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體會與困惑

2023-01-08 08:00:04 字數 5319 閱讀 7705

發表日期:2023年11月6日出處:高一年級組作者:高一數學組發文:wonderful已經有4086位讀者

讀過此文

>>>更多**新聞、**文章》

1、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體會1.1全新的課程設定觀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程設定已由原來的「一綱一本」變為「一標多本」,教材實行**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唯一知識載體,它促使教師由原來的教師型向研究性轉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依據課程標準自行開發校本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原來的「教教材」變為現在的「用教材」。1.2教學目標的變化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已變成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其中「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是乙個很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別關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包括知識的來龍去脈,結論的背景、產生過程和意義,以及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等等。

在知識技能中,蘊涵著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習的目的不僅在於掌握知識技能和結果,更重要的是經歷形成這些知識技能的過程,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方法,學會運用這些思想和方法去學習其他的知識,並能從中感悟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1.3數學技術的體現

數學技術融入數學課程是國際趨勢,數學教學應使用數學技術幫助所有學生理解數學,並為越來越科技化的社會中應用數學作好準備。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計算器等有關內容。數學技術集數學、計算機技術、數學學習工具三者為一身,為數學的教育和傳播準備了得天獨厚的「土壤」。

數學技術是數學學習、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圖形計算器、數學軟體的功能不僅能計算、解方程、繪圖像、因式分解、作統計等等,幾乎囊括中學的全部數學知識,有的還具有智慧型推理的功能。它也會促進數學教學內容的變化,新課程也注重了演算法、估算和近似計算。

實驗、推理、建模、應用的數學「思想」中,有效地實現「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數學技術為人人掌握數學、用數學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數學技術將有利於使數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數學」。1.4教學方法的變化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原來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筆傳統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形勢,必須合理的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是中學數學教育現代化的乙個重要標誌。它以**並茂、聲象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展示了數學的本質及內涵,良好的改善了認知環境,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將數學課堂教學引入了乙個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廣泛的應用。

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是輔助教

學,而不是教學的主宰,我們應根據內容精心製作合適的多**課件,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1.5課堂活動方式的變化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應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為閱讀自學、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師變成引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做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2、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2.1吃透課程標準,更新教學觀念,將「教教材」改為「用教材教」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強調「教師即課程」。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新課程認定課程知識不是由專家、學者發展出來傳遞給教師,再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

專家設計的課程僅僅是一種暫時性的假設,教師要在課程實施中加以實驗,與學生互動作用,與同事討論、對話,只有經由這種過程建構的結果才是知識。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它僅僅是達成課程標準的中介,它只起著參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實現再加工。

2.2明確教學要求的變化,把握好教學中的「度」

與過去依大綱寫的教科書相比較,很難用教學的要求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來簡單地回答,也不能簡單地回答「理論性的東西降低了」,「實際應用性的東西加強了」。

如函式的零點問題應該是理論性很強也是應用性很強的問題,由於過去受計算方法的制約被人為地降低了,現在由於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對於教過多年舊教材的教師來說,在上必修課時,總是按照以往的知識經驗,在課堂上隨意補充自認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內容,這樣自然覺得課時緊,出現隨意增加課時現象。如果我們明確了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變化,在課內就不會隨意拓展、挖深內容,在每週5節課的情況下應該可以提前完成教學任務,並且有較充足的時間進行期中期末複習考試。

2.3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制定的教學目標配置練習

教師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制定的教學目標精心挑選練習題,使它們中既有重在數學知識建構和鞏固的基礎性訓練,又有重在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性訓練。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題都做。學生基礎較好、理解到位,可跳過幾道基本題,反之則加強基礎,較難的習題可給予適當的提示。

對於一些開放性、應用性、研究性的問題不要僅僅作為習題來解決,而是要開發其內涵的價值,根據需要進行校本化的實施。教師可及時地將練習冊中與教學進度對應的內容作為課堂練習、口頭作業或者書面作業等多種形式使用,及時地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在使用習題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時,要注意過程性和成長性。

2.4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揮團隊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為集體備課活動時間,每一周確定一位主講教師,就上一周的教學中好的地方、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學內容,包括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例(習)題的編排等方面進行主講,然後全組教師進行討論,最後定案。3、新課程教學的反思3.1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嗎?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審視這種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教學中,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要點撥,當講授還需要講授。

3.2合作流於形式

課堂上教師提出乙個問題,便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後,學生代表發言,「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作為新課程倡導者的四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徵。而在實際教學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

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的合作。

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蓋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

而實際教學中,交流過程只是乙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展過程。3.3變相的自主**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在教學過程中,將乙個問題分解成乙個個小問題,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逐一解決。

反思:新課程倡導的是學生自主**,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學習中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隨著學習程序的推進而主動提出來的。而不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意圖來設定。

**應是學生隨著學習的開展,隨著學生自身對知識的理解,不斷的提出問題,不斷的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合作及老師引導與促進而開展的。4、教學過程中的困惑

4.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學內容多,受慣於使用舊教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哪些內容要捨,哪些內容要降低難度,降到什麼難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編者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問題,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

運算能力中有關指、對數運算及換底公式的使用,邏輯思維能力中有關實根分布、解對數不等式、解對數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課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關注與思考的是:能否有乙個明確的便於操作的既取捨分明又深淺度明了的實施方案或說明?讓教師有所適從,讓師生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4.2如何上好既能體現新課標理念又有實效的課?

新課改以來,聽了一些專家有關新課改的專題報告和高階別的新課程觀摩課。專家的報告很精彩,觀摩課也各有千秋,但總覺得這些新課堂裡體現「新」的地方仍不多,僅僅是多一些提問、換一些術語而已,有些課堂上依然容量過大,抽象難懂,有些課堂雖有新課程的味道,但例習題安排得太少。

我們困惑的是:新課程中的「新」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出現理論(專家所講)與實踐(教師上課)不相吻合的情況?

是否是因為高考制度的客觀存在使得人們只有這樣做才最現實呢?我們到底應以什麼標準來上既能體現新課改理念又高質量、有實效的課?4.3應如何拓廣新課程中數學教學內容?

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除了完成對教材本身的教學任務,一般都要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拓廣與加深,如在課內增補一些相應的知識點,增加一些例題等。但是,怎樣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與加深?什麼知識點可以適當拓展?

什麼樣的知識點不必拓展?在什麼時機進行拓展與加深?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盲目拓展只會只會給學生的學習增加困難,教學不易進行,出現教師用延長課時來彌補的不良狀況。4.4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練習

目前我們選用的配套練習是《創新課堂》,用了之後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問題主要有:

(1)整體要求偏高,基礎性體現不夠,有些章節在基礎訓練**現了類似高考題的綜合性題目,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增加了他們的課業負擔。

(2)題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節,題量偏少,不能達到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訓練量。

(3)題型不全面。某些傳統的、典型的數學題有很好的訓練效果,而配套練習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未能達到應有的水平。

(4)與初中數學缺乏有機的兼顧和聯絡,不利於學生對數學的全面理解。(5)能力層次結構不夠清晰,給教師的使用帶來一定困難。4.5如何對試卷進行合理命題?

一方面認為為了高考,課堂上要多講一點,講難一點,多補充一點,單元測試卷不宜太簡單,太簡單了沒有練習的價值,而且學生會驕傲,可能不再去多花功夫;另一方面又認為學校不斷擴招,生源質量已大不如前,課堂上講多講難,有很多學生根本就接受不了,單元測試捲出得難,讓那麼多學生考不及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挫傷。開學至今兩次考試平均分都不及格,後段學習中應如何命題,心中無數。4.6初高中的銜接問題

作為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肯定會對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識進行通盤考慮,但實際教學中情況往往不是如此,這是由於初高中的教學要求不同所造成。由於初中是普及教育,畢業會考是一種水平測試,教材上很多內容是作為閱讀教材出現的,初中的教師為了教育質量,凡是不考的內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種能力測試,是選拔考試。初中相當一部分閱讀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在高中課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用。

這就造成初高中教學的嚴重脫節。

4.7計算器與計算機的應用問題

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實踐的體會與思考

周至縣第三中學數學組馬周科 2007年,高中各學科全部進入新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新的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乙個焦點,是廣大教師 家長議論的乙個熱點。新的課程標準 新的教材 新的評價標準 新的教學模式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帶來了嚴重的挑戰...

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體會

4月7日8日兩天,市教研室的申 沈兩位老師百忙中抽出時間來我縣對高中數學教師進行培訓。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兩天下來,我對於數學新課程 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也對我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第一,內容結構上,打破了學科的本位主義框框,刪除了 繁 難 偏 舊 的內容和改變了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狀...

芻議新課程下高中數學的教學體會

作者 楊軍志 博覽群書 教育 2014年第02期 摘要 新課程所闡述 倡導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風吹滿校園,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課堂教學改革能否體現新理念成了課程改革的乙個標尺。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完成新課標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的轉換。還指出 動手實踐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