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2023-02-04 18:24:05 字數 1901 閱讀 1171

《孟子》

編寫江月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難;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假如 4、賢者能勿喪耳:不丟掉

5、蹴爾而與之:用腳踢6、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辨別。

7、萬鍾於我何加焉:有什麼益處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通「歟」,語氣詞。

10、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

12、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捨生而取義者也捨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從前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失其本心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以什麼方式引出論點?捨生而取義比喻

2、「魚」與「熊掌」分別比喻什麼?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

3、本文主要讚揚了什麼?批判了什麼? 讚揚了「捨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

3、為什麼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捨? 因為這是侮辱性的施捨,受之有損人格。

4、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的捨生取義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三、5. 文章第一句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有什麼作用作者用這句話來引題有什麼好處答 ①用設喻、模擬推理的方法得出中心論點。

②通俗易懂、由淺入深、生動形象。

6.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在作者看來什麼情況是「苟得」 答為了生命而捨去道義為了生命苟且偷生的活著就是「苟得」。

7.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這句話意在強調什麼答在生命當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義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就是失義。

8.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作者看來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賢者」 答 ①不為利益所動有「捨生取義」的思想。

「人皆有義」 ②一直能堅持去踐行「捨生取義」的思想。 「賢者能勿喪耳」

9. 第二段寫到面對「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的「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作者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答 ①為了說明「乞人」都能捨生取義那麼人人都有捨生取義之心應該堅守。

②為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③與下文見利忘義的行為形成對比。

10. 面對別人給的「一簞食一豆羹」,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他們的這種做法是不是過於死板教條, 請說明理由。

答:不是。 這種施捨是帶有侮辱性的,寧死也不接受侮辱人格尊嚴的施捨。

11. 最後一段作者採用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麼? 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 寫法是對比, 用見利忘義的行為和上文中乞人寧死也不接受的行為的施捨成對比。 目的是強調了見利忘義的可恥, 應停止,也強調了捨生取義的重要, 應堅守。

12. 人最寶貴的莫過於生命, 而作者卻提出「捨生而取義」的觀點,對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 談談你的見解。 答:

生命是寶貴的, 應該珍惜生命,但義是人格的根本,在生與義相衝突時,應當捨生而取義。

13. 文章結尾「此之謂失其本心」的 「此」指的是什麼內容? 句中的「本心」指什麼?

答:「此」是指一些人在「利」面前見利忘義失去做人的本心。 「本心」指的是捨生取義之心, 也指廉恥之心。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共兩課時 主備人 房豔鋒修改人 潘靜方瑩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 虛詞,擴充文言詞彙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能力目標 1 強化朗讀訓練 品味 孟子 散文的語言特色。2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 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

魚我所欲也

一 文學常識 二 文言詞語 1 本心 天性,天良。2 患 禍患,災難。3 闢 通 避 躲避4 簞 d n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5 蹴 用腳踢。6 得 通 德 恩惠,這裡是 感激 的意思。7 鄉 通 向 從前。8 何加,有什麼好處。9 惡 厭惡。10 辯 通 辨 辨別。11 義 正義或仁義。12 勿喪...

魚我所欲也複習

一詞多義 而1呼爾而與之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於 3所欲有甚於生者 4萬鍾於我何加焉 是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6是亦不可以已乎 7二者不可得兼 8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故不為苟得也10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1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19呼爾而與之20萬鍾於我何加焉2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今為所識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