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時期高校師德的重新構建

2023-02-15 23:30:07 字數 890 閱讀 9567

作者:李明

**:《文教資料》2011年第34期

摘要: 師德失範是社會轉型期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當前高校師德失範主要表現在理想信念動搖、敬業精神淡薄,以及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的缺失等幾個方面。

重建高校師德,重點在於建立長效的自我教育機制、科學的激勵機制、嚴格的監督管理機制,以及營造師德建設的和諧環境等。

關鍵詞: 社會轉型師德失範師德重建

所謂社會轉型,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為先,由此引起的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各種社會思潮、文化理念較之以往更加廣泛地在我國激盪,各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也凸現出來。高校教師身處思想和學術最活躍的前沿陣地,其師德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的質量,而且對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當前高校教師的師德狀況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社會轉型期道德評價標準呈現多元化,部分教師的價值觀念趨向於功利性,因此師德失範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之一。

一、高校師德失範的現狀

21世紀的中國社會正處於全方位的轉型時期,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大潮猛烈衝擊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原本遠離塵囂被視為“象牙塔”的高等院校同樣無法倖免。市場經濟特有的價值觀念已經延伸到師德領域,致使師德天平失衡。

一是理想信念動搖。理想和信念是人生進取中最強大的動力。高等教育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理想信念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黨的教育事業服務,但現實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受社會轉型的負面影響,一部分教師功利化日趨明顯,缺乏堅定的政治立場,對黨的教育事業缺乏社會主義主人翁精神,對擔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覺性,甚至對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產生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