影象的獨特性、創造性的價值,所以教育學生不能用「像不像」作為判斷美術作品價值的標準,學生的興趣來了,印象也深刻了。

(二)嘗試各種鑑賞方法,剖析作品內涵 、讓學生獲得分析與理解品的能力。

美術作品的鑑賞方法有很多,其中**討論法、體驗學習法、參觀考察法在具體教學中是通用的鑑賞方法;直觀法、感悟法、形式鑑賞法是常用方法;圖表分析法、比較鑑賞法等是必備的方法,不同的美術作品,選擇的鑑賞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以比較鑑賞教學法為例,通過「橫」的比較,把同一時期的中國作品與西方作品相比,拓展視野。通過「縱」的比較,把不同時代的作品進行比較,加深認識學生了解,更好地走進美術鑑賞領域。

再如導學西方美術部分的《大宮女》作品時,通過以下兩個問題提示學生整體觀察作品:從作品中看到了什麼?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學生就能選用前期積累的「觀察分析法」整體觀察作品——什麼色調?構圖的安排上有什麼特別之處?進而具體觀察作品區域性-作品的色彩、構圖、材質、肌理、線條等,學生通過適合的方法,實現作品內容和美術語言的有效分析。

有再如《自由引導人民》在反饋環節中教師提示學生用「評價法」描述:什麼環境?什麼動作?

作者表達什麼?他用的什麼手段、方法,形式來表現的?反映了什麼?

我的質疑是什麼?通過由深入淺,由表及裡,由形式到內涵的有效評述,讓學生真正走進鑑賞的角色。

鑑賞不同型別的美術作品,其方法是有區別的,如繪畫的語言不同雕塑語言,鑑賞時的語言理解就不一樣,相同型別的美術作品其鑑賞方法也不一樣,如同樣是繪畫,由於材質不同,製作手法不同,畫面效果不同,欣賞是也要區別對待。雖然教材,資料的多樣性決定了學法因「材」而異,但在規律上是可以求同的,學習西方美術部分內容,作品形式各具特色,藝術家強調個性化的表達,作品的視覺形式不屈從於公眾的審美品位,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畫家的個人特質,找一找個性化的表達,想一想風格與演變」來欣賞這些作品。美術作品鑑賞強調「外師進化,中得心說」其間方法的可得 ,貴在領悟。

這樣,不僅促進學習方法的積累,還會增加興趣和主動**的附加值,為分析、解釋、和評價藝術作品打下紮實的基礎。此過程教師不必強求學生所感相同,應讓學生忠實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美術鑑賞重在思考、思辨。是更高層次的審美活動。因此,我們不僅讓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甄別評價,**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自我評價,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決策,促進可持續發展「學習能力」。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是實踐新課標的重要手段

(一)轉換教師與學生的定位、凹顯生本意識。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美術水平,美術能力興趣愛好,3-5人組成乙個學習小組,研究不同的課題,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自主**、交流、溝通、合作發展。

課堂上,由課題組的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台給其他同學上課,交流他們的研究成果。每節課變換不同的課題和授課者(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自己表達能力,張揚個性。

在課題組的學生扮演老師授課的基礎上,營造討論溝通質疑的氛圍,讓坐在下面的其他同學大膽的挑戰授課者,坦率發表自己獨到見解。在「自主合作、**、體驗、欣賞」的學習活動中,完成對美術作品的鑑賞、獲得充分的審美享受。

教師由課堂教學的主講人變成課前的指導者,課中的組教者和課後的評價者。此過程,教師面對的是乙個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應首先深入了解課程開發的特點,隨時優化課堂結構,熟悉與掌控課程自組過程中的可能情況,突出情況。其次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再其次要有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

最後教學後要寫教學反思。

(二)引導「追問」,消除惰性。

教師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及效度的最好方法是「追問」,怎樣「追問」呢?教師在課堂上的追問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指向,過難或過深,可能產生**阻礙,所以要低起點提問,如「在這個作品中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你贊同他的觀點嗎」、「這是誰的作品」、「這件作品屬於哪個流派」、「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大家還有不同的觀點嗎」等等,談論美術就像談論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而通過追問,可以使得話題不斷的延伸拓展,雖然表面看每個追問的問題都比較簡單,學生的鑑賞變得全面、整體、深入、系統,老師的教學也變得更有效。

二是要追問個體的同時要顧及全體,如「這是誰的作品?」,「這件作品屬於哪個流派」等一些封閉式的問題,盡量讓大家一起回答,即使對某個學生進行追問,教師也要用他的觀點同大家**,「還有不同觀點嗎?」「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

」如此追問就可以以點帶面甚至面面俱到的理想狀態。三是要努力引導學生追問。追問是通過教師的「引」(啟發鑑賞思維)和「趕」對問題進行持續的關注與**,從而獲得全面、整體、深入、系統的鑑賞感受,那麼追問這種方法最終要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才有生命力,因此在追問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相互的追問、評價與辯論,適時的把追問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公升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度,提公升美術學習的態度,挖掘美術學習的深度,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能力。

(三)探索多元化教學方式。

嘗試多領域知識融會貫通,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美術欣賞是一種視覺心理活動。它從視覺對作品的直觀感受開始,通過知覺與聯覺、統覺而變成情感和意識的過程。「美術欣賞」著重於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即側重於「悅目賞心」的審美過程。

而美術鑑賞是「從哲學、美學、美術學、歷史學、社會學等角度對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藝術技藝、思想內容、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批評後,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即更側重於對作品的理性分析、鑑別和判斷。

我鑑賞《西方古典藝術的發源地——希臘、羅馬美術》一課的教學中,接觸到了大量的古希臘人體雕塑作品,尤其運動中的男人體。有學生又覺得不能理解:為什麼這些表現運動姿態的古希臘人體都是不穿衣服的?

難道古希臘人在運動的時候就是不穿衣服的嗎?這難道不是有傷風化嗎?老師引領學生帶著這俗人的疑問去加快學過的歷史知識、翻閱歷史課本,尋找古希臘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以及地理環境。

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三個原因:一是古希臘人為了對外掠奪和防禦戰爭,維持他們賴以謀生的海上**,迫切需要體格強健的鬥士,所以很早就重視體育運動,世界上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在奧林匹亞村舉行的;二是古希臘男子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都是不穿衣服的,他們認為,健美有力的身體是最值得炫耀和展示的,這也為人體雕塑的發展創造了無比優越的條件;三是古希臘人篤信神靈,古希臘神話又崇尚「神人同形同性」,所以古希臘人體雕塑塑造的是神祗的形象,卻有著準確的人體比例,顯得有血有肉、真實而完美……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後,學生再欣賞雕塑像《擲鐵餅者》、大理石群雕《拉奧孔》等古希臘雕塑藝術作品時,就能夠有意識地關注雕刻者對人體比例、肌肉組織走勢等方面的把握和處理;也明白了為什麼被譽為「完美的化身」的雕塑《公尺洛斯的阿芙羅狄特》在現在的人們看來略嫌健碩的緣由,而她那充分展示完美比例身材的**又讓學生為之驚嘆,為之傾倒……此時同學們早已忘記了剛開始欣賞全裸人體時的害羞而全情投入了!

高中美術教學中的美育與美術鑑賞

作者 李如燕 文教資料 2018年第17期 摘要 現階段,國家教育部門在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要通過美術課程所凸顯的人文性質與審美價值,達到陶冶學生情操 提高其審美能力的目的。本文立足於我國高中美術教學工作的開展實況,了在這一過程中開展美育及美術鑑賞工作的具體策略,希望為我國教育教學領域的發展,提...

新型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 楊冠磊 參花 下 2017年第11期 摘要 傳統高中美術鑑賞教學中,多採用 展示 講述 的方式。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和實施,這種傳統模式已經難以適應課程性質 理念和目標方面的新要求,引入新的 科學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鑑於此,本文從教學模式的含義談起,就翻轉課堂 情境創設等全新教學模式的運用進...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策略談

摘要 美術鑑賞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和主體性的實踐活動,美術鑑賞能力的培養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在美術鑑賞教學過程中,深入思考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了一些形式有效地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的方法。關鍵詞 高中美術鑑賞 鑑賞氛圍 美術資源 教學手段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 指出 美術鑑賞是運用感知 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