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機,在禪宗文化中感悟

2023-02-04 13:03:02 字數 1161 閱讀 8485

作者:金典

**:《讀與寫·下旬刊》2023年第10期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284-01

久聞"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六祖慧能在光孝寺受戒剃度,"風幡論辯"。在"2012廣東禪宗六祖文化節暨廣東佛教協會30年慶典"活動中,我得以一睹光孝寺的真容。

走進光孝寺,一種莊嚴的氣息將我環繞。我定定神,輕輕的往裡走,不敢與同學大聲喧嘩,生怕擾了佛像。穿過大雄寶殿、六祖殿、地藏殿、臥佛殿、東西鐵塔,我獨自一人在寺中行走,沿著慧能大師曾走過的路,尋找他的足跡。

在六祖堂前的古菩提樹下,我久久站立,品味著"慧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做善事"的深意。慧能就是在這裡剃度的啊,可惜當時的那棵菩提樹早已枯死。我看著現在這棵200餘年的古樹,光滑的葉子呈深綠色,不染一絲灰塵。

聖樹在聖地愈顯神聖。

靜謐的寺中處處可見功德箱。善男信女們往功德箱裡捐著面值不等的錢,虔誠的手持起點燃的香,跪在墊子上,閉著眼許著願。他們當中有些人應該是經常來布施的吧,當然,還有些人因為求官發財,結婚生子等各種願望而來。

不知為什麼,有些人我竟一眼看得出是不是帶有目的來布施的。

布施是"六度"之首,佛教中認為如果不布施,將來就沒有希望可言。《金剛經》裡說:"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唐代六祖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修行人有四相即是眾心。

",所以菩薩應要努力,除垢心,降服雜染心,不平等心,以無相心為最高標準。這說明菩薩在精神狀態上要處於"無相"狀態。若帶有功利性的目的去布施捐錢,只有福德,沒有功德。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但凡痛苦,皆為強求。" 我疑惑了,那帶有功利性目的去布施,會不會達成自己的願望呢?想起以前每次我和爸爸一起去寺廟或者名山,看到功德箱時爸爸便會往裡面投錢,然後拉著我對著佛像磕頭,嘴中還念念有詞:

"佛保佑我孩子學習、生活一帆風順……"在高考前爸爸還專門在子夜到我們家鄉的五腦山廟裡去拜佛。可是我高考失利了,當然我相信爸爸在拜佛的時候一定比任何時候都虔誠。那麼,那些帶著功利性目的而來布施的人會達成自己的願望嗎?

慧能說:"功德在心,靠個人修行。"如果修行不夠,靠財布施可以為自己帶來好運嗎?

我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疑惑不解,心想著自己現在心不夠誠,如果去磕頭必是有求於佛,於是我始終沒有去布施磕頭,只是帶著重重疑問默默的離開,盼望著哪天我能豁然開朗,虔誠的布施,不帶任何目的,做到無相布施,為自己修到功德。

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所謂教學反思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就是幼兒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一日活動作為認識物件而進行全面 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幼兒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一 當前幼兒教師反思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 報流水賬 式的反思,缺乏發現問題。教學反思不是面面俱到地 報流水賬 而是要反省...

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

作者 廖聞茗 讀寫算 2013年第06期 摘要 思想品德課的課程價值不僅僅著眼於知識與技能的強化,更在於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滋潤情感 端正態度,內化正確的價值觀,為此把思想品德教育寓於活動之中,有效開展體驗性活動教學,讓學生在親身體驗與實踐中建構知識,感悟人生,以培養健全人格和提高心理素質,增強道德信念...

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長期以來,我們歷史與社會老師常常為這樣的問題感到困惑 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即使會背 考試取得好成績,卻無法肯定他們已掌握熟練的技能和理解相關的知識 教師把自己的人生觀 世界觀告訴學生,但不能保證學生就會有正確的人生觀 世界觀 學生可以懂得善惡,並且在課堂裡 在試卷上做出正確的判斷,但他未必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