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複習

2021-03-03 21:27:05 字數 5023 閱讀 4763

一、填空題(每空1 分,共 20分)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指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本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和活動,陶冶兒童性靈,培育有著良好社會理解力、社會情感、品德與行動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兒童。

2、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一門兼有理論性、應用性與實踐性的複雜學科。

3、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要樹立人格陶冶的目標觀、整合性的教育內容與力量觀、滲透性的教育方法觀。

4、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了解與把握新事物,善於調整自己,並與不同的人建立融洽關係的能力。社會行動力是一種根據社會現實和需要行動的一種能力。

它包涵著遵守社會規範的能力,根據資訊決策的能力。以及將想法變成現實的能力等幾個方面。

5、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學習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範,並內化為個人的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造的過程。

6、皮亞傑通過研究發現兒童對遊戲規則的理解主要要經歷動作活動、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程式設計等幾個階段。

7、弗洛姆認為人的五大社會性心理需要是:關聯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尋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獻身的需要。

8、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如謙讓、幫助、合作、分享等行為。而,***行為。則是指違法行為或為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行為。

在學前兒童中體現為如打人、罵人、破壞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親附近愉快地遊戲,自信地探索環境,但並不時刻在意母親是否在場。而且,兒童對陌生人也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在依戀的型別中這是安全型兒童的行為表現。

10、共情是維繫積極的社會關係的重要社會動機因素,它作為幫助、撫慰、合作與分享等行為的動機基礎,能激發、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而且對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兒童的自我控制行為受各種因素影響,自我控制水平隨年齡而不斷提高,言語指導和行為訓練在兒童自控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兒童從接受外部言語指導及誘因逐漸發展到根據自身要求和內部誘因來控制行為,從不自覺行為發展到自覺行為。

12、所謂觀察學習,亦稱為替代學習,即學習者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而習得新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觀察學習過程分為四個主要的組分部分: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

和動機過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是他認為個體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說明了童年早期經驗的重要性,使後來的研究者更為關注童年階段對人一生成長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把兒童期視作乙個「前**」的階段。

14、埃里克森認為在自主對羞愧階段,當兒童想自己做主,而**又對之不能理解時,他們的經驗會導致其產生羞愧感。這時教育者要盡可能恰當提供孩子做決定和選擇的機會,以促進兒童情感自主性的發展。

15、從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作用來看可以將其功能劃分為定向、調控與評價功能。

16、在目標制定的三類依據中,學前兒童發展規律與需要可以說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內在依據;社會發展需要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外在依據;我國教育目的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

17、方向性原則保證了目標制定的理想性與價值性,基礎性原則保證了目標制定的現實性與合宜性。

18、選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依據主要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社會生活的現實與發展、幼兒的發展水平與特點、相關學科知識。

19、教育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教育目標的要求,充分關注幼兒的興趣與生活經驗,體現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也要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

20、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主要特點有、隨機性和無意性,長期性和反覆性,情感驅動性,實踐性。

21、參觀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帶領學前兒童觀察某一綜合性的社會設施或機構,促使他們加深對這些設施和機構的了解,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並使他們獲得某些社會技能的方法。

22、行為練習法是指組織學前兒童按照正確的社會行為要求反覆進行練習,促使學前兒童掌握和鞏固某種社會行為技能的方法。

23、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兒童的良好行為是在不斷的試誤與練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對良好行為進行經常性的強化練習,是行為習得的根本途徑。

24、講述法是指教師通過描述事物的特徵,幫助學前兒童了解某一知識、道理、規則,解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解釋事物間的聯絡、關係的一種教學方法。當學前兒童對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無法直接感知的內容時,常常採用講述的方法。

25、共情訓練法是指通過一些形式讓學前兒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緒體驗,以使學前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對他人的類似情緒能主動、習慣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26、陶冶法的最大特點是、潛移默化,因此,要盡可能讓環境說話,讓行動說話,避免過多言語說教。

27、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有:活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整合性原則。

28、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應掌握的基本資訊有: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資訊、教育目標與內容方面的資訊、教學資源方面的資訊。

29、社會性主題方案的架構通常是教師從教育目標出發,選取若干個內涵相關、層次遞進的子目標及其活動內容,使兒童在情感體驗中積累相關的認知經驗,然後在實踐嘗試中逐步學習和形成良好社會性行為的過程。

30、教育目標的提出通常有知識、能力與情感目標三個維度。

31、教學目標的陳述要注意:陳述的角度要統一,目標陳述應簡潔明瞭、可操作。

32、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是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滿足社會和個體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斷的活動,。

33、對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師的目標制定是否全面、具體、有操作性並且重點、難點突出。

34、從「學」的方面看,教育活動的評價主要涉及幼兒的參與度、情感、互動程度、學習習慣幾個方面。

35、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過程包括確定評價的目的與內容、收集評價資料、設計評價方案、實施評價方案到處理評價結果等若干步驟。

36、觀察法有直接、適用範圍廣、切入點細小的特點,適用於活動物件少、活動相對集中、需要收集資料比較具體的活動。

37、訪談法的特點有三個。第一,訪談特別是自由式訪談比較靈活。只要被訪問者有時間,雙方就可以進行訪談。第二,適應面廣。訪談的物件很廣泛。第三,訪談易於實施。

38、社會測量法是確定某一特定群體內人際關係及該團體內人際關係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種研究方法。

39、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特徵有:永續性的困難、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為、不理會現實、幼兒生活中存在客觀困難。

40、皮亞傑對幼兒實踐規則的研究表明:處於學前期的兒童還沒有形成對規則的較穩定地理解,多數時候他們會認為規則怎麼樣都行。那麼,幫助他們規則意識的建立則需要通過來慢慢建立自然的後果體驗。

41、焦慮具有兩個關鍵特徵:即強烈的負面情緒和恐懼成分。

42、雖然各種焦慮行為的干預指導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讓幼兒接觸引起焦慮的環境,物體和情境是所有指導策略的基本路線。

43、工具性攻擊指幼兒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做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這類攻擊本身不是為了給受攻擊者造成身心傷害,攻擊在這裡被當作一種手段或工具,用以達到傷害以外的目的,如獲得某一物品等。對待這種行為,教師不應該過多的關注幼兒的行為本身,而是應該關注幼兒採用方式的適當性問題。

44、相關後果法即是對幼兒施加其行為的強加後果的方法。這種方法強調並澄清了限制,它通過行為的效果來傳達哪些言行不能容忍。同時,相關後果能幫助幼兒了解為什麼某種行為不可取,為他們提供改變這種行為的個人動機。

相關後果不是僅僅強迫幼兒按照**認為最好的那樣去做,而是幫助幼兒反思自己行為的後果。相關後果法用幼兒自己的經驗作為教授可取行為的基礎。

45、強化物一般可分為五類:消費性強化物、活動性強化物、操作性強化物、擁有性強化物、社會性強化物。

46、代幣**可以使強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對群體行為矯治時,採用代幣**,能使管理更實用、更方便,也能保證指導計畫的一致和有效。

47、代幣**中的代幣必須是馬上可以利用的實物或象徵性的東西;必須是可以計數,具有吸引力,並且簡單、輕便可攜的;必須是能夠隨時都可以方便發放的;必須是幼兒不容易複製的;必須是不具備其他實用功能,也不容易與別的物體相混淆的東西。

48、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指導程式是:確定指導物件,制定指導方案,建立個人檔案,行為觀察記錄,指導研究設計,選擇教育材料。

二、簡述題

1、 簡述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任務。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任務有三:一是總結歷史發展中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思想及實踐經驗,以為今天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提供思想資源。二是研究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問題,揭示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原理與規律。

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務。三是指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踐,提高幼兒教師從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水平和效果。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研究的最終任務。

2、 簡述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一般特點。

(1)兒童社會認知發展是乙個逐步區分認識社會性客體的過程

首先,嬰兒的社會認知的發生是乙個逐步區分認識社會性客體的過程,即區分認識人類客體與非人類客體、乙個個體與另乙個個體,自我與非我的過程。其次,這一過程還表現在兒童不同情緒情感、行為意圖及社會規則的認識上。塞爾曼認為,在兒童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中,能否區分他人有意與無意行為是早期發展中的關鍵一步,之後兒童才能逐漸理解人們在同一行為中可能有多種意圖。

在此基礎上,兒童發現對於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著不同的觀點和反應,也就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2)兒童社會認知各方面的發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兒童對自我、他人、社會關係、社會規則以及對人的情緒、情感、行為意圖、態度動機、個性品質等的認識並非同時開始,發展也是非等速的。其發生發展的總趨勢是從認識他人到自我,到相互關係;從認知情緒到行為,再到心理狀態;從認識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而同一年齡的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也是有差異的。

(3)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遵循認知發展的普遍規律,但不完全受認知發展的影響

研究者也認為,兒童社會認知發展與一般認知發展並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認知發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證明,兒童智商與其觀點採擇能力之間的相關係數一般是中等或偏下。

因為當兒童的一般認知達到一定水平後,個體社會認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4)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水平與社會交往密切相關

兒童社會認知的物件既包括人及由人構成的社會關係,也包括其生活的社會環境。兒童不僅是認知者,而且是積極的行為者,他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認知社會的。已有研究表明,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與其社會交往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兒童同伴互動對社會認知有促進作用。其次,兒童交往的需要和動機與兒童社會認知的水平有密切的關係。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期末考核複習

電大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學科期末考核複習資料 本課程考核的主要題型是填空20 簡答30 論述15 案例分析10 應用題25 一 填空題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一門兼有 理論性 應用性與 實踐性 複雜學科。2.從素質內涵角度看 公民是具有公共事務知識 公民美德 和政治參與技能的人。3.談話 有助於整理...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教學總結

一 課程特色 學前社會教育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礎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價值取向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 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創設有教育意義和活動等多種途徑,陶冶兒童的心靈,使之形成良好的社會理解力 社會情感與品德及行為能力,成長為完整健康之人的教...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試卷

漳州市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幼兒園新任教師培訓級班姓名學號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 複習卷 一 填空題 20分,每空格1分 1 社會性是學前兒童社會性情感及社會交往的影響學前兒童 的發展,也是的需要。2 個性是指乙個人的整體心理面貌,即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徵。一般而言,個性包括三部分,還包括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