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2022-11-22 04:54:03 字數 3294 閱讀 6596

魚我所欲也(共兩課時)

主備人:房豔鋒修改人:潘靜方瑩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彙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乙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的關係,把握本文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評點。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5.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

(2)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鑑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

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後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苟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慾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慾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①「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絡?

②本文分兩段,結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②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捨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鍾」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於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三、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

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寫一篇文章,左右。

魚我所欲也

一 文學常識 二 文言詞語 1 本心 天性,天良。2 患 禍患,災難。3 闢 通 避 躲避4 簞 d n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5 蹴 用腳踢。6 得 通 德 恩惠,這裡是 感激 的意思。7 鄉 通 向 從前。8 何加,有什麼好處。9 惡 厭惡。10 辯 通 辨 辨別。11 義 正義或仁義。12 勿喪...

魚我所欲也

孟子 編寫江月 一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 二者不可得兼 同時得到 2 故患有所不辟也 禍患,災難 通 避 躲避。3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假如 4 賢者能勿喪耳 不丟掉 5 蹴爾而與之 用腳踢6 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通 辨 辨別。7 萬鍾於我何加焉 有什麼益處 8 妻妾之奉 侍奉 9 所識窮乏...

魚我所欲也複習

一詞多義 而1呼爾而與之 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於 3所欲有甚於生者 4萬鍾於我何加焉 是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6是亦不可以已乎 7二者不可得兼 8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故不為苟得也10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18所識窮乏者得我與19呼爾而與之20萬鍾於我何加焉2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今為所識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