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

2023-02-03 14:54:03 字數 5134 閱讀 8915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

一、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學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研究物件:人的心理現象。個性心理。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與任務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一:研究教學情境中師生的心理活動的一般機制和規律;

二:是研究教學情境中如何遵循師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有效指導教與學,促進主體(主要指學生)健康發展的特殊心理機制和規律。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1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探索任務

2 .教育心理學的實踐指導任務

第二節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與趨勢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一)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階段

1 .創立階段

20 世紀20 年代以前,在這個階段中,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不完整、不系統,其內容體系主要建立在對普通心理學資料的印證的基礎上。

2 .迷茫階段

20 世紀20 一50 年代,這一階段教育心理學呈現出忽略自身理論構建,體系不一和內容零散、龐雜、分歧等弱點。

3 .選擇階段

20 世紀60 一90 年代,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特點是內容開始趨於集中,大多數研究都是圍繞著有效教與學而組織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4 .整合階段

90 年代以後,表現為:(1)理論構建的綜合化傾向;(2)研究取向的整體化傾向;(3)研究方**的本土化傾向。

(二)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本特點

1 .教育心理學發展與時代社會發展密切聯絡

2 .教育心理學發展以教育發展要求為前提

3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受心理科學思潮的直接影響

4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約

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1.在研究取向上,從行為正規化、認知正規化向情景正規化轉變

2.在研究內容上,強調教與學並重,認知與非認知並舉,傳統領域與新領域互補

3.在研究思路上,強調認知觀和人本觀的統一,分析觀和整體觀的結合

4.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與綜合、量性與質性、現代與生態、人文與科學的結合

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心理發展及其教育

一、心理發展的內涵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胚胎期經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持續而穩定的內在心理變化過程。心理發展反映的是個體心理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持續而穩定的系列變化過程,主要包括認知發展和人格發展兩大方面。

二、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

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

1 .認知發展受遺傳與環境的互動作用,是生理成熟和教育(學習)的結果2 .認知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3 .個體的認知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

4 .認知發展具有共同性和差異性

5 ,認知發展具有互補性和相互關聯協調發展

6 .認知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關鍵期

三、人格發展的一般規律

人格發展的一般規律

1 .人格的發展具有社會性

2 ,人格既是穩定、持久的特徵,具有穩定性,但又是發展變化的,具有可變性3 .人格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

4 .人格的發展既具有獨特性,又具有共同性

5 .人格的發展是乙個持續終身的畢生過程

四、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係

(一)心理發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

(二)有效的教育能促進個體心理的發展

第二節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一)認知發展的實質

皮亞傑認為,認知(或智力)的實質就是適應,即兒童的認知是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階向高階發展。

(二)影響認知發展的因素

成熟、練習和經驗、社會性經驗、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三)認知發展的階段

1 .感覺一運動階段(o 一2 歲)。此為兒童思維的萌芽期。

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的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2 .前運算階段(2 一7 歲)。這一時期是兒童表象思維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能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

3 .具體運算階段(7 一11 、12 歲)。這一階段相當於小學階段。此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思維不斷發展,能憑藉具體事物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

4 .形式運算階段(11 、12 一15 、16 歲)。此階段兒童的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能理解符號的意義。思維已經接近**的水平。

(四)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要想發展個體的認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 .提供活動。

2 .創設最佳的難度。

3 .了解兒童如何思考。

4 .認識兒童認知發展水平的有限性。

5 .讓兒童多參與社會活動。

二、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一)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提出,人的高階心理是隨意的心理過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類文化歷史的制約。

1 .兩種工具的理論。維果茨基認為,人有兩種工具:

一種是物質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現代人所使用的機器;另一種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類所特有的語言、符號等。兩種工具分別受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影響,不斷發展變化。

2 .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靠生物進化獲得的低階心理機能;另一種以精神工具為中介的高階心理機能。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這兩種心理機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二)心理發展的實質

維果茨基認為,心理發展是指乙個人的心理,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通過掌握高階心理機能的工具-一語言、符號這一中介,在低階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階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

(三)教學與認知發展的關係

維果茨基對教學與認知發展關係的**,是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的。

1 .教學的含義。

2 .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

維果茨基把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即獨立解決問題的真實發展水平和在**指導下或與其他兒童合作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3 .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4 .學習存在著最佳期。

5 .認知發展的「內化」學說(內化是外部的實際動作向內部心智動作的轉化)

第三節人格發展理論與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一)心理社會發展的內涵

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是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受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和制約。

(二)心理社會發展的階段

埃里克森提出個體心理社會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乳兒期(0一1 歲)― 信任感對懷疑感。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階段,嬰兒期(l 一3 歲)一自主性對害羞疑慮。這一時期,嬰兒渴望自主探索新事物,由於父母的養育態度和方式,容易使嬰兒介人自己意願和父母意願相互衝突的危機中。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獲得一種獨立的自我意識。

反之,就會釗:兒童對自己產生懷疑,形成自我羞愧感。

第三階段,學前期(3 一6 歲)― 主動自發對退縮愧疚。如果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就能培養兒童對生活的自主性和目的性。相反,就會導致兒童退縮內疚,缺乏主動性。

第四階段,學齡期(6 一12 歲)―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大多數在上小學,學習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從學習活動中,兒童可以產生勤奮感。

如果兒童不能發展這種勤奮感,他們將對自己能否成為乙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

第五階段,青年期(12 一20 歲)― 自我同一對角色混亂。這一階段,個體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種新的自我同一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

如果在這個階段青少年不能獲得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或消極同一性。

第六階段,成年早期(20 一24 歲)―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和婚姻的實現。

第七階段,成年中期(25 一65 歲)― 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繁殖感對停滯感)。這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是消極解決,就會導致自私自利,出現人格的停滯。

第八階段,成年晚期(65 歲以後)-自我完善對悲觀沮喪。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形成智慧型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有失望和毫無意義感。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是美國心理學家,現代道德認知發展學派的創立者。他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其主要觀點如下。

(一)道德發展的實質

所謂道德發展就是指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掌握是非判斷標準以及按該標準表現道德行為的過程。

(二)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學說

第一水平:前習俗道德水平(學前至小學低中年級)― 主要是以自我中心為基礎的道德推理水平。包括懲罰與服從階段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第二水平:習俗道德水平(小學高年級開始至青年期)― 這一階段的個體已經內化了社會規則,其道德推理著眼於滿足社會期望。包括好孩子道德觀、法律一秩序道德觀兩個階段。

第三水平:後習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開始)― 這一階段的個體是基於內心的一套標準進行道德推理,即著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則,履行自己選擇的道德標準。包括社會契約理論和全面的道德原則兩個階段。

第四節心理發展的差異性與教育

一、認知差異與教育

(一)認知水平的差異

1 .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通過智力測驗所得到的智商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種型別。

2 .智力發展速度的差異。智力的發展有早晚的差異。有的人是天生聰慧,有的則是在大器晚成,

(二)認知型別的差異

認知型別的差異又叫認知方式的差異。

1 .覺方式的差異

(l)根據知覺時分析和綜合所佔的比重,知覺型別可以分為分析型、綜合型與分析一綜合型。

(2)根據知覺受外界環境影響的程度,知覺型別可以劃分為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

2 .憶方式的差異

根據知覺偏好,記憶型別可以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與混合型。

3 .維方式的差異

(1)根據思維的概括性,思維可以分為藝術型、思維型與中間型。在現實生活中,藝術型和思維型的人數較少,大多數人屬於中間型。

(2)根據學習策略的差異,可分為整體型與序列型。整體型與序列型的學生主要存在思維差異和性別差異。

(3)根據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的速度,可劃分為衝動型與慎思型。衝動型與慎思型的學生主要在問題解決、使用認知策略、學習三個方面存在差異。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與研究內容 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二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一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1學生2教師 3教學內容 4教學 5教學環境 二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1學習過程 2教學過程 3評價 反思過程 一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 1總論 第一章 2學生與學習心...

教育心理學

期末作業考核 滿分100分 一 簡答題 每題8分,共40分 1 程式性知識的獲得過程如何?答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觀點,程式性知識的獲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陳述性階段。學習者獲得有關步驟或程式的陳述性知識。比如陳述分數加法的規則或者能夠描述在駕駛汽車時該如何換檔。在此階段...

教育心理學

0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心理學試題及答案解析 單選題 1 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 教育心理學 教科書是在年。選d a 1903 b 1908 c 1913 d 1924 2 20世紀初,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08年由房東嶽譯 日本小原又一著的。選a a 教育實用心理學 b 教育心理學 c...