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體會與思考

2021-03-04 09:42:38 字數 4974 閱讀 6662

周至縣第三中學數學組馬周科

2023年,高中各學科全部進入新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新的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乙個焦點,是廣大教師、家長議論的乙個熱點。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新的評價標準、新的教學模式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帶來了嚴重的挑戰。

挑戰之一:教師怎樣較快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怎樣解決教師固有的卻早已習慣了的「傳授知識」型的教學方式與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方式之間的衝突?

挑戰之二:教師面對形式、內容、結構、體系都與以往有較大變化的新教材,教師能否克服定勢,盡快地熟悉與適應新教材?怎樣處理好在新技術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

挑戰之三:怎樣解決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評價制度?

挑戰之四:怎樣調整更切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培養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優秀人才?

其實,在這實施新課程之中,問題與困惑還遠遠不止以上這些。

一、對課改實踐的體會

對於參與課改的教師而言,目前正經歷著一段不平凡的歷程。這一過程充滿著矛盾,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這些矛盾,促使我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探索、總結與反思中逐步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1.加強研討交流,轉變觀念是核心。

為什麼轉變觀念是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一切改革注定要失敗。

數學教師在長期的數學教育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這些觀念在我們實際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很多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程的認識侷限在數學教科書上,課堂教學就是對數學知識的解讀,教學模式仍以練習模仿為主。這些認識與時代發展的趨勢不相吻合,有些認識甚至是錯誤的,這就阻礙了數學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例如,教新課標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i》的第一章集合與函式時,總覺得課本內容較簡單,與老教材要求相差較遠。而教輔書上的很多習題類似於高考複習題,學生無從下手。面對這種矛盾,我們教師若不轉變觀念,勢必對教學內容提高要求,補充不少教科書外的東西,甚至想一步達到高考要求。

導致學生對老師如此「高要求」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產生了一定的「畏懼感」,學生認為高中數學既抽象又深不可測,很難學,老師認為新教材太難教。因此,認識教材中每部分內容的作用與意義,領會數學新課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使我們教師能有效轉變觀念,我們必須多參加研討交流活動,加強研討交流。

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到自己是數學課程的建設者,是課程的主體;認識到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結構不斷建構與提公升的過程,是乙個不斷拓展豐富學生、教師數學知識與感悟體驗數學內涵與價值的過程,教師才會把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2.強化備課組功能,搭建新課改網狀平台。

新課改對教師個人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形勢下,教師完全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高質量的教學工作是非常艱難的,因此加強集體的力量是每位教師所必須認識和執行的。為了細化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必須加強備課組的集體備課。目前青年教師是一支生力軍,他們有較高的工作熱情,但還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他們有新時代的工作能力,如多**技術的應用、良好的外語基礎、更容易與學生交流溝通等。

因此,備課組的集體備課,一方面要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另一方面,要發揮備課組集體的智慧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教學策略,培養備課組的團結合作精神。

3.通過課例的研究,為新課改提供示範性。

對一線的數學教師而言,最關心的是課怎麼上,怎樣的課才算符合新課標理念的課?

摸著石頭過河了。在課改教學實踐中,我們發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型,進行案例研究,不斷積累經驗,豐富示範性課例。

通過課例的研究,可以使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再創造。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素材,它為學生的數學活動提供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活動機會。教學實踐讓我們教師認識到:

只要有利於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有利於提公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就可以按需調整新教材的結構;適當延伸新教材中的有關知識。處理教材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潛在價值。用活教材還必須從學生的三個基本點出發,即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學生的心理發展與需求。

二、課改實踐的思考

1.課標與教材不完善。

由於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操作性不強,很多內容僅在巨集觀層面上,所以教師難以把握,過程性目標難以落實。一方面是編寫不夠合理的內容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時內容的螺旋式上公升教師確實很難把握。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造」的過程與課堂上教學時間的矛盾。

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內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規律,將知識的學術形態轉變為教育形態十分不易。教材的結構體系與教師所熟悉的體系相距甚遠,從學科教材到經驗教材與教師具有處理教材的能力距離較遠。學生訓練不足,在有限時間內很難達到知識、技能、能力培養的落實。

2.課程評價改革的力度不夠。

隨著課改工作的深入,評價的「瓶頸」作用日益顯露,逐漸成為制約新課程深入實施的主要難題之一。教師、家長、學生目前主要還是關心高考考什麼?怎樣考?

必修內容教學中怎樣定位?選修內容教學中怎樣處理?目前有些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確實過高,這些內容將來如何評價?

課程評價改革的滯後,導致新課程理念難以貫徹到位。事實上,有些學校已經是穿著新鞋在走老路。評價制度的改革,對於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3.教師難以在短期內做到實施新課標的高標準、嚴要求。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應重視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原則是有利於對數學本質的認識」。新課標教材在函式概念、指數函式、對數函式、三角函式、演算法初步、立體幾何初步、曲線與方程等內容中均選擇了多種方式體現資訊科技與數學的整合。 要用多**輔助教學去改變原來的「一枝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講到底」的教學方式,我們教師就要不斷地學習一系列資訊科技。

如 「幾何畫板」、 「mathematica」等數學軟體和課件製作軟體。還要會呼叫網際網路上的資源。

教師要對現行的教材進行整合、進行「二次創造」,勢必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數學素養。

教師的教育理念在理論層面上比較容易轉變,但在實踐層面上更新與轉變卻有乙個艱難的過程。教師需花很大努力、較多時間去探索新東西,放棄自己非常熟悉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去另闢途徑,費時費力不用說,是否能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承認不得而知。

還有一些疑難問題,困惑和不適應的現象,需要進一步**。如:新型的**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有待完善。

對活動與發展、有序與有效、點與面的關係處理不好。常見到「**淺層化、合作形式化」。教師如何由傳統教學的「主宰者」轉變成新課程課堂下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等等。

4.初高中銜接存在的問題。

初、高中銜接有如下四大問題。

一、初、高中內容在課標上就有一些銜接問題,所以在初、高中銜接上出現的知識「斷點」.列舉如下幾點:

1.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組」.初中課標、教材中已不作要求,如果在高中數學中必須用到,那麼就應該在初中數學中增補這部分內容.例如△abc的三個頂點的座標分別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圓的方程.

類似的習題還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組.

2.涉及「解可化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簡單的無理方程」.初中課標、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數學中必須用到.例如已知過點m(-3,-3)的直線l被圓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長為4,求直線l的方程.

3.涉及「解由乙個二元一次方程和乙個二元二次方程組成的方程組」.初中課標、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數學中必須用到.例如已知直線l:3x+y-6=0和圓心為c的圓x2+y2-2y-4=0,判斷直線l與圓的位置關係;如果相交,求它們交點的座標.這題涉及「解由乙個二元一次方程和乙個二元二次方程組成的方程組」.

4.現行初中數學課標、教材中的「證明」的內涵與以前的「證明」有所差別;現行初中數學教材中的「證明」是乙個區域性的公理化體系,它是從4條「基本事實」出發,證明40條左右的結論,除此之外的知識一般不在「證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質、不等式的性質初中課標教材也不把它作為證明的依據,涉及的內容僅僅侷限於「相交線與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而高中數學教材中,凡是學過的知識幾乎都可以作為「證明」的依據.例如(人教a版必修1/第45頁習題1.3/a組/第2題)證明:

(1)函式f(x)=x2+1在(-∞,0)上是減函式;(2)函式f(x)=1-在(-∞,0)上是增函式.這題就把等式的性質、因式分解等作為證明的依據.應該說這裡把證明的意義拓展了.

5.涉及「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課標、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式單調性定義判斷函式單調性,需用到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

6.關於「待定係數法」現行初中數學課標、教材已不提這個名詞,在初中數學中的要求也較以前大為降低,但在高中數學必修2中,用「待定係數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較高,例如求直線方程、求圓的方程等.

二、初中與高中的課程評價要求也有一些銜接問題,所以初中數學教學在某些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數學能力的銜接上都出現了斷層。初、高中數學銜接的關鍵出現在能力要求層面,數學知識(包括數學思想方法)的「斷點」是容易在教學中銜接和彌補的,可以在哪兒缺就在哪兒補。如:

我們在講授函式的單調性的證明時,補充了比兩個數(或式)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關內容;講授求函式的定義域時,補充了解不等式的相關內容。

事實上,初高中數學銜接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的技能、能力層面.例如初中數學課標對運算的複雜的程度進行了硬性規定,如:進行簡單的整式乘法運算(其中的多項式相乘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過二次)進行因式分解(指數是正整數)、關於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過兩個),這些使得初中數學課標教材的「複雜符號運算水平」的訓練大為減少.而高中數學的「複雜符號運算水平」的習題比以前並沒有減少,造成學生學習的層次落差過大.同樣,在推理水平和知識的綜合程度方面,也存在類似情況.

三、初高中教師對學生、教材的把握也有一些銜接問題,一方面實施新課程進入高一年級學習的新生的學習方式與以往有了較大的轉變,而高中教師對此意識不足,造成部分學生一時不能適應高中學習。另一方面不同初中學校的教師對新課標教材的認識與理解不同,因此在知識點的取捨上也做了相應的處理,這使得剛進入高一學習的學生起點不一致。

四、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在初、高中過渡階段有一些銜接問題。初中沒有晚自習,學生養成了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的被動學習習慣,又缺少在校晚自習的紀律觀。初中數學側重形象思維,在某些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數學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許多,只要通過幾次反覆訓練,學生的成績就能提公升,而高中數學注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又較高,因此,學習被動或學法不當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體會與困惑

發表日期 2009年11月6日出處 高一年級組作者 高一數學組發文 wonderful已經有4086位讀者 讀過此文 更多 新聞 文章 1 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體會1 1全新的課程設定觀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程設定已由原來的 一綱一本 變為 一標多本 教材實行 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唯一知識載...

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體會

4月7日8日兩天,市教研室的申 沈兩位老師百忙中抽出時間來我縣對高中數學教師進行培訓。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兩天下來,我對於數學新課程 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也對我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第一,內容結構上,打破了學科的本位主義框框,刪除了 繁 難 偏 舊 的內容和改變了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狀...

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的教學實踐

對雲陽縣新秀杯數學賽課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重慶市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從2010年9月在高一年級正式開始的,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全體高一教師的努力下,雖然時間比較短但在教學過程呈現出許多改革理念的亮點,如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如關於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索 動手實踐 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