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中的認知主義

2023-02-14 15:21:03 字數 911 閱讀 9531

作者:黃芳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年第01期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相對立。該理論認為,學習就是面對當前的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的組織,從而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絡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性。認為學習在於內部認知的變化,學習是乙個比s-r聯結要複雜得多的過程。

談理論注重解釋學習行為的中間過程,即目的、意義等,認為這些過程才是控制學習的可變因素。在詩歌教學中可以有效地運用該理論。

一、強化朗讀背誦,頓悟詩歌情感內涵

克勒的「頓悟「說認為,學習是頓悟,而不是通過嘗試錯誤來實現的。頓悟是指在試誤或見誤之後突然覺察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是通過學習者重新組織或重新建構有關事物的形式而實現的。

頓悟說重視的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組織作用,認為這種組織表現為知覺經驗中舊的組織結構(格式塔)的豁然改組或新結構的頓悟。

詩歌教學中,頓悟說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古人在創作詩歌時,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傳統詩歌教學中,教師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強加於學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古代詩歌具有節奏鮮明、韻律和諧、琅琅上口、言近旨遠等特點,這些特點需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背誦來頓悟。朗讀背誦的目的是為了積累。學生積累多了,不但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而且能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頓悟能力。

在教授柳永的《八聲甘州》時,我在課前**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以便激起學生的情緒。課上我先用《思鄉曲》作背景**示範朗讀,然後學生自由誦讀。要求學生用心體味,說出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樣讓學生在低緩、淒婉的**聲中披文入情、攜情入境。學生基本都能頓悟到這首詩是一首懷鄉思人之作,寫的是暮秋時節詞人登高臨遠時的所見、所思、所想。抒發的是羈旅之愁、漂泊之恨。

然後我讓學生在把握詩人感情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中體味詩歌意象的抒情作用以及「從對方著筆」的抒情方法,課堂效果很好。

從學生認知分析中引出的教學反思

溫州中學徐芳芳 數學學習過程是乙個認知過程,是學生原有知識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新學習內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使數學知識的邏輯體系與數學知識的認知結構緊密地配合。由於學生在經歷對知識的認知結構過程中,對知識的認知結構與知識的邏輯體系並不一致,從而導致建構知識過程中...

談朗讀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

摘要 朗讀應用於詩歌教學之中,就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讓學生入於眼 出於口 聞於耳 記於心,感悟詩歌生動的形象 豐富的情感 深邃的意境 凝練的語言 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詩歌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鍵詞 朗讀詩歌教學作用 風聲 雨聲 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 國事 天下事,事事關...

功利主義視角下法律價值的認知邏輯

作者 于浩 社會科學 2017年第05期 摘要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以功利主義為視角重新檢討法律價值 公平與秩序 這一法理學基本命題,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公平要素基於正當性證明命題 共同體的正義命題 功利主義原理而展開,秩序要素依賴法律實證主義基本命題來表達。公平與秩序通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