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文篇

2023-01-02 02:21:05 字數 5012 閱讀 8345

人本位的教育與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義

所謂「目的」,乃是人對於他所希望達成或獲得的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設定。人類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根本區別之一就在於有無目的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勞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於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的設定,具體說來就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格要求。由於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這樣乙個根本問題,所以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動的依據、評判標準、出發點和歸宿。

教育活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所有能夠傳遞人類生產、生活經驗和精神文化的活動都是(廣義的)教育。學校教育(狹義的)產生以前,人類的教育本來是與生產、生活一體的。

人類最早的教育也是有一定的意向性的。這種意向性就包含了早期人類的教育目的。可以這樣說,目的性是人類的「類特性」之一,教育目的則是人類文化自覺的標誌。

狹義教育與廣義教育的相同點在於它們都有目的性,不同點則在於學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強。這表現在以下幾點。

1.學校是專門的育人機構,是人類文化發展和教育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在規劃和從事教育活動時,會比一般經驗性的教育活動對教育目的有著更多的關注和反思。

2.學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專門的教育素養,其中包括較高的對於教育活動目的的設定、反思與理解能力。因此學校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自覺地按照教育目的辦事,對於偏離教育目的的現象也會迅速、自覺地採取措施予以糾正。

3.在設定的程式上,國家或學校在學校教育目的上會有較為全面的考慮。學校的教育目的會更自覺、精確和全面地反映社會和時代的要求,更自覺地反映一定的教育理想,特別是會充分反映教育規律和教育物件身心發展的實際,比之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

教育目的可以分為社會的教育目的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兩類。社會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會對於教育系統的總要求,要求教育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及其發展服務。個人的教育目的則要考慮教育對於個體身心發展的促進,要求教育為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以及未來幸福生活的目標服務。

教育的社會目的與個人目的應當是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體。有效的社會教育目的必須通過個人教育目的的實現而實現。反之,有效的個人教育目的也必須考慮到社會教育目的,以社會教育目的為設定和實現的前提。

孤立或割裂兩者的關係,就會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導致整個教育觀念上的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設定過程之中,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目的和個人目的的統一;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則應在鼓勵教育物件具有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引導這種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結合。

(二)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的區別和聯絡

對教育目的要有乙個正確的理解,還必須將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教育方針等概念作認真的比較和辨析。

1.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格要求,而教育目標則是不同性質、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學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甚至可以是每乙個具體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教育目的必須集中反映時代、社會和個體發展的總體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體現,具有一定的終極性;教育目標則是教育活動的具體努力方向,因學校與專業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階段、物件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課程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具體教育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教育目的的總要求,又要考慮具體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特點,考慮特定教育物件的身心特點和知識水平。

任何終極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須轉化為一系列具體的教育目標才能避免流於空泛;而若每乙個具體的教育目標不與其他平行的教育目標以及其上位教育目標一起聯絡起來,並且最終與教育目的相聯絡,則乙個個具體的教育目標也會因失去整體性而流於瑣碎,失去其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英國教育哲學家皮特思曾經認為,教育理論上許多有關教育目的的論爭其實不是目的之爭,而是「程式原理」之爭。細究起來,思想家們那些抽象的終極目的往往「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實際上只在於實現這些目的的程式和方法。因此,教育家們真正應當關切的是如何達成教育目的的「程式原理」。

在這裡,我們不妨可以認為:注意教育目的在教育目標上的落實是重要的「程式原理」之一。當然,這決不意味著教育目標可以取代教育目的。

2.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但是由於教育方針往往是乙個國家教育工作總的要求,所以它還要特別反映乙個國家教育的根本性質、總的指導思想和教育工作的總方向等要素。同時,教育方針具有政策的規定性,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必須貫徹的強制性。

其反映的教育目的也當然具有某些規定性或強制性。這與教育理論和實踐所要不斷進行客觀**的教育目的也有很大的不同。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英國教育學家約翰?懷特在談到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之後說:「除非教育工作者對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則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肯定會受損失。」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對於教育活動意義重大。具體說來,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現為以下三點。

1.導向功能

教育目的規定了教育活動所應培養的人才質量和規格,實際上就是規定了教育活動的最大方向。教育活動是一種系統工程。一方面,它表現為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規劃的確定以及教育活動內容、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選擇等;另一方面,它又必須是各個年齡段教育的合成,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結合,無論在空間或時間上,都必須朝向教育目的所指明的方向。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的確定以及教育活動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選擇等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為最高準則;同時,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大學、大學後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等也都應互相配合,以教育目的的達成為整體和最高的目標。作為這一整體活動方向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靈魂。

2.調控功能

從巨集觀上說,教育目的對乙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規劃以及教育結構的確立與調整等都具有指導、協調的作用;從微觀上說,教育目的對具體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活動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術的選擇等都有支配、協調和控制、調節的作用。在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條件下,人們在設計教育活動的大小方案時,都會自覺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克服教育活動的盲目性;當教育活動偏離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方向時,教育工作者也會自覺地反思和予以糾正。

3.評價功能

教育活動既然以教育目的為出發點和歸宿,那麼,檢驗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最根本標準,也應是教育目的。評價教育過程是否有效,教師工作成績的高低以及在教育活動中學生成長的狀況如何,雖然可以也必須有非常細緻的具體評價標準,但是所有細化的評價標準的最**值預設都**於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體的教育評價標準的精神核心,也是教育評價的最高準則。

當具體評價標準有違教育目的時,就需要對具體評價標準做出修正。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論

由於教育目的首先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價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體現,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會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觀念和理論。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的基本主張是以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

社會本位的目的論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特徵和要求。《學記》就說:「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為本,但修身的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論語》在談學道時說: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與此相似的是,柏拉圖亦在其《理想國》中認為,教育應當因人而異,對平民階級要培養他們有勤勞和節制的美德;對軍人應當培育他們勇敢的精神;而對最高統治者的教育則應使他們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型,具有「哲學王」的特徵。實際上,柏拉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應當為維護奴隸社會的社會秩序服務。

在近現代教育史上也出現過社會本位的目的論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會學中的社會功能學派。他們將人類個體發展的社會條件無限誇大,認為個人的發展完全取決於社會。

社會學家那篤爾普認為:「在事實上個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只是因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並且參加社會生活。

」社會學家涂爾幹也說:「正如我們的身體憑藉外來的事物而獲營養,我們的心理也憑藉從社會來的觀念、情感和動作而獲營養。我們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從社會得來的。

」在此基礎上,社會功能學派認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會目的。那篤爾普認為:「在教育目的的決定方面,個人不具有任何價值。

個人不過是教育的原料,個人不可能成為教育的目的。」涂爾幹說:「教育在於使青年社會化——在我們每乙個人之中,造成乙個社會的我。

這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家凱興斯泰納則說:「我十分明確地把培養有用的國家公民當做國家國民學校的教育目標,並且是國民教育的根本目標。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者認為,衡量教育好壞的最高標準只能是看教育能否為社會穩定和發展服務,能否促進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開社會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議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充分注意到了社會對個人、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但這一學派沒有看到:

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沒有有活力的個體,社會存在就是病態的;同時離開個體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會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社會是個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社會並不是個體存在的終極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物件存在的條件而對教育物件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夠的關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頗的。

(二)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與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相反,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認為,個人價值遠高於社會價值,因此應當根據個人的本性和個體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持個人本位目的論的教育學家為數甚多。代表人物有盧梭、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等人。

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往往強調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違背這一本性辦事。盧梭就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一切人的墮落都是由於社會的負面影響。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所以「要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他」。盧梭因此認為最好的教育是遠離社會的自然教育。福祿培爾也認為:

「只有對人和人的本性的徹底的、充足的、透徹的認識,根據這種認識加以勤勤懇懇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關養護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識以後……才能使真正的教育開花結果。」正是因為相信人的天性是好的,所以個人本位的教育學家都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盧梭在其著作中說,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間作出選擇的話,他將選擇塑造人的目標。

裴斯泰洛齊也認為:「為人在世,可貴者在於發展,在於發展各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鍊,使人能盡其才,能在社會上達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社會教育反思

7月5日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十年課改 進展 問題與審思 課堂反思星河幼兒園鄭小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中提出,社會教育領導的目標是能主動的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於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人,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複習

一 填空題 每空1 分,共 20分 1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指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本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和活動,陶冶兒童性靈,培育有著良好社會理解力 社會情感...

社會教育活動案例大班

大班 活動名稱 安全標誌 一 設計意圖 新 綱要 中所提到的 應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誌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標誌以其形象性 直觀性 知識性 實用性等特點運用廣泛,並為幼兒理解接受,讓幼兒掌握生活中常見的標誌的內容含義,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安全無小事,責任重泰山 為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