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期末考核複習

2021-06-01 13:17:51 字數 3725 閱讀 2416

電大《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科期末考核複習資料

(本課程考核的主要題型是填空20%,簡答30%,論述15%,案例分析10%,應用題25%。)

一、填空題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一門兼有(理論性)、應用性與(實踐性)複雜學科。

2.從素質內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務知識(公民美德)和政治參與技能的人。

3.(談話)有助於整理、歸納學前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能豐富學前兒童的知識,引發思考,使他們產生相應的情感態度,並發展語言。

4.(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學習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範,並內化為個人的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造的過程。

5.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是他認為個體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說明了童年(早期經驗)的重要性,使後來的研究者更為關注童年階段對人醫生稱場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把兒童期視作乙個「前**」的階段。

6.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根據手段的不同,強化被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7.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親附近愉快地遊戲,自信地探索環境,但並不時刻在意母親是否在場。而且,兒童對陌生人一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在依戀的型別中,這是(安全型)兒童的行為表現。

8.方向性原則保證了教育目標制定的理想性與(價值性),基礎性原則保證了目標制定的現實性與(合宜性)。

9.參觀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帶領學前兒童(觀察)某一綜合性的社會設施或機構,促使他們加深對這些設施和機構的了解。豐富呀、他們的知識經驗,並使他們獲得某些(社會技能)的方法。

10.教育目標的提出通常有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維度。

1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務是:研究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問題,揭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原理與規律)。

12.在埃里克森看來,學前階段的兒童人格發展要處理的三對主要矛盾是:信任對不信任,(自主對羞怯),主動對內疚。

13.社會學習的主要理論假設是:兒童社會行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體驗自己)的行動後果或通過(觀察別人)的行動及他們所引起的後果而進行學習的。

14.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主要特點有(隨機性和無意性),長期性和反覆性,(情感驅動性),實踐性,。

15.(行為練習法)是指組織學前兒童按照正確的社會行為要求反覆進行練習,促使學前兒童掌握和鞏固某種社會行為技能的方法。

16.教師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要樹立(人格陶冶)的目標觀、整合性的教育內容與力量觀、(滲透性)的教育方法觀。

17.柯爾伯格運用道德兩難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在這一理論中幼兒主要處於(前習俗水平)階段。

18.(觀察法)有直接、適用範圍廣、切入點細小的特點,適用於活動物件少、活動相對集中、需要收集資料比較具體的活動。

19.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表現有:行為不足、(行為過度)、不適當行為。

20.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是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滿足社會和個體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斷的活動,其主要領域包括對幼兒園開展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作用)的判斷和對教師從事的社會教育工作產生的(實際成效)的判斷。

2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有:(活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整合性原則。

22.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應掌握的基本資訊有:(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資訊)、教育目標與內容方面的資訊、(教學資源方面的資訊)。

23.社會性主題方案的架構通常是教師從教育目標出發,選取若干個內涵相關、層次遞進的子目標及其活動內容,使兒童在(情感體驗)中積累相關的認知經驗,然後在(實踐嘗試)中逐步學習和形成良好社會性行為的過程。

24.教育目標的提出通常有知識、能力與(情感目標)三個維度。

25.教學目標的陳述要注意:陳述的角度要(統一),目標陳述應簡潔明瞭、(可操作)。

26.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是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滿足(社會和個體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斷的活動,其主要領域包括對幼兒園開展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作用的判斷和對教師從事的社會教育工作產生的實際成效的判斷。

27.對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師的目標制定是否(全面、具體、有操作性),並且(重點、難點)突出。

28.從「學」的方面看,教育活動的評價主要涉及幼兒的(參與度)、情感、互動程度、(學習習慣)幾個方面。

29.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過程包括確定評價的(目的與內容)、收集(評價資料)、設計評價方案、實施評價方案到處理評價結果等若干步驟。

30.觀察法有(直接、適用範圍廣、切入點細小)的特點,適用於活動物件少、活動相對集中、需要收集資料比較具體的活動。

31.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特徵有:(永續性的困難)、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為、不理會現實、(幼兒生活中存在客觀困難)。

32.皮亞傑對幼兒實踐規則的研究表明:處於學前期的兒童還沒有形成對規則的較(穩定地理解),多數時候他們會認為規則怎麼樣都行。

那麼,幫助他們規則意識的建立則需要通過(自然的後果體驗)來慢慢建立。

33.焦慮具有兩個關鍵特徵:即強烈的(負面情緒)和(恐懼成分)。

34.雖然各種焦慮行為的干預指導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讓幼兒接觸(引起焦慮的環境),物體和(情境)是所有指導策略的基本路線。

35.工具性攻擊指幼兒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做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這類攻擊本身不是為了給受攻擊者造成(身心傷害),攻擊在這裡被當作一種手段或工具,用以達到傷害以外的目的,如獲得某一物品等。

對待這種行為,教師不應該過多的關注幼兒的行為本身,而是應該關注幼兒採用方式的(適當性)問題。

36.相關後果法即是對幼兒施加其行為的強加後果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並澄清了限制,它通過行為的效果來傳達哪些言行不能容忍。

同時,相關後果能幫助幼兒了解為什麼某種行為不可取,為他們提供改變這種行為的個人動機。相關後果不是僅僅強迫幼兒按照**認為最好的那樣去做,而是幫助幼兒反思(自己行為)的後果。相關後果法用(幼兒自己的經驗)作為教授可取行為的基礎。

37.強化物一般可分為五類:(消費性強化物)、活動性強化物、操作性強化物、擁有性強化物、(社會性強化物)。

38.代幣**可以使強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對(群體行為)矯治時,採用代幣**,能使管理(更實用、更方便),也能保證指導計畫的一致和有效。

39.代幣**中的代幣必須是馬上可以利用的(實物或象徵性)的東西;必須是可以計數,具有吸引力,並且簡單、輕便可攜的;必須是能夠隨時都可以方便發放的;必須是幼兒不容易複製的;必須是不具備其他(實用功能),也不容易與別的物體相混淆的東西。

40.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指導程式是:確定指導物件,(制定指導方案),建立個人檔案,行為觀察記錄,(指導研究設計),選擇教育材料。

41.訪談法的特點有三個。第一,訪談特別是自由式訪談比較靈活。

只要被訪問者有時間,雙方就可以進行訪談。第二,(適應面廣)。訪談的物件很廣泛。

第三,訪談易於實施。

42.社會測量法是確定某一特定群體內人際關係及該團體內(人際關係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種研究方法。

43.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三類依據中,學前兒童發展規律與需要可以說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內在依據;社會發展需要使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外在依據);我國教育目的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操作性依據)。

44.張宗麟所著(《幼稚園的社會》)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社會」領域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和方法等,精闢地分析了社會、兒童社會的實質,並以案例形式展示其豐碩的研究成果, 倡導實施社會化的幼稚園課程。

45.兒童社會性發展影響思想品德發展,要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上來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但也不能以兒童社會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品德涉及的是是非善惡的(價值問題),社會性涉及的是生存與生活的問題,乙個是精神與道德問題,乙個是社會問題,各有不同的指向。

46.兒童社會認知發展與一般認知發展並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認知發展的研究。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複習

一 填空題 每空1 分,共 20分 1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指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本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和活動,陶冶兒童性靈,培育有著良好社會理解力 社會情感...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形成性考核冊

第五至六章 一 填空題 每空1分,共20 分 1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有整合性原則。2 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應掌握的基本資訊有教育目標與內容方面的資訊 3 社會性主題方案的架構通常是教師從教育目標出發,選取若干個內涵相關 層次遞進的子目標及其活動內容,使兒童在 中積累相關的認知...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教學總結

一 課程特色 學前社會教育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礎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價值取向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 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創設有教育意義和活動等多種途徑,陶冶兒童的心靈,使之形成良好的社會理解力 社會情感與品德及行為能力,成長為完整健康之人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