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心理學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想

2023-02-14 20:57:03 字數 2761 閱讀 3470

《放牛班的春天》是教育主題片領域赫赫有名的經典之作,之前就在電視上看過這部影片,當時還沒有那麼觸動心靈,只是覺得如果我也能遇上這麼好的老師該有多好。而當在課堂上以乙個師範類的學生來看這部電影,並聯絡我的教育學知識,才感受到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種令我淚流滿面的力量。影片和《死亡詩社》一樣,都是講的乙個教師改變一群學生的故事,聽上去很平常的故事,但是我覺得教育的真諦往往就在於這個「改變」的過程之中。

為什麼叫「放牛班的春天」?我查過資料,「放牛班」在台灣是指由被學校放棄管教的差生組成的班級,片名是直接用的台灣那邊的譯法,那裡的學生脾氣像牛一樣倔,而這個班的班主任就被其他老師譏笑為在「放牛」,所以就被稱作「放牛班」了。影片關注的物件正是這樣乙個普遍關注以外的邊緣群體—— 問題學生。

電影描寫的是乙個落魄的**家助理教師和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的故事。電影用略帶灰暗的色彩和稍顯悲傷的情調,展示了2023年法國鄉村一所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的生活場景。無所作為的失意**家馬修為生活所迫來到這裡當助理教師。

這裡的學生各個調皮搗蛋,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校長、老師被迫採取高壓管治,體罰禁閉是家常便飯,換來的卻是孩子們加倍的調皮和無法無天的惡作劇,甚至是對教師和牧師的人身傷害。初來乍到吃盡了苦頭的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

馬修從不體罰和禁閉學生,他寬容地對待學生的種種惡作劇,經常在校長面前掩蓋學生的錯誤,但私下卻讓打傷了牧師的孩子去護理住院的牧師,並告訴牧師是孩子主動請求來做的,警告欺強凌弱的孩子改掉惡習,不准再欺負小貝比諾……馬修沒有偉岸的身軀、俊美的外貌和豪言壯語,他的矮胖的身材、半禿的頭頂、稍顯木訥的表情以及偶爾表現出的一點詼諧與幽默讓他更像乙個普普通通的家長,讓孩子們漸漸覺得他並不像其他老師那麼「壞」,但事情仍然不斷地在發生。

馬修發現這群孩子雖然調皮,但是他們卻都喜歡唱歌,他們通過歌唱表達心聲並從中得到快樂。馬修因勢利導,他成立了合唱團,讓每一位孩子都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最終,他用**拯救了一群問題少年,用愛的教育讓一群「惡魔」變成了「天使「。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這部影片實際上反映了兩種教育理念、兩種心理學流派的對立。以「行動—反應」為口號的校長代表著刻板冷酷的行為主義者,而主角馬修學監則是春風化雨的人本主義者。影片中與馬修教育方式截然相反的校長,算是乙個冷血無情的「鐵血」之人,他施行「行動—反應」的鐵律,一旦學生做出問題行為,教師必須立馬作出反應,而這種反應就是條件反射式的強制禁止。

這裡更像一座監獄而非學校。

行動—反應」模式當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結果表現出來就是學生在校長面前噤若寒蟬,規規矩矩彷彿機械人,而在校長背後則是放肆搗蛋無所不為;而馬修學監雖然最終被解雇,卻換來了孩子們從內心對他的愛與尊重,讓放牛班的每個孩子都潛移默化地發生了蛻變。馬修學監與校長的最大區別在**呢?我想,主要在於馬修學監是將學生當成同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尊嚴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對學生進行心靈的矯正而非行為的管束。

以矛盾衝突最激烈的孩子皮埃爾為例,從「天使面孔、魔鬼心靈」的問題少年到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的整個人生轉變與馬修學監有莫大的關聯。他被強制送到這所特別的寄宿學校,而這裡的學生大部分和他一樣都是問題少年。孤獨、偏激的學校生活讓皮埃爾感到更加不舒服,他調皮搗蛋,經常因違反規定而被罰做清潔、關禁閉,但是他卻天生有一副天籟般的嗓子,對馬修老師來說,這匹千里馬是難得的,所以儘管異常辛苦,他仍然用自己的大愛去感化這個少年。

當皮埃爾誤會馬修與母親在一起而鬧彆扭時,馬修老師採取了故意漠視的態度,他取消了皮埃爾的獨唱,讓他意識到合唱團並非缺他不可,而每個人也不能只在乎自己。女爵視察學校時,馬修對站在一旁以為自己只能當旁觀者的皮埃爾做出獨唱的指揮手勢,時機恰好地讓這個孩子學會了寬恕和感恩。皮埃爾的天籟之音響起,馬修最終以**開啟了皮埃爾的心扉。

馬修能夠能夠讓皮埃爾改變的原因,經過我結合教育心理學的分析,我發現,從馬斯洛的人類五大基本需求可以找到答案。五大基本需求,按次逐級遞公升,分別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修老師幫助他找到了成長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了自我價值。可以說,完全是馬修老師的慧眼識珠為皮埃爾一生輝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其實,看完整部影片,哈森校長的形象並沒有看劇情梗概時那般令人恨之入骨,或者說,從本質上看,他也是愛學生的,只不過愛的方式不對。當馬修決定成立合唱團並去尋求校長同意時,哈森其實採取的是默許態度,他只不過無法相信這群問題學生能夠具備合唱團的能力。所以當馬修告訴他孩子們已經開始歌唱時,哈森儘管嘴上依然還在責罵馬修先斬後奏、自作主張,但他已充滿期待;在合唱團的歌聲中,哈森站在校長辦公室方正端莊的椅子上試飛紙飛機;被學生的足球砸中後,他竟然帶領馬修和數學老師加入了學生足球比賽……一切的改變都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因為對於任何一所體制化的學校而言,沒有領導的支援或默許,教師想要進行任何標新立異的做法都是寸步難行的,更何況馬修的合唱團已經發展到了人盡皆知連女爵都慕名而來的地步。

因此,從影片中可以發現,在馬修的合唱團實驗中,哈森校長其實已經對自己「行動— 反應」的經典性條件反射模式產生了動搖。事實告訴他行為主義這種把人等同於動物的方式是無效的,他開始站在校長辦公室的窗前默默**校園中的變化。然而,校長的態度轉變隨著偷錢事件的到來而宣告結束,學校**被盜,突然到來的災難讓他手足無措,他再次拿起「行動— 反應」的皮鞭。

因為對行為主義者而言,懲罰是最快最有效的問題處理辦法。他粗暴地對被懷疑者進行逼供,並把這名學生直接送進了監獄,結果,以暴制暴換來的只能是更強烈的反抗,影片最後這名學生回校報復把校舍付之一炬。

雖然馬修學監最終被校長解聘,表面上看是行為主義戰勝了人本主義,但是,影片最後的結局似乎也暗示了人本主義在深層意義上對行為主義的勝利。

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滿正能量的名字一樣,借影片中合唱團孩子們的天籟之音,歌頌了人本主義教育對行為主義教育的偉大勝利。《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詩社》這兩部電影是我看過的教育類電影的經典,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寶貴學習資源。

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影片以日記的手法講述了一位代課老師馬修在學校裡發生的故事。有人這樣評價這部電影 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 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 這部沒有美女 暴力,沒有動作 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是法國人的心靈雞湯。的確,看完後,我也受益...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在合唱團蒸蒸日上的時候,乙個計畫外的孩子,蒙丹出現在塘底學校,不同於其他孩子,在醫生的介紹中我們能預料到這孩子 不是個好相與的角色 很快,蒙丹惡意的歌曲,威脅恐嚇皮比諾,很快他就被關禁閉了,用語言羞辱莫朗的媽媽,是莫朗充滿了對自己母親的懷疑,這個孩子馬圖試圖用相同的方式去感化他,遇到了大挫折,這裡我...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今天,我 了 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電影,感慨萬千。這部電影主要介紹了一位代課教師馬修在乙個叫做 池塘之底 的地方,用 教育那些被其他人看作是有問題的孩子,並且最終改變了那些孩子的命運的感人故事。四十八年前,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