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2021-03-04 09:35:19 字數 3158 閱讀 4756

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黃桂文

摘要:本文就這個教育滯後地區課程改革的主要模式「杜郎口」模式提出個人的實踐與思考。從課程改革本身來論述實施課程改革的必要性,也闡述了傳統課堂在教育教學中不可過多否定的思想,提出了課程改革應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個人思考。

關節詞: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教師學生

課程改革不是乙個新的話題,她一直在催生著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轉變,課程改革對於乙個教師來說不陌生,也不排斥。從20世紀末到現在,課改走過了20多個年頭,不管是過去了的課程改革還是正在進行得課程改革,都有乙個共同的目標——提高學生的能力。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更是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的主體作用被取代、主導作用逐漸被淡化。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標準和模式,創造出了以「杜郎口模式」為代表的當今課程改革的「九大模式」,各地均爭相效仿,希望能通過借鑑和模仿來提高這個教育滯後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打造高效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這個教育滯後地區的教育水平。現就乙個教育相對滯後地區的全面推進「郎口模式」課程改革模式做一可行性論證。

一、統一改革模式有利於管理

乙個地區能在教育主管部門甚至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實施課程改革,無論在哪個方面來說都有利於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非常公平的對各間學校進行考核評比,評出哪些是課程改革優秀學校,哪些學校對課程改革的推進不力,以此來促進乙個地區的課改工作不可謂力度不大。課堂教學模式直接由上級指定,包括上課手勢,講授時間等,這樣整個地區可以像做操一樣,以佇列的整齊度和動作的準確度進行評分,這樣確實有利於工作表面上的管理和指導。

二、「杜郎口模式」真的是素質教育的標桿

「杜郎口模式」教學實行的「

三、三、六模式」和「讓學生動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等教學理念,確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學生「學」的過程,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真正的做了自己的主人——「想怎麼學就怎麼學」。一部分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凸顯,個性得到了張揚,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思維得到了提煉,確實能培育一批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生。在這方面確實有她獨到之處,值得從事教育工作的同仁借鑑。

「杜郎口模式」其實就是利用了「問題導學」,把「導學案」貫穿於教學的始末,教師圍繞「導學案」進行學習,當然也會有作業。據調查,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時間已經嚴重超過了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生作業時間的標準,在加上作業可能就很難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了。而素質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會各種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缺了教師必要的講解,在一些農村學校又沒有家長輔導的條件下,我們的素質教育可能就真的只能剩下乙個「成長記錄」的痕跡了。

個人認為,素質教育還是應該讓學生積累基本的知識,積累基本的文字、優秀篇章、基本的規律、基本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基本的行為規範等,並在此基礎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沒有基本知識的積累,何來各種技能的掌握和展現。希望課程改革可以少占用學生課餘的時間,讓基礎教育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這樣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體現得就不夠好了,教師只能按這些統一的指令上課,使自己的引導更精準、精煉,至於那些中等學生是否理解,不用考慮太多,名曰「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多元發展」,只要學生能得到一定的收穫就行了。這樣的義務教育模式對乙個教學水平落後的地方來說,可能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基礎教育表演化,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被弱化了,得到一小部分自學能力相對較好,但極其好表現的學生。這恐怕與義務教育的初衷有些不相適應吧。

三、課程改革是不是應該「砸掉講台」

「杜郎口模式」最初的課堂是「學生反了,課堂散了,老師也不管了,四周全是黑板了」的模式,即「

三、三、六模式」和「讓學生動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不知道和eepo模式的真正區別有多大。而現在「杜郎口模式」已經對他們自己的課堂做出了「更正」,也就是杜郎口中學崔其公升先生最新的解說詞:

「學杜郎口中學,不必砸掉講台,不必死扣『三三六』,不必全都鑲上黑板,只要記住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就可以了。」那麼,我們還真的有必要一定要求整改地區統一這樣乙個模式嗎?「杜郎口模式」模式其實也就是主要體現了「問題導學」這個思想,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學習、去思考,和第一輪課程改革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改變的主要體現在把學生「圍起來了」就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問題導學」變成了「導學案」,老師不講了,有一些學生能講了就可以了。

但是,學生的認知終究比較淺,而且可能會不系統,大多數學生是不是能在學生講的時間內達到學習目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學習能力滯後的學生如何照顧,「兵教兵」的效果怎麼樣,「砸掉講台」後老師在有限的幾分鐘時間內怎麼能較好的處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這些疑問,學生熱鬧起來了就是素質教育嗎?值得進一步探索與思考。

四、傳統教學模式不可否定太多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文化積澱深厚,傳統文明是國人的樹人之本,沒有了傳承,何來創新。用洋思中學一位校長的話說,大多數學生還是要老師教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與傳承,沒有教師必要的知識傳授,學生是否能自己學習是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從孔孟到現在,我們不是一直都在他們的思想影響下生活嗎?難道他們的思想就真的那麼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傳統教育的很多思想還是先不要丟得太多,她是我們祖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

5、課程改革也應該「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成功的乙個重要措施和方法,沒有因材施教,何來個性發展呢?乙個課堂尚且如此,乙個地區是否也應如此呢?乙個班級的學生五六十個人,他們的認知程度一定不會相同,個人的生活環境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有的有優越的條件可以利用,有的可能只能解決溫飽問題,能夠借助的條件千差萬別,讓他們自主管理、自主學習,養成好習慣的機率應該不太高吧!

特別是一些農村學校,他們的學習如何監督呢?其實,杜郎口的崔其公升先生已經說了,只要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就可以了。我們又何必一定要抱住這個問題不放呢?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實際情況,教師和學生也存在較大差異,他們的個人習慣和認知能力是不同的,我們乙個尊重存在的差異,關愛每乙個學生,因材施教,使得每乙個學生通過學習後都能得到最多的收穫就好。

課程改革的確勢在必行,必須改掉一些不適應學生認知和個性發展的陳舊方式,我們可以逐步實施,逐漸改變,從而達到教育方式的優化。首先應該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讓他們知道課堂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為本、如何使學生的認知達到最大化才是教師應該做的。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才有可能實現教育最優化。

其次是課程改革應該「因校制宜」,不應該「一刀切」,這與教師的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有直接關係,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效果的兩個直接因素,只有處理好師生的關係,才能使課改推進更有效。

總之,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每乙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來,為教育教學的更加優化和更加有效獻策獻力,要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來充實自己,結合實際,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關注每乙個學生的成長,尊重每乙個學生的認知水平,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構建多邊教學關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關於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反思

沒有困惑 苦惱 甚至彷徨,說明改革還未真正起航 沒有問題和挑戰,說明改革僅僅停留在表面 沒有爭論 甚至反對聲,說明改革還沒有觸及問題的要害 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一定伴隨制度重建,一定衝擊文化傳統,一定觸及人的心靈。一 新課程實施工作的主要進展 一 積極開展教師全員培訓,為新課程實施打好基礎。我校對教師...

新課程語文考試的思考與實踐

考試是新課程評價的主要方式之一。新課程的語文考試怎麼考,這是新一輪課改中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乙個熱點問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明確提出了評價的目的 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顯然,新課程的評價應以學生的發展作為著眼點。我市...

對於新課程改革意義的思考

作者 張爽王珉琦 新課程 中學 2015年第05期 基礎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和基礎,在國家實施文化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如火如荼地開展,不僅為基礎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而且還為我們戰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筆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